- 年份
- 2024(9826)
- 2023(14348)
- 2022(12204)
- 2021(11801)
- 2020(9380)
- 2019(22108)
- 2018(21771)
- 2017(40832)
- 2016(22367)
- 2015(25379)
- 2014(25261)
- 2013(25010)
- 2012(23173)
- 2011(21193)
- 2010(20849)
- 2009(18875)
- 2008(18373)
- 2007(15479)
- 2006(13547)
- 2005(11998)
- 学科
- 济(90492)
- 经济(90393)
- 管理(61103)
- 业(55504)
- 企(45072)
- 企业(45072)
- 方法(40862)
- 数学(35646)
- 数学方法(35242)
- 中国(27117)
- 农(24342)
- 学(21215)
- 财(20383)
- 业经(19423)
- 贸(18474)
- 贸易(18465)
- 易(18007)
- 环境(17426)
- 地方(17055)
- 农业(16125)
- 制(15468)
- 和(15357)
- 理论(14070)
- 银(13581)
- 银行(13536)
- 融(13419)
- 金融(13416)
- 划(13296)
- 行(13004)
- 技术(12902)
- 机构
- 大学(318893)
- 学院(314360)
- 济(129316)
- 经济(126800)
- 管理(123144)
- 研究(113415)
- 理学(106993)
- 理学院(105748)
- 管理学(103966)
- 管理学院(103417)
- 中国(84271)
- 科学(70127)
- 京(69169)
- 所(57113)
- 财(56224)
- 研究所(52651)
- 农(50632)
- 中心(49860)
- 业大(46696)
- 财经(45644)
- 北京(44341)
- 范(43384)
- 江(43195)
- 师范(43023)
- 经(41809)
- 院(41250)
- 农业(39671)
- 经济学(39264)
- 经济学院(35388)
- 师范大学(35351)
- 基金
- 项目(220152)
- 科学(173376)
- 研究(161903)
- 基金(160876)
- 家(141175)
- 国家(140069)
- 科学基金(118976)
- 社会(101828)
- 社会科(96386)
- 社会科学(96361)
- 基金项目(85207)
- 省(82989)
- 自然(76921)
- 自然科(75102)
- 自然科学(75082)
- 自然科学基金(73732)
- 教育(73647)
- 划(71930)
- 资助(65913)
- 编号(65088)
- 成果(53564)
- 重点(49896)
- 部(49498)
- 发(47608)
- 创(45506)
- 课题(45252)
- 创新(42543)
- 教育部(42292)
- 国家社会(42222)
- 科研(42184)
- 期刊
- 济(138221)
- 经济(138221)
- 研究(95424)
- 中国(59091)
- 学报(51747)
- 科学(48759)
- 农(46211)
- 管理(44135)
- 财(39981)
- 大学(38970)
- 教育(36683)
- 学学(36392)
- 农业(32956)
- 技术(25922)
- 融(25293)
- 金融(25293)
- 经济研究(22807)
- 财经(21704)
- 业经(20943)
- 经(18560)
- 问题(17924)
- 业(17486)
- 图书(17412)
- 贸(16004)
- 理论(15744)
- 科技(15288)
- 世界(15087)
- 资源(14914)
- 技术经济(14821)
- 版(14792)
共检索到460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侃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明确2060年碳中和的细节和实施路径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应明确覆盖的温室气体,考虑碳减排和碳抵消两个层面,并确定碳抵消的方案。基于对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和两年更新报告的分析,结合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工作动态,提出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是碳中和的主要抓手,应重视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管控的统筹;大幅增加碳汇,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海洋蓝碳开发;重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碳交易机制设计。
关键词:
碳中和 气候变化减缓 碳汇 抵消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侃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明确2060年碳中和的细节和实施路径对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应明确覆盖的温室气体,考虑碳减排和碳抵消两个层面,并确定碳抵消的方案。基于对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和两年更新报告的分析,结合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工作动态,提出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是碳中和的主要抓手,应重视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对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管控的统筹;大幅增加碳汇,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海洋蓝碳开发;重视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碳交易机制设计。
关键词:
碳中和 气候变化减缓 碳汇 抵消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琦 范鑫坤
党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提出的“双碳”目标,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物流业是高能源消耗和高碳排放行业,随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降碳”刻不容缓。本文计算了2013-2019年全国30个省域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探究我国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导致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因素按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消耗量、产业规模和货物周转量;第二,物流业基础设施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第三,物流业能源消耗量是促使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基于此,提出实现我国物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路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敏娟 石锐 姚柳杨
实现农业碳中和既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应有之义,也是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农业碳中和的低碳、零碳、负碳三种目标及内涵,构建了中国在2060年实现农业碳中和的路径图。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60年的基线情景下相对于2018年将增长64.91%,减排措施将有潜力减少74.18%的基线情景碳排放量,结合碳抵消措施将能够实现农业零碳目标。同时,中国农业碳排放在2016年已经达峰,在未来通过减排能力建设阶段、快速减排阶段、巩固完善阶段将能够实现农业碳中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中国农业碳中和的保障措施,并展望了中国农业碳中和的发展前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希良 黄晓丹 张达 耿涌 田立新 范英 陈文颖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经济系统进行深刻的转型。本文利用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等模型工具,研究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定量评价了主要减排措施在不同时期的减排贡献度和所需的政策干预力度,对能源经济转型路径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6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相比当前下降75%以上;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206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70%以上,非化石电力在电力供应中比重提升至90%以上,电力系统在2045~2050年间实现净零碳排放;碳定价机制将在碳中和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激励。研究还表明,碳中和将有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关键词:
碳中和 转型路径 碳定价 CGE模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鲁宇 和颖婷 华婷 李文祥
随着经济发展,资源依赖、高排放、高污染传统能源行业已不占据主流优势。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能源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如今传统能源企业逐渐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如何琢磨出一条符合自身反战需求的新路径,以达到满足企业内部发展平稳的目的外,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促进国家实现碳中和。文章通过对目前经济社会能源发展现状和能源企业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发现目前能源企业仍处于能源耗用量大、利用效率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其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企业 绿色转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涂淼
基于2001—2020年全球70个重点国家天然气贸易数据,结合加权有向网络模型,探索2005年、2015年、2020年重点年份"碳中和"目标下全球管道天然气(PNG)和液化天然气(LNG)复杂贸易网络格局演变情况。研究发现:整体看,全球PNG天然气贸易结构较为分散,网络演化速度较慢,而全球LNG网络格局演化进程加快。深层次看,全球PNG与LNG网络密度均偏低,但LNG网络密度显著高于PNG;全球LNG平均聚类系数、贸易规模提升速度均远大于PNG。从对中国具体影响看,全球LNG节点强度数大幅提升,中国在全球天然气贸易中的影响力正在提升;中国参与全球LNG贸易频次增加;受全球LNG进程加速的集群效应影响,中国与他国天然气贸易合作关系并不稳定。最后,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提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进口路径的优化之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瑾华 陈强远
中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绿色转型研究由"增长的极限"转向"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从转型过程与转型绩效视角界定绿色转型内涵,并探究主动转型和被动转型两种方式对绿色转型的影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大视角梳理了体制机制障碍、意识障碍、技术障碍、资源障碍四重挑战,并阐述了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四大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环境规制措施;加快建立多效环境制度与工具体系;加快建立绿色制造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形成绿色消费体系。
关键词:
碳中和目标 制造业 绿色转型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王灿 孙若水 张九天
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雄心目标,也是推动中国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碳中和的实现需要深刻的技术体系和社会经济系统变革,主要涉及零碳电力系统、低碳甚至零碳终端用能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也依赖于各个部门的路径选择,特别是碳排放量大且脱碳难度高的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同时,碳中和目标将对中国的经济产业体系、资源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体系、整体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未来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明确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识别真正气候友好的清洁技术创新,将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关键词:
碳中和 低碳技术 低碳发展路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莹 黄颖利
碳中和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进一步推动人类发展模式的变更,因此分析国际碳中和实践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借鉴。本文首先梳理碳中和定义,厘清国家层面碳中和的概念,并介绍全球碳中和进展及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其次,选取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样本,提炼了利用政策和制度化引领碳中和、聚焦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发展清洁技术助力碳中和,以及多主体嵌入参与机制促进碳中和的实践经验。最后,得出中国碳中和路径启示:立足国家战略部署,建立碳中和法律法规、碳中和制度标准和碳中和试点政策;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细化的能源体系,制定能源转型行业表和时间表;充分运用市场激励手段,以“碳市场+碳税”组合方式促进生产者低碳转型,以“自愿碳市场+碳中和认证”方式促进消费者低碳转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茂林 肖建宇 杨姝影 张智勇
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是二十一世纪的全球目标,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清洁能源消纳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聚焦不同类别的清洁能源消纳风险,对此进行识别并讨论其风险规避路径。通过深入分析极端天气风险、资源分布的均衡性、消纳技术的特点与应用、政策不确定性、市场及投资环境等情况,发现清洁能源消纳面临多维度、强交叉性风险。鉴于此,提出一套针对性的综合策略,从而促进清洁能源的稳健发展并加速其全球化消纳,包括强化国际合作、选择消纳技术演进路径、加强跨区域政策及监管,构建灵活高效的能源市场等。通过这些策略,旨在为实现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与可持续消纳提供实用路径,进而支持全球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春华
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在碳中和目标下,探索我国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问题,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积累了经验,开展有益探索。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绿色金融服务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农村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改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鹏 赵丽男 贾文静 王韵霖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海洋渔业的固碳增汇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研究其空间效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尤为重要。论文根据2007—2021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面板数据,利用“可移出碳汇”模型对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分布不均的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程度具有不稳定性。(3)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解后得出海洋渔业养殖产量、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情况和渔业灾情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看,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养殖产量、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情况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间接效应为负。因此,应综合考虑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空间关联性,为今后海洋渔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
关键词:
碳中和 海洋渔业 碳汇能力 空间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鹏 赵丽男 贾文静 王韵霖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海洋渔业的固碳增汇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研究其空间效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尤为重要。论文根据2007—2021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面板数据,利用“可移出碳汇”模型对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分布不均的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程度具有不稳定性。(3)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解后得出海洋渔业养殖产量、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情况和渔业灾情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看,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养殖产量、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情况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间接效应为负。因此,应综合考虑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空间关联性,为今后海洋渔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
关键词:
碳中和 海洋渔业 碳汇能力 空间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