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26)
2023(6129)
2022(5135)
2021(5180)
2020(4142)
2019(9625)
2018(9294)
2017(16905)
2016(9120)
2015(10748)
2014(10450)
2013(10688)
2012(10223)
2011(9372)
2010(9378)
2009(8909)
2008(9078)
2007(7602)
2006(6919)
2005(6820)
作者
(25116)
(21210)
(20826)
(20350)
(13539)
(10111)
(9554)
(8182)
(8111)
(7501)
(7351)
(7086)
(6839)
(6727)
(6660)
(6573)
(6293)
(6059)
(5988)
(5673)
(5430)
(5016)
(4924)
(4851)
(4788)
(4639)
(4594)
(4373)
(4252)
(4236)
学科
(42261)
经济(42206)
管理(21293)
(20360)
中国(19354)
方法(17130)
数学(15750)
数学方法(15595)
(15236)
贸易(15230)
(15053)
(14307)
企业(14307)
(11789)
(9994)
(9974)
(9485)
(9082)
银行(9081)
(8833)
(8581)
金融(8581)
(8465)
出口(8457)
出口贸易(8457)
农业(7510)
业经(7503)
(7312)
关系(6641)
地方(6230)
机构
大学(134670)
学院(129729)
(67860)
经济(66864)
研究(55432)
中国(46433)
管理(45272)
理学(37475)
理学院(36948)
管理学(36525)
管理学院(36256)
(31089)
(30356)
(28510)
科学(28444)
研究所(25304)
中心(24735)
财经(24057)
经济学(23524)
(22202)
经济学院(21173)
北京(20852)
(19376)
(18289)
(18209)
师范(18196)
(18160)
财经大学(17979)
科学院(16694)
社会(15699)
基金
项目(79111)
科学(63448)
基金(60888)
研究(60265)
(53040)
国家(52659)
科学基金(44132)
社会(41597)
社会科(39481)
社会科学(39476)
基金项目(30500)
教育(27114)
资助(26311)
自然(25574)
(25083)
自然科(25008)
自然科学(25001)
自然科学基金(24597)
(23391)
编号(22135)
中国(20555)
(20219)
成果(19925)
国家社会(19048)
重点(18363)
教育部(17893)
(17474)
(16261)
人文(16241)
社科(16049)
期刊
(75092)
经济(75092)
研究(50523)
中国(31064)
(23262)
科学(18275)
管理(17969)
学报(17577)
(17571)
金融(17571)
(17160)
大学(14065)
(13986)
教育(13963)
经济研究(13517)
财经(13079)
国际(12837)
学学(12762)
农业(11814)
(11501)
世界(11246)
问题(11020)
技术(9645)
业经(8994)
(7186)
技术经济(6450)
(6415)
贸易(6415)
理论(6339)
统计(6317)
共检索到224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白建华  
普查登记,是人口普查全部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艰巨的一步。普查登记工作做好了,就为最终取得良好的普查成果奠定了基础。普查登记是需要动员和组织几亿人民群众和几千万普查人员共同参加的一件大事。因而必须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的普查办法;训练好一支责任心强,作风细致、业务熟练的普查队伍;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使十亿人民都明瞭人口普查的意义和要求,对普查工作积极支持和合作。我国1982年的人口普查工作,是在经过两年半的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广胜  
中国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有比较完整的户口登记资料。1982年进行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利用了户口登记资料中可以利用的某些方面。事实证明,在人口普查中利用户口登记资料是有效的,成功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二力,路磊  
1996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向我们提供了1989年全年的分年龄、分性別的死亡人口数据。这些数据为进行死亡率登记质量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评价死亡登记资料的质量是一项很重要且比较困难的工作。这里既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也涉及到相关统计资料的质量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还不很多,而国外的一些数理人口学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为民,崔红艳  
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 ,2 0 0 0年 1 1月 1日零时 ,大陆 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 1 2 65 83万人 ,漏报率为 1 81 %。意味着普查直接登记人口只有 1 2 43 3 7万人 ,比公布人数少 2 2 46万人。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普查直接登记的 1 2 43 3 7万人进行了评估 ,指出普查登记人口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 ,漏报人口超过 2 0 0 0万。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海桂  
201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段数据存在多处矛盾,如2010年10~14岁年龄段人数75532610人比2000年的0~4岁年龄段的人数68978374人还要多(考虑死亡因素,2010年10~14岁年龄段人数应比2000年的0~4岁年龄段的人数少)。这些矛盾告诉我们应该是200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是有水分的。文章试图通过前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联系,利用死亡剔除法来修正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文眉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从开始准备、登记、复查、手工汇总、编码、录入、电子计算机运算、一直到出版普查报告书整个过程,约需四、五年,而登记和复查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般占一个月时间。通过大约两周进行登记、两周进行复查,登记在普查表里的原始记录就成为研究人口数据的依据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人口资料呢?目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同心同德为实现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市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城市是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吸引中心,吸引核心区逐渐由珠三角向北移动;从两次普查间人口流动分布的变化趋势看,绝大部分地级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和强度有所增加,人口流动规模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不变,人口流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则渐趋分散;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其分布较为集中,且大部分地级市仍以省内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强度与人口流动规模相比,受城市等级影响较小,空间分布较均匀,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地区)城市人口流动规模较小而流动强度较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皓  
厘清概念、明晰定义有助于正确认识普查中有关人口迁移流动的数据。文章在强调明确登记对象和完备登记信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户口标准中流动时间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迁移人口的重要性及无法识别问题、5年前常住地样本的混合属性问题。文章认为:(1)七普登记的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使登记对象变成一次“新”的不同于以往3种统计口径的迁移流动,可能导致信息陈旧、低估城—城流动比例、无法估计小区域的新增流动人口等问题,普查题项最好能增加离开户口登记地后的流入地及最近一次迁移流动时间。(2)忽略迁移人口将低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和活跃程度。中国情境下的研究应重视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个概念,并从普查题项设计、统计定义到数据分析等全方位加强对中国迁移人口的调查与研究。(3)5年前常住地样本是现有流动人口、返迁人口和迁移人口等多种属性人口组成的混合体;研究时应注意混合样本属性并进行分别讨论。文章建议加强流出地视角的研究,充分开发出生地信息,并进一步开放普查数据的使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云  
20 0 0年中国和美国进行了 2 0世纪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本文利用作者参与实际普查的经验 ,分析了两国人口普查基层调查的相同和不同点。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人口普查 ,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选聘普查员 ,计划、组织和实施人口普查。但普查的组织、具体的实施、和人们对普查的态度却有所不同。例如 ,在填写普查问卷时 ,两国普查员使用不同的普查“底册” ,调查项数、方法有所不同 ,面对的普查人群也不一样。为今后的普查工作 ,两国可以、也应该相互借鉴各自的普查经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为民,崔红艳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了2000年人口普查直接登记的总人口124261万人,以及详细的各种结构数据,为深入分析中国人口问题提供了方便。本文利用人口分析技术和与其他有关统计资料比较等方法,从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总人口,生育,死亡以及长表代表性几个方面对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客观地评价了普查数据的质量,也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82年7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的人口在10亿以上,普查的内容共有19个项目。经过手工计算的主要数字,已于1982年10月27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全部普查资料的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预计1984年年底可以处理完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孙兢新,孟庆普  
一、概 况 中国1990年举行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检验“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制定“八五”计划,并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资料。 1990年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与中国历次人口普查以及其他国家人口普查相比,有它明显的特点:一是普查规模大、项目多。这次普查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普查,普查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段成荣,梁宏,刘岚,丁志宏,明艳,伍小兰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漏报率比以往普查有显著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8个省18位普查机构工作人员、11位普查员和23位群众的走访调查,探讨了影响2000年人口普查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