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88)
- 2023(10326)
- 2022(8808)
- 2021(8408)
- 2020(7112)
- 2019(16773)
- 2018(16262)
- 2017(29881)
- 2016(16410)
- 2015(18967)
- 2014(18872)
- 2013(19220)
- 2012(18242)
- 2011(16861)
- 2010(16808)
- 2009(15819)
- 2008(15915)
- 2007(13912)
- 2006(12013)
- 2005(10962)
- 学科
- 济(74819)
- 经济(74759)
- 管理(42718)
- 业(39354)
- 方法(35908)
- 数学(32570)
- 数学方法(32341)
- 企(29764)
- 企业(29764)
- 中国(22443)
- 农(20074)
- 财(17216)
- 学(17003)
- 贸(16690)
- 贸易(16685)
- 易(16323)
- 环境(15209)
- 制(13899)
- 业经(13415)
- 地方(13146)
- 农业(13046)
- 融(11668)
- 金融(11666)
- 和(11438)
- 银(11434)
- 银行(11392)
- 行(10945)
- 划(10312)
- 发(9600)
- 务(9523)
- 机构
- 大学(249979)
- 学院(244096)
- 济(111069)
- 经济(108998)
- 研究(95153)
- 管理(89812)
- 理学(77449)
- 理学院(76454)
- 管理学(75190)
- 管理学院(74728)
- 中国(70943)
- 科学(57296)
- 京(54460)
- 所(49086)
- 财(47774)
- 农(45390)
- 研究所(45097)
- 中心(41706)
- 财经(38580)
- 业大(37730)
- 经济学(36322)
- 农业(35837)
- 经(35359)
- 北京(35220)
- 江(35000)
- 院(34228)
- 经济学院(32986)
- 范(32626)
- 师范(32318)
- 科学院(29193)
- 基金
- 项目(165073)
- 科学(129884)
- 基金(122640)
- 研究(117241)
- 家(109104)
- 国家(108321)
- 科学基金(90733)
- 社会(76121)
- 社会科(72293)
- 社会科学(72273)
- 基金项目(64475)
- 省(61002)
- 自然(58328)
- 自然科(56881)
- 自然科学(56861)
- 自然科学基金(55885)
- 教育(53546)
- 划(53413)
- 资助(50952)
- 编号(44809)
- 重点(38517)
- 部(38379)
- 发(36195)
- 成果(35987)
- 创(33667)
- 国家社会(33174)
- 中国(32614)
- 教育部(32432)
- 科研(32272)
- 创新(31780)
- 期刊
- 济(118076)
- 经济(118076)
- 研究(75691)
- 中国(49333)
- 学报(42398)
- 农(39742)
- 科学(38696)
- 财(35906)
- 大学(31255)
- 管理(29801)
- 学学(29361)
- 农业(27408)
- 教育(24261)
- 融(21518)
- 金融(21518)
- 经济研究(20145)
- 财经(19452)
- 技术(18596)
- 经(16898)
- 业经(16641)
- 业(16451)
- 问题(15862)
- 贸(15771)
- 国际(14083)
- 世界(13895)
- 资源(13422)
- 技术经济(12462)
- 统计(12272)
- 版(11916)
- 理论(10777)
共检索到366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建兴 王青 孙鹏 顾晓薇 李广军
通过构建生态足迹分解模型,论文将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这3种因素的变化效应,并对各分解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年度间变化均值为1.0655×108hm2。其中,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所引起的足迹变化分别为2.1082×108hm2,-0.4398×108hm2和-0.6029×108hm2。总的看,经济规模的变化助长了总足迹的增长,而足迹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总足迹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生态足迹变化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足迹变化所发挥的效应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生态足迹变化与经济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本文以广西为例 ,对广西 1990、1995和 2 0 0 2年三个时期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以来 ,广西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人均生态足迹从 1990年的为 0 .990 8hm2 增加至 2 0 0 2年的 1.3 3 69hm2 ;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 1990年的 0 .5 82 1hm2 增加至 0 .95 2 1hm2 。这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 ,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广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符国基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 4 hm2升至2.142 3 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 7 hm2降至1.460 5 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 3 hm2降至赤字0.681 8 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秋花 薛惠锋 寇晓东 吴介军
为了给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2005年西安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07 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84 hm2,较大的生态赤字反映出目前西安市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压力之下,其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最后提出了减缓西安市生态赤字的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昕 任志远
生态足迹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宝鸡市2005年统计资料,对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得出2004年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888 7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2 7hm2,人均生态赤字1.426hm2,这反映了宝鸡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针对宝鸡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利用特征,本文还提出了缓解宝鸡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宝鸡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莉 陈治谏 沈兴菊 郭娜
人口的膨胀和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使得人类向自然界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同时向环境源源不断地输入废弃物,已经严重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植被消亡、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变暖等情况已经严重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大小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足迹的大小是各省(区市)的大中型企业个数、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等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人口和GDP是生态足迹大小的主要影响因...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影响因子 主成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国珍 潘俊刚 王尚义 马义娟
文章计算和分析了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2003年该市生态足迹为5.621 hm2/人,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264 hm2/人,出现了5.357 hm2/人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21.3倍,总的生态赤字相当于自身面积的26倍;并把太原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受压力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做了比较,表明该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缓解城市生态压力的若干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世琦 孙兆敏 冯永忠 杨改河
对陕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88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612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8倍。说明陕西省2001年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耕地足迹,耕地生态赤字为0.4919hm2/人,占总生态赤字的64.62%。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陕西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金平 王志石
论文对澳门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澳门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993hm2,制造业外移、大量居民到邻近的珠海消费及密集的城市结构使生态足迹较低,只有香港的一半。澳门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仅0.011hm2;澳门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面积的272倍,表明澳门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澳门以旅游业为主,旅游业产值占GDP的60.7%。从生态消费的角度,澳门每hm2生态足迹可产生4202美元的产值,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澳门是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游客每hm2生态足迹的产值是15258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8倍,充分反映了澳门旅游业的经济高效性。研究表明,在澳门三岛中...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面积 旅游业 澳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明忠 盛学良
生态足迹理论是通过跟踪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并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 ,以此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利用生态足迹理论 ,计算了江阴市 1 997~ 2 0 0 1年5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江阴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约为 0 .30hm2 ·cap-1 ,而人均生态足迹消费从1 997年的 1 .6 5hm2 ·cap-1 提高到 2 0 0 1年的 2 .0 4hm2 ·cap-1 ,生态压力不断增大 ,生态赤字显著提高。对江阴市生态足迹构成进行分析 ,因素贡献大小依次排列为 :化石能源 >耕地 >牧草地 >水域 >建筑用地 ...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压力 生态赤字 江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广鑫 冯永忠 杨改河 王得祥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江河源区果洛州6县2002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 据,对果洛州2002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发展能力和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 算。结果表明,果洛州2002年的生态足迹为465 405.112 hm2,实际可供的生态承载力为545 353.338 hm2,人均生 态足迹盈余为0.591 hm2,其中果洛州的甘德县和玛多县为生态足迹赤字,班玛县、久治县、玛沁县和达日县为生态 足迹盈余,说明在当前生产技术水平下,果洛州处于较弱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果洛州2002年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和发展能力低,而GDP生态足迹较高,反映该区域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颖 何大明 柳江 李静若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态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M.Wackernagel等提出并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定量测量可持续状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一定区域人类社会消费需求所需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域可支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态。以云南省为例,对1988至200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云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由1988年的0.856 8 hm2增长到2003年的1.584 5hm2,年均增幅达4.2%;在人均承载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态赤字持续扩大,从1988年的0.046 5hm2增加到...
关键词:
农业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云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军 陶明娟
生态足迹分析法因其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应用该方法对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兰州市人均生态赤字为1.692 88,其生态足迹是当地生态供给的近7倍,表明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其发展超出了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并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生态足迹法自提出以来,在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兰州市的实际应用,对西北干旱区城市的可持续状况从侧重生态的角度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兰州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翀 廖文根 彭静 叶柏生
基于宜昌站1900~2004年共105年的日径流量资料,分别采用Mann-Kendall法、Mann-Whitney法分析该站水文特征与变化。跳跃性检验表明,宜昌站年平均流量的跳跃点出现在1969年,置信度超过99%。宜昌站1970年前的平均流量是14 375 m3/s,1970年后的平均流量是13 438 m3/s,相差937 m3/s,相当于295.5 m3/a,流量减少主要集中在下半年(7~12月),以8~10月最为明显。以1970年为界,将宜昌站105年水文序列划分为“近自然状态河流”的1970年前和“人工干扰状态河流”的1970年后两个分析水文变动序列,基于Richter提出的生态水...
关键词:
生态水文 水文变动指标 变动范围法 长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ghm2升至1.547ghm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0.051ghm2,能源足迹增长0.450ghm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2,海水和淡水渔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2和0.014ghm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0.3...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中国 动态 土地利用 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