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9)
2023(9006)
2022(7804)
2021(7439)
2020(6588)
2019(15640)
2018(15351)
2017(29145)
2016(16006)
2015(18704)
2014(18762)
2013(19036)
2012(17991)
2011(16556)
2010(16499)
2009(15676)
2008(15788)
2007(14080)
2006(12103)
2005(11141)
作者
(48188)
(40619)
(40611)
(38799)
(25474)
(19457)
(18497)
(16151)
(15188)
(14334)
(14028)
(13394)
(13176)
(12886)
(12768)
(12504)
(12439)
(11913)
(11633)
(11628)
(10185)
(10056)
(9952)
(9340)
(9104)
(9098)
(8940)
(8870)
(8258)
(8218)
学科
(72923)
经济(72827)
管理(43065)
(41320)
方法(35588)
(32424)
企业(32424)
数学(32096)
数学方法(31854)
中国(21266)
(18997)
(17658)
(16409)
贸易(16403)
(16015)
(15147)
(14827)
业经(12856)
农业(11995)
地方(11768)
(11498)
银行(11467)
(11048)
金融(11045)
(11018)
(10549)
(10127)
环境(9874)
(9792)
财务(9771)
机构
大学(245274)
学院(239925)
(107367)
经济(105433)
研究(88943)
管理(88528)
理学(76312)
理学院(75350)
管理学(74108)
管理学院(73650)
中国(68029)
科学(53452)
(52389)
(48279)
(46669)
(44942)
研究所(42581)
中心(39645)
财经(38680)
业大(36578)
农业(35908)
(35289)
经济学(34953)
(34222)
北京(33914)
经济学院(31591)
(31159)
师范(30884)
(30799)
财经大学(28682)
基金
项目(156724)
科学(122592)
基金(116099)
研究(111550)
(102908)
国家(102129)
科学基金(85015)
社会(72587)
社会科(68747)
社会科学(68725)
基金项目(60910)
(57374)
自然(54195)
自然科(52956)
自然科学(52934)
自然科学基金(52046)
教育(51084)
(50587)
资助(48416)
编号(43217)
(36962)
成果(36451)
重点(36142)
(33771)
(31889)
教育部(31406)
国家社会(31128)
中国(30833)
科研(30493)
课题(30255)
期刊
(115123)
经济(115123)
研究(72239)
中国(47406)
学报(41513)
(40983)
科学(37459)
(37197)
管理(30762)
大学(30429)
学学(28671)
农业(27546)
(21723)
金融(21723)
教育(21364)
财经(20120)
经济研究(19530)
技术(18400)
(17342)
业经(16443)
(16152)
问题(16094)
(15481)
世界(13731)
国际(13492)
技术经济(12342)
(12018)
统计(11982)
理论(10869)
资源(10530)
共检索到357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锦忠  陈明利  张洪生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产量-密度试验结果的共性规律,评价Meta分析方法在产量-密度关系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按照Meta分析原理,汇集中国1950s到2000s玉米产量-密度的文献结果,利用约1 500个产量-密度数据对,进行梯度、边界线和核密度等统计分析。【结果】最适密度的变异系数高达20.4%,相应产量的变异为33.65%,单株产量的变异为30.8%。密度和单株产量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因二者组合所处的区域而异,产量上界与密度关系符合Y=-0.0134x3+3.15x,对应密度区间为[0.99,15.0]plant/m2。产量上界与单株产量关系为两段直线,先沿Y1=113.1x上升,然后沿Y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青  高聚林  王富贵  马达灵  于晓芳  郭怀怀  
为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提升过程中籽粒营养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1970s—2010s五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高产玉米品种进行3年大田试验,分析产量提升过程中各年代品种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营养品质等变化规律及各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对比1970s—2000s的品种,2010s品种(‘登海618’)的产量提高了9.37%~55.89%,收获穗数和百粒重分别增加4.18%~10.48%和9.85%~33.48%(P<0.05);同时其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也较1970s(‘中单2号’)、1980s(‘丹玉13’)、1990s(‘掖单13’)、2000s(‘先玉335’)代表品种分别增加0.72%~33.22%和5.34%~43.77%。综上,2010s品种(‘登海618’)的籽粒可溶性糖、总淀粉含量均较高,但籽粒粗蛋白含量较低。在保证花期较高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持生育后期的穗位叶SPAD,同时显著增加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则是2010s品种(‘登海618’)籽粒总淀粉、可溶性糖含量高于1970s和1990s品种的主要原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树文  杨久春  李颖  张养贞  常丽萍  
论文以1950 s中期1:100 000地形图和2000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地学知识重塑1950 s中期盐碱地分布状况,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方式获取2000年盐碱地分布状况,然后采用G 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近50年盐碱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占90%以上)和呼伦贝尔草原,盐碱地由58.51×104hm2增至219.31×104hm2,吉林省盐碱地扩展最显著,盐碱地面积最大;②盐碱化程度从以轻度盐碱化为主发展为以中重度盐碱化为主;③气候变化、水利灌溉设施和道路网建设、过牧和滥垦、油田开采等多种因素导致东北盐碱地扩大,但在局部地区由于生态恢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瑞  王金胜  张福耀  程庆军  田承华  凌亮  
【目的】对中国高粱不同时期主干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全面系统了解高粱杂交种及其亲本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间遗传距离的大小,可以减少亲本选配的盲目性,有效提高杂交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应用SSR标记技术分析高粱亲本及其F1的遗传差异,探讨中国高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以来的优势种群演变。【方法】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晚熟区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SSR标记遗传距离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中国高粱杂交种优势类群,研究高粱的育种进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演变特点。【结果】利用109对引物对55份材料进行扩增,结果表明,47对引物有较好的多态性,共得到等位基因变异373个,平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瑞  王金胜  张福耀  程庆军  田承华  凌亮  
【目的】对中国高粱不同时期主干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全面系统了解高粱杂交种及其亲本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间遗传距离的大小,可以减少亲本选配的盲目性,有效提高杂交育种工作的预见性。应用SSR标记技术分析高粱亲本及其F1的遗传差异,探讨中国高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高粱杂种优势利用以来的优势种群演变。【方法】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中晚熟区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SSR标记遗传距离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中国高粱杂交种优势类群,研究高粱的育种进展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的演变特点。【结果】利用109对引物对55份材料进行扩增,结果表明,47对引物有较好的多态性,共得到等位基因变异373个,平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明博  谢瑞芝  侯鹏  李璐璐  王克如  李少昆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注册会计师行业创新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伟大成果的生动写照,是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生动注脚。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适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三十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创建一百年。本刊从历史档案中撷取部分图片分期连载,作为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伟大历程的热忱纪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杨峰  董飞  王苗  贾亚琴  
为探索晋南地区玉米适宜的栽培品种和种植密度,以‘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密度处理,4.50、5.25、6.00、6.75、7.50、8.25和9.00万株/hm~2,分析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晋南夏玉米茎秆及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减小,倒伏率呈现增加趋势。同密度条件下,‘郑单958’的倒伏率低于‘先玉335’和‘浚单20’。‘先玉335’、‘郑单958’和‘浚单20’在种植密度为7.50、8.25和9.00万株/hm~2获得最大产量分别为1 1034、8 668和8 456 kg/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而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对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综合茎秆性状和产量结果看,‘先玉335’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m~2时,可取得较好生产效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慕瑞瑞  梁熠  王乐  张晓丽  康建宏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宁夏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地春玉米合理密植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当地大规模种植的2个玉米品种大丰30和先玉698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梯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逐渐增加,在成熟期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达到了最大值。群体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重、穗粗、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等先增加后减小,秃尖率均先减小后增大,2个品种均在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比在5.25万株/hm~2时产量增加了73.39%、36.2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丰30和先玉698的适宜密度是6.75万株/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楷  王克如  王永宏  赵健  赵如浪  王喜梅  李健  梁明晰  李少昆  
【目的】研究密度对高产玉米(>15 000 kg·hm-2)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为玉米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两年在新疆和宁夏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一个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万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充分满足水肥需求,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之上分析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结果】两年多点共68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7 675.5和20 503.5 kg·hm-2,其中有47个处理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对产量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要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邓妍  王创云  赵丽  张丽光  郭虹霞  王陆军  牛学谦  王美霞  
为探明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春玉米品种茎秆性状、田间土壤水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关系,于2015,2016年选用不同茎秆抗倒性的2个品种(郑单958和晋单86)作为材料,设置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茎秆农艺性状、抗倒力学特性、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郑单958株高和穗位高先升高后降低,但穗位高系数变化不大,晋单86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逐渐增加;基部第3节间农艺性状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树云  苏月贵  何雪银  文仁来  
玉米自交系Sn-8-1-1是广西玉米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苏湾种质基础的优质、高产、抗病、高配玉米自交系,研究Sn-8-1-1的产量、果穗性状及其感病株率与种植密度间的关系可为高产优质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在广西玉米研究所进行7个种植密度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Sn-8-1-1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密度达78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5725.65kg/hm2),以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空杆率、感病株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种植密度为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空秆率、感病株率均为不显著正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东岭  杜雄  张宁  边大红  崔彦宏  
选用3个不同生育期的夏玉米品种,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库源变化,及库、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在有限的光热资源条件下的源库特征,找出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河北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群体叶源量和源生产能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吐丝30 d后高密度(9.0万株/hm2)处理的群体叶源量下降较快。增加种植密度是增源的有效措施,减缓吐丝30 d后叶源衰老速度,增加源生产能力是高密度群体获得高产的基础。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但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及最大潜在库容量增加,高密度(9.0万株/hm2)条件下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6.7%~103%,4.7%~87%,8.4%~7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华  杨克诚  
以39002和39007群体不同基本株的S166个单株及其与3个测验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198个组合为供试材料,对单株产量的配合力和供试群体S1的多态位点数,基因杂合度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结果表明,39002S1单株产量GCA的表现明显优于39007S1,39002S1的多态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型数、变异系数、基因杂合度等均大于39007S1,说明39002S1的遗传组成较丰富,同时表明39002S1自交后代的纯合速率可能比39007S1慢。此外,39002S1部分株系与39002S1部分株系聚在同一亚类,说明它们之间可能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晓娟  何海军  寇思荣  周玉乾  刘忠祥  杨彦忠  连晓荣  周文期  
为寻求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种植密度,以6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种植密度下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贮玉米新品种,为试验区青贮玉米生产技术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6个品种高、中密度较低密度分别增产8.1%~43.0%和5.0%~19.9%,以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增产幅度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各品种青贮玉米收获天数延长,茎粗减小,持绿性降低,其中高密度较低密度收获天数延长3.2%~10.6%,茎粗减小6.0%~22.8%,持绿性降低2.7%~3.9%。各品种青贮玉米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较低密度降低6.8%~13.5%;相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密度较低密度增加5.0%~8.5%和5.9%~16.2%。综合生物产量、农艺性状、品质等相关性状,在张掖地区适栽青贮玉米品种为陇青贮2号、武科青贮107和北农青贮368,其中陇青贮2号和北农青贮368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武科青贮107适宜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