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76)
- 2023(9481)
- 2022(8192)
- 2021(7760)
- 2020(6579)
- 2019(15755)
- 2018(15408)
- 2017(28424)
- 2016(15518)
- 2015(18044)
- 2014(18041)
- 2013(18155)
- 2012(17215)
- 2011(15830)
- 2010(15709)
- 2009(14891)
- 2008(14984)
- 2007(13053)
- 2006(11240)
- 2005(10286)
- 学科
- 济(73100)
- 经济(73042)
- 管理(41693)
- 业(38053)
- 方法(35489)
- 数学(32323)
- 数学方法(32103)
- 企(29035)
- 企业(29035)
- 中国(21455)
- 农(19196)
- 财(16861)
- 贸(15838)
- 贸易(15833)
- 易(15474)
- 学(15250)
- 环境(14813)
- 地方(13094)
- 业经(12875)
- 农业(12431)
- 制(12215)
- 和(11198)
- 融(11074)
- 金融(11072)
- 银(10976)
- 银行(10948)
- 行(10545)
- 划(9944)
- 务(9562)
- 财务(9545)
- 机构
- 大学(233028)
- 学院(229208)
- 济(107013)
- 经济(105229)
- 研究(86764)
- 管理(86493)
- 理学(74562)
- 理学院(73677)
- 管理学(72589)
- 管理学院(72166)
- 中国(66515)
- 科学(51711)
- 京(50206)
- 财(45732)
- 所(44463)
- 研究所(40792)
- 农(40569)
- 中心(38878)
- 财经(36866)
- 经济学(34757)
- 业大(34253)
- 经(33739)
- 北京(32586)
- 江(32142)
- 农业(32044)
- 经济学院(31526)
- 院(30765)
- 范(29920)
- 师范(29659)
- 财经大学(27484)
- 基金
- 项目(153677)
- 科学(121417)
- 基金(114614)
- 研究(110333)
- 家(100886)
- 国家(100188)
- 科学基金(84466)
- 社会(72684)
- 社会科(69095)
- 社会科学(69072)
- 基金项目(60492)
- 省(56827)
- 自然(53367)
- 自然科(52038)
- 自然科学(52021)
- 自然科学基金(51129)
- 教育(49428)
- 划(49368)
- 资助(47449)
- 编号(42119)
- 部(35901)
- 重点(35582)
- 发(34066)
- 成果(34051)
- 国家社会(31641)
- 创(31403)
- 中国(30626)
- 教育部(30531)
- 科研(29911)
- 创新(29674)
共检索到342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智 鞠美庭 刘伟 邵超峰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ghm2升至1.547ghm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0.051ghm2,能源足迹增长0.450ghm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2,海水和淡水渔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2和0.014ghm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0.3...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中国 动态 土地利用 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建兴 王青 孙鹏 顾晓薇 李广军
通过构建生态足迹分解模型,论文将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这3种因素的变化效应,并对各分解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年度间变化均值为1.0655×108hm2。其中,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所引起的足迹变化分别为2.1082×108hm2,-0.4398×108hm2和-0.6029×108hm2。总的看,经济规模的变化助长了总足迹的增长,而足迹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总足迹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生态足迹变化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足迹变化所发挥的效应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生态足迹变化与经济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本文以广西为例 ,对广西 1990、1995和 2 0 0 2年三个时期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以来 ,广西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人均生态足迹从 1990年的为 0 .990 8hm2 增加至 2 0 0 2年的 1.3 3 69hm2 ;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 1990年的 0 .5 82 1hm2 增加至 0 .95 2 1hm2 。这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 ,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广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符国基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 4 hm2升至2.142 3 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 7 hm2降至1.460 5 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 3 hm2降至赤字0.681 8 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翠娥 丁文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针对该现象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可以很好地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缓解矛盾。生态足迹模型通过一定区域内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来判断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态。本文主要对昆明市2000-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整体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人均生态足迹总的呈现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2.184 5hm2.人-1到2010年的2.97 hm2.人-1,上升幅度达0.785 5hm2.人-1,是2000年生态足迹的35.96%;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607 2hm2.人-1下降到2010年0.5...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昆明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琴 孙才志 邹玮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效率是解决两者的必然选择。在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2年灰水足迹及其效率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效率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禀赋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影响,最后利用LSE模型按驱动效应的绝对贡献率将各省份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平均灰水足迹为4814.30亿M3,灰水足迹效率由1998年的16.30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9.32元/M3,整体上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的特征;效率效应、经济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莉 陈治谏 沈兴菊 郭娜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影响因子 主成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生喜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环青海湖地区4个县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青海省总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年来,环青海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出现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但生态足迹多样性不足;环青海湖四县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方面差异极大。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等实现环青海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雪峰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生态足迹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05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5.7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6.21 hm2,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0.43 hm2。尽管目前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最大、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呼伦贝尔草原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赤字为2.35 hm2。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文彬 郝佳馨
文章使用能源生态足迹测算方法,对中国1995—2016年的能源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能源足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1—2011年间,能源足迹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三方面对能源足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能源生态足迹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东北—中"递减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影响能源足迹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超变密度差异因素,区域内差异因素影响最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晓娇 李新春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29个行政区域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并且进行了横向对比,生态赤字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同时,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各省份为例,研究中国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9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大强 张爱武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从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从1996年到2005年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首次从标准利润效率和替代利润效率两个角度来研究利润效率。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业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另一方面,尽管在样本期内,股份制银行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要低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是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标准利润效率在2005年已经超过了国有商业银行。
关键词:
成本效率 标准利润效率 替代利润效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涛 冯杰
能源足迹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和方法。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及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能源足迹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了1978~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足迹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能源消耗量快速增加的2002~2013年。中国能源足迹赤字水平逐步扩大,能源足迹生态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较低,生态风险较高,需引起重视。(2)中国能源足迹构成变动较小,能源足迹构成仍以EEF(煤品)为主,EEF(油品)次之,EEF(天然气)最...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可持续发展 评价方法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剑波 桂姗姗 任亚运
利用IPCC分析法,测算了贵州省1990~2014年能源消费和工业过程的总体碳足迹、人均碳足迹、单位GDP碳足迹及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结果显示:(1)贵州省总体CO_2排放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从5380.80万吨上升到28901.73万吨,年均增长率达7.26%;(2)贵州省人均碳足迹从1.66吨/人飙升到6.68吨/人,增长了3倍;(3)因GDP增速远高于碳足迹增速,贵州省单位GDP碳足迹呈现下降趋势,从20.68吨/万元下降到3.12吨/万元,年均降幅为8.20%;(4)贵州省单位土地面积碳足迹从305.38吨/平方公里升至1640.28吨/平方公里,增长幅度高达437.13%。
关键词:
贵州 化石能源 工业过程 碳足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