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53)
2023(5427)
2022(4408)
2021(4351)
2020(3450)
2019(8108)
2018(7601)
2017(13930)
2016(7272)
2015(8330)
2014(7884)
2013(8097)
2012(7641)
2011(7138)
2010(6876)
2009(6338)
2008(6087)
2007(5121)
2006(4498)
2005(4162)
作者
(21001)
(17899)
(17859)
(17177)
(11313)
(8567)
(7889)
(7023)
(6987)
(6358)
(6063)
(5916)
(5811)
(5775)
(5766)
(5766)
(5368)
(5111)
(5054)
(4735)
(4503)
(4346)
(4253)
(4034)
(4019)
(3955)
(3888)
(3595)
(3587)
(3584)
学科
(36010)
经济(35983)
管理(15658)
方法(15377)
数学(14267)
数学方法(14196)
(13845)
中国(13645)
(9429)
企业(9429)
(9261)
贸易(9256)
(9091)
(8288)
(6632)
业经(5912)
(5846)
环境(5666)
关系(5597)
(5555)
地方(5534)
(5410)
(5403)
农业(5399)
(5268)
(5263)
金融(5262)
银行(5260)
(5200)
(4309)
机构
大学(111518)
学院(107324)
(55014)
经济(54227)
研究(46577)
管理(37695)
中国(35631)
理学(32459)
理学院(31979)
管理学(31537)
管理学院(31334)
科学(26602)
(24910)
(23540)
(22171)
研究所(21751)
经济学(19163)
中心(19096)
财经(18350)
经济学院(17291)
(17280)
(17143)
(16982)
北京(16395)
科学院(14979)
(14751)
师范(14635)
业大(14201)
财经大学(13976)
农业(13809)
基金
项目(75220)
科学(60887)
基金(59271)
(53444)
国家(53150)
研究(52823)
科学基金(44730)
社会(37391)
社会科(35742)
社会科学(35738)
基金项目(31010)
自然(28143)
自然科(27528)
自然科学(27520)
自然科学基金(27041)
(24613)
资助(24163)
教育(23214)
(22799)
(18573)
中国(18535)
国家社会(17756)
编号(17679)
重点(17377)
(16615)
教育部(15887)
(15315)
创新(14551)
人文(14467)
成果(14268)
期刊
(58158)
经济(58158)
研究(36771)
中国(21023)
科学(17914)
学报(17908)
(15414)
(14820)
管理(13837)
大学(13455)
学学(12607)
农业(11227)
经济研究(10813)
财经(9749)
(9053)
世界(8897)
(8843)
金融(8843)
(8571)
国际(8421)
问题(8082)
教育(7567)
(7394)
技术(7109)
业经(5907)
资源(5817)
技术经济(5304)
统计(5085)
现代(4655)
经济问题(4514)
共检索到163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梓羽  汪德根  朱梅  
探索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对于提高建筑遗产的保护水平有重要意义。以396处20世纪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Voronoi图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剖析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从整体分异格局及演变来看,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布呈凝聚状,省域层面呈高富集区"一枝独秀"、中富集区"东部零星"、一般富集区和低富集区"两带两块"的特征;市域层面呈"断崖式"数量差异、"梯度化"等级差异、"众星捧月"空间分异特征;重心呈"先北后南"移动趋势,东西向移动较微小,集聚程度呈由强变弱趋势,集聚点数量呈递减趋势。(2)从类型分异格局及演变来看,20世纪建筑遗产可分为六大主类和16个亚类。其中,科教文卫体类、商政办公类和纪念性类遗产数量居多,且分别呈"两核分散""东部三核、中部团状零星""两核一环多点"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不同类型建筑遗产分布演变特征差异明显。(3)20世纪建筑遗产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区域地位、文化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联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历史文化底蕴因子的影响最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慧  
乡镇企业作为20世纪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遗产的视阈,深入挖掘乡镇企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晶  陈华根  许惠平  
基于多时相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资料,建立空间研究网格,通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的空间分析,对1947~2002年上海市建成区居住用地扩展模式、强度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建成区居住用地空间扩展并不是持续增长的,其扩展强度与速度均从建国初期开始减小,在1964~1979年期间达到最低值后又逐渐增大,总体上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发展变化;②居住用地扩展模式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由建国初期以核心建成区为主的渐进式扩展(1947~1964年)转变为跳跃式扩展(1964~1988年),到近些年又发展成兼具渐进扩展与跳跃扩展特征的混合扩展模式(1988~2002年),城市用地功能由简单趋于复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冠贤,魏清泉,蔡小波  
90年代是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转折点 ,在原有优势日趋弱化的新形势下 ,珠三角经济区的空间组织在“极化—反极化”的分异运动中呈现新的态势。通过对 1990、1995、1999年 3个年份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代表性指标的因子特征值的分析 ,可以明显观察到珠三角经济区正由不平衡向平衡、单极核向多极核的方向演变 ,经济空间增长呈现二元结构的特征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夏国栋  
20世纪 90年代全国图书馆新馆数量成倍增加 ,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特点有 :设计思想先进 ,格局、结构新 ;加强了公众场所和多功能用房设计 ;新技术大量应用 ,现代化程度高 ;儿童和残疾读者阅读条件得到特别关注 ;安全、照明、温度控制等条件改善 ;外观多姿多彩 ,美观、大方 ,等等。表 1。参考文献 8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德根  吕庆月  吴永发  范子祺  
保护传统村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基因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村镇传统风貌的主体,缺失传统民居建筑的传统村镇就失去了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以全国代表性建筑景观特色型村镇为案例,分析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特征,进而探究其地域分异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首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主要分为12种类型,由此形成的建筑风貌区在空间分布上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建筑风貌区呈大小两个片区分布,而南方呈两条带状分布。其次,从聚落环境、空间布局、造型风格、建筑材料和细部装饰等五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地域分异明显。第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貌/水系、气候、植材/土石等)是形成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的基石;宗法伦理、风水观念及民族文化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内动力;而人口迁移、战争防御和商贸经济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外推力。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周子衡  
本文从货币经济史的视角考察了1933~1948年中国货币经济现代转型的历史主线,揭示出大萧条的外部冲击是导致中国转型由渐进到激进的主因,并最终诱发了中国货币经济的总溃败。分析指出,外部冲击下的白银经济向纸币经济的急进的现代转型及其最终的全面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与方向,为政府部门全面掌控经济资源创造了条件,进而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历史契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侯怀银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章靖  朱俊鹏  
为后人所称道的民国时期的"教授治校",有其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为例,教授会与评议会是其基础性组织。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清华学校改办大学的过程中,"教授治校"制度的成立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思潮引领、组织基础与人员支持。特别是留美"少壮派"作为中坚力量,在教授会与评议会成立过程与早期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教授会与评议会代表着清华教师群体,在维护教师权益、践行"教授治校"过程中发挥了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作用。以教授会与评议会为基础的教授治校制度,深深影响了清华二三十年代的发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付磊  
20世纪中期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旧转换期。这一期间在全国全面推行了现代会计,实现了会计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会计落后、散乱的局面。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会计处在艰难的摸索过程中,会计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强烈干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一聪  张兴国  
随着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以文化为优先发展路线的机制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国本土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较多缺憾。取长补短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因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建筑脉络同出中国建筑体系,但其文化遗产制度发展较早,故将中国文化遗产与日本文化财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可以从制度、管理、教育、民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丰富我国对于建筑遗产的相关建设经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松茂  郭英之  何昭丽  王艳威  潘稼佳  
国内外旅游地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研究中,大多是将社区居民作为无差异群体,忽视空间因素对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的影响作用。文章以世界遗产地天山大峡谷景区为案例地,基于空间生产等理论,借助K-means、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不同利益诉求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社区居民总利益诉求呈现出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逐步递减的规律。(2)各因子诉求总程度呈现经济诉求?政治诉求?文化诉求?环境诉求的规律。(3)经济、文化等利益诉求由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呈逐步递减规律;环境利益诉求则由边缘区→过渡区→中心区呈逐步递减规律;政治诉求的空间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丙锋   孟永泰   李小娟   刘晟  
以江浙段大运河文化带421处聚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村落-历史街区地段”聚落层次分布框架,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层次聚落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和运河流域3个维度分析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聚落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且聚落规模越小聚集性越显著,但在市域范围存在随机或离散分布且聚落在各市分布不均衡;(2)聚落整体密度高值区位于杭州、宁波以及太湖流域一带,各类聚落密度高值区存在差异;(3)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运河影响程度最大。在自然地理及运河流域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存在低海拔、低坡度、邻运河指向性,无明显坡向指向性;在人文社会因素影响下,整体聚落偏向交通可达性较低、人口较少、远离市中心且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各类聚落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存在差异;(4)浙东运河文化带因所处地势不同,村落聚落具有近山指向性,但近水比近山更易形成大规模聚落。由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大运河文化带聚落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做进一步完善,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科学参考和现实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