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50)
- 2023(14302)
- 2022(12212)
- 2021(11831)
- 2020(9931)
- 2019(23074)
- 2018(22872)
- 2017(42476)
- 2016(22842)
- 2015(26464)
- 2014(26121)
- 2013(25561)
- 2012(23657)
- 2011(21363)
- 2010(21328)
- 2009(19619)
- 2008(19250)
- 2007(16470)
- 2006(14334)
- 2005(12848)
- 学科
- 济(93133)
- 经济(93030)
- 管理(62818)
- 业(59138)
- 企(48646)
- 企业(48646)
- 方法(45863)
- 数学(40841)
- 数学方法(40083)
- 中国(29454)
- 农(24365)
- 财(22727)
- 学(19931)
- 贸(19096)
- 贸易(19082)
- 业经(18717)
- 易(18650)
- 制(17605)
- 农业(15830)
- 理论(15388)
- 银(15052)
- 地方(15035)
- 银行(15014)
- 融(14588)
- 金融(14587)
- 行(14389)
- 和(13835)
- 务(13805)
- 财务(13737)
- 财务管理(13700)
- 机构
- 大学(324946)
- 学院(319791)
- 济(133382)
- 经济(130873)
- 管理(121667)
- 研究(115317)
- 理学(105133)
- 理学院(103909)
- 管理学(101579)
- 管理学院(100995)
- 中国(89318)
- 京(70613)
- 科学(70599)
- 财(59005)
- 所(58696)
- 农(55768)
- 中心(53799)
- 研究所(53491)
- 业大(48656)
- 财经(47286)
- 江(46951)
- 北京(44926)
- 农业(43968)
- 经(43444)
- 范(42265)
- 院(41862)
- 师范(41729)
- 经济学(41584)
- 经济学院(37366)
- 州(36919)
- 基金
- 项目(220217)
- 科学(173739)
- 基金(162667)
- 研究(156288)
- 家(144700)
- 国家(143591)
- 科学基金(122238)
- 社会(99220)
- 社会科(93977)
- 社会科学(93951)
- 基金项目(84145)
- 省(82587)
- 自然(81226)
- 自然科(79452)
- 自然科学(79427)
- 自然科学基金(78009)
- 教育(73682)
- 划(72221)
- 资助(68973)
- 编号(61025)
- 重点(50389)
- 成果(49877)
- 部(49855)
- 发(46415)
- 创(45606)
- 科研(43054)
- 课题(43006)
- 创新(42743)
- 教育部(42697)
- 国家社会(42290)
共检索到4854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成 米红
利用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估计中国1982年后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死亡漏报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0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1~4岁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全年龄、5~14岁和15~59岁、60~89岁和90岁及以上死亡漏报率随时间的变化基本近似且同样具有阶段性。受漏报原因和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影响,女性1~4岁的死亡漏报率不一定低于0岁的死亡漏报率。人口普查成人阶段各年龄死亡漏报率差别较大,而人口抽样调查则较为一致。2000年人口普查男性和2010年全人口90岁及以上死亡率偏低是由比较严重的死亡漏报造成。死亡漏报对预期寿命计算误差的影响因年龄而异,二者关系在婴幼儿中较弱,其余年龄死亡漏报和预期寿命误差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2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称普查漏报率为 1 81 % ,据此推算漏报人口 2 2 91万人 ,然而 ,这些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不祥 ,这给人们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本研究就是在准确估计 1 990~ 2 0 0 0年分性别、年龄死亡概率的情况下 ,利用年龄移算方法对 1 990年和 2 0 0 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漏报率给予评估 ,并对漏报人口进行年龄、性别拆分 ,从而较为准确地估计得到 2 0 0 0年年中年龄性别人口 ,以为科研或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状况之用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漏报人口 年龄移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皓
文章对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调查时点进行调整以后 ,重新估计了我国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漏报率 ,结论认为 ,1 990年四普的漏报率远高于四普公布的漏报率 ,其中低年龄段的漏报非常严重。因此四普数据的质量并没有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好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数据分析 漏报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忠东
文章基于1982~2015年人口普查和1%人口调查数据,计算了所有普查年5年跨县迁移量,从1982年到2010年再到2015年,人口总迁移量从2 863万升到1.46亿,再下降到1.32亿。其中,户籍迁入的永久迁移从2 420万下降到1 976万后,继续下降到1 432万;离开户籍县的临时迁移从443万增长到1.26亿,然后微降至1.18亿;临时性的务工迁移从不足200万增长到7 033万后,再下降至5 707万。文章发现,人口迁移已实现从计划性的永久迁移向市场性的临时迁移的转变,对市场转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人口迁移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向家庭行为的转变。与2000年相比,2010年劳动力峰值受高校扩招影响,从5.9%上升到9.5%,已婚青壮年的迁移率比10年前大幅提高,并取代未婚青年人群成为迁移的主流。此外,由累积值计算的2010年儿童留守率高达62.8%,中青年妇女净留守率为21.7%,表明市场化后风险的提高迫使家庭居住分离以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一旦克服风险约束后,回流增加较快。文章建议,政府在政策上营造宽松环境,以保障未来迁移向优质化、家庭化和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经济转型 中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孙福滨,李树茁,李南
一、背景 死亡报告是人口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因而,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死亡报告的完整程度,掌握客观与真实的死亡模式与水平,对于分析普查的质量、描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期望寿命与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一般是由人口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桂华 武洁
双系统估计量是目前估计目标总体真实人口数及人口普查净误差的主流方法,构造双系统估计量时,要求总体中的人口具有相同的登记概率。为达此目的,目前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对人口总体进行抽样后分层。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取代抽样后分层是人口普查质量评估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系统地解读了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双系统估计量及其方差估计量,认为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纳入更多的分层变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青叶
文章在讨论抽样调查分层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的事后分层的标志选择和层数确定;进一步,分析给出事后分层双系统估计量(Dual System Estimation)及人口普查总体真实人口数事后分层估计方法;最后,结合我国人口普查的实际,讨论了事后质量抽查的事后分层及相关估计问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袁卫,刘文卿,黎樟林
中国农产量抽样调查的回归估计袁卫,刘文卿,黎樟林在复杂的统计推断中,如果有可靠的辅助资料可以利用,通常会提高统计推断的效果。中国农产量抽样调查采用的随机起点对称系统抽样(也称对称等距抽样),如通过使用回归估计的方法,可使估计量的精度得到很大提高。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窦剑军 王媛 张辉国 胡锡健
文章应用Gibbs抽样方法对空间滞后随机前沿模型参数进行Bayesian推断,得到模型参数的后验条件分布。应用Gibbs抽样方法对模型参数的后验均值进行了推断,该方法避免了对复杂表达式的高维积分计算。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显示在最小后验均方误差准则下得到的参数估计值十分逼近真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二力,路磊
1996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向我们提供了1989年全年的分年龄、分性別的死亡人口数据。这些数据为进行死亡率登记质量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评价死亡登记资料的质量是一项很重要且比较困难的工作。这里既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也涉及到相关统计资料的质量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还不很多,而国外的一些数理人口学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桂华 漆莉 迟璐婕
研究目标:用完整遗漏估计量替代目前使用的未匹配遗漏估计量、逆记录检查遗漏估计量和平衡推算遗漏估计量。研究方法:采取文献解读、成果借鉴和移植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完整遗漏估计量及其方差估计。研究发现:人口普查遗漏估计不只是要提供遗漏估计值,还要揭示遗漏的原因及其遗漏者的特征;构造普查遗漏估计量,既要包括登记在事后计数调查人口名单而未登记在普查名单的单重遗漏人口,还要包括同时遗漏于这两项调查名单的双重遗漏人口。研究创新:提出完整遗漏估计量。研究价值:完整遗漏估计量有望应用于中国2030年普查遗漏估计,开创世界人口普查遗漏估计应用完整遗漏估计量的先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性别一年龄死亡率通常使用比例估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要得到全年龄的精确的死亡率数据所必需的抽样人口数的规模是很大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为例,如果用比例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数据,往往呈无规则的波动,从而使结果难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此估计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造成的。如果用决定论中贝叶斯沽计方法,就可解决死亡率估计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死亡率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简化了它的计算式;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1995年中国30个省区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计算人口的期望寿命,并把它和用比例估计的结果作了对比,得出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比较可靠的结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晓坤 王晓军
文章采用泊松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建立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Lee-Carter模型,在最大似然估计的基础上附加再抽样方法对模型参数、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进行再抽样估计和预测,并与未采用再抽样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Lee-Carter模型中某些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将传导给预测变量,在相同置信水平下,附加再抽样方法得到的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的区间估计的长度更大,说明再抽样方法能够有效地测度估计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模时附加再抽样方法的必要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桂华 吴东晟
人口普查质量评估调查通常采取分层多步或多阶段等距整群抽样方式进行,以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质量评估调查为例论述这项调查工作的抽样设计方案。第一步抽样由形成街区群、对街区群分层和等距抽取街区群组成;第二步抽样以街区群为抽样单位抽取第一步样本的子样本,进行住房单元比较和目标延伸搜索;第三步抽样是从第二步样本大型街区群中抽取由邻近住房单元构成的"片",最终抽取街区群11303个,抽样比率约3‰。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明浩,周祖根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为了及时取得普查的结果,在资料的汇总上分成三个步骤。即:首先进行全面的手工汇总,以取得主要数字。然后,采用随机等距整群抽样,样本的群体以各区(县)的居民小组(生产队)和相当于这一级的集体户为单位,在各区(县)范围内抽取10%的居民小组(生产队)和相当于这一级的集体户作为提前抽样汇总的样本进行机器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