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2)
2023(10745)
2022(9124)
2021(8703)
2020(7403)
2019(17523)
2018(17119)
2017(31424)
2016(17210)
2015(20043)
2014(20096)
2013(20230)
2012(19219)
2011(17734)
2010(17688)
2009(16484)
2008(16636)
2007(14920)
2006(12940)
2005(11489)
作者
(51686)
(43523)
(43468)
(41650)
(27501)
(20891)
(19970)
(16971)
(16504)
(15465)
(14942)
(14687)
(13879)
(13875)
(13847)
(13636)
(13232)
(12840)
(12610)
(12361)
(10939)
(10790)
(10677)
(9936)
(9897)
(9806)
(9688)
(9651)
(8898)
(8884)
学科
(77675)
经济(77613)
管理(43516)
(41672)
方法(36162)
数学(32742)
数学方法(32505)
(30757)
企业(30757)
中国(24449)
(22217)
(17612)
(16983)
贸易(16976)
(16583)
(15711)
业经(14655)
地方(14596)
农业(14498)
(13370)
(11574)
银行(11528)
环境(11362)
(11348)
金融(11346)
(11202)
(11111)
(9905)
技术(9901)
(9660)
机构
大学(255863)
学院(251721)
(112476)
经济(110424)
研究(95757)
管理(91940)
理学(78425)
理学院(77436)
管理学(76159)
管理学院(75678)
中国(72886)
科学(57734)
(56078)
(49520)
(49139)
(48940)
研究所(45215)
中心(43207)
业大(39616)
农业(38918)
财经(38829)
(37453)
经济学(36320)
北京(35950)
(35539)
(33861)
(33642)
师范(33295)
经济学院(32838)
科学院(29431)
基金
项目(166507)
科学(129919)
基金(121384)
研究(120215)
(107519)
国家(106685)
科学基金(89089)
社会(76848)
社会科(72817)
社会科学(72794)
基金项目(63434)
(62553)
自然(56445)
教育(55423)
自然科(55121)
自然科学(55102)
自然科学基金(54186)
(54141)
资助(50466)
编号(47363)
成果(39507)
重点(38478)
(38448)
(36600)
(34028)
课题(33638)
国家社会(32976)
教育部(32500)
中国(32384)
科研(32297)
期刊
(121354)
经济(121354)
研究(77385)
中国(54932)
(44375)
学报(43752)
科学(39050)
(37354)
大学(32609)
管理(31868)
农业(30515)
学学(30242)
教育(28216)
(22521)
金融(22521)
技术(22087)
经济研究(20633)
财经(19655)
(17761)
业经(17500)
(17140)
问题(16621)
(16134)
国际(14426)
世界(14376)
图书(13965)
技术经济(13430)
(12691)
统计(12477)
资源(11831)
共检索到387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官印  蔡运龙  廖蓉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要素纳入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的途径,并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测算的1997—2007年中国分省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表明将建设用地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是可行的。研究结论:1997—200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带动;技术效率处于无效状态,表明建设用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没有发挥最大效益。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向前  黄莉  
笔者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两种方法对2002年~2011年中国31个省份的健康面板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实证测评了包含教育与健康人力资本的省域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状况。结果发现,两种方法都反映出我国省域全要素生产率大多处于持续增长过程中,但省域之间差异较大;健康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最大,教育人力资本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宾  曾志雄  
中国经济在2003~2007年间年增长率都超过10%,这与前期文献对中国增长后劲乏力的悲观预测似不一致。本文使用并延展Holz(2006)的资本存量序列,通过要素收入份额可变的增长核算法,重新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研究发现,世纪之交前后的TFP增长率并不像其他文献所报告的那样接近于零甚至为负值,其原因在于前期的文献采用了不合适的投资流量指标,高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进而低估了TFP增长率。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董敏杰  李钢  梁泳梅  
本文将基于松弛的效率损失测度法与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相结合,通过将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按照投入要素与产出进行分解,测算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果发现,2001~2007年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下降;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加强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投入生产率的来源表明,劳动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污染治理生产率的来源表明,优先加强COD治理能更有效提升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蒋晶晶  冯邦彦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高速增长,但其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后果也越来越显现。通过对1985年~2008年广东省的经济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并对要素投入增长与全要素增长进行了格兰杰检验,得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有效劳动作用不明显的结论,指出今后经济发展要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杨飞虎  
根据索洛余值法及C-D生产函数原理,以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作为技术水平替代变量,以社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细致估算了1978年~2007年间江西省资本投入,并结合相关实证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江西省1978年~2007年间的总量生产函数及全要素生产率,得出了江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还处于粗放型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平  杨慧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包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发包与承包双重视角,深入考察了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运用2002—2014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包与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发包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发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行业技术密集度的增加而增大;承包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经验发现为中国外包战略的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平  杨慧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包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发包与承包双重视角,深入考察了离岸服务外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运用2002—2014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包与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发包显著地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承包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发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行业技术密集度的增加而增大;承包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经验发现为中国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磊  刘朝明  胡敏杰  
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需要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投入之间的关联关系。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引入了能源要素对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统计实证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能源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揭示这些比例关系,对我们认识经济增长的规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珏  宋文飞  韩先锋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各地区1992~2007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因素、土地利用能力、工业化进程、对外开放和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电力利用水平、自然环境、需求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石风光  李宗植  
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测度了1985~2007年中国28个省区的劳均GDP差距、要素投入差距及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这与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变动趋势非常接近。为了进一步明确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长短期关系,本文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三个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又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更为主要的原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全炯振  
本文使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结合起来的SF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的结论是:1978~2007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7%,其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诱导型的增长模式、明显的波动性(阶段性)、地区之间增长的不平衡。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望喜  李然  
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中国油料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研究发现:三种主要油料作物中,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最为剧烈,花生则相对较为平缓,油菜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样本考察期内,大豆和花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油菜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受灾率、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及油料主产省所处区位特征等均对技术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在促进油料生产发展中,大豆和花生应集中于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而油菜应重点关注对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恒运  唐华仓  Allan Rae  
本文以国有及集体和个体奶牛场牛奶生产的随机投入距离函数,分析中国牛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来源。总体上讲,中国牛奶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比较温和的,国有及集体和个体奶牛场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25%和2.33%,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国有及集体奶牛场的技术效率明显下降,而个体奶牛场的技术效率略有增长。中国牛奶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大约为80%~90%。推广新技术仍然是中国今后牛奶生产的优先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