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4)
- 2023(13283)
- 2022(11030)
- 2021(10206)
- 2020(8407)
- 2019(18994)
- 2018(18251)
- 2017(33856)
- 2016(18164)
- 2015(20007)
- 2014(18830)
- 2013(18667)
- 2012(17246)
- 2011(15920)
- 2010(15857)
- 2009(14637)
- 2008(14440)
- 2007(12456)
- 2006(11001)
- 2005(9526)
- 学科
- 济(76401)
- 经济(76315)
- 管理(52198)
- 业(51037)
- 企(41345)
- 企业(41345)
- 方法(32837)
- 数学(28995)
- 数学方法(28744)
- 中国(26062)
- 农(19358)
- 技术(17693)
- 财(17570)
- 贸(16634)
- 贸易(16624)
- 业经(16542)
- 易(16212)
- 学(16065)
- 地方(14020)
- 制(13609)
- 农业(13181)
- 技术管理(12753)
- 银(12408)
- 银行(12345)
- 环境(12329)
- 行(11906)
- 融(11768)
- 金融(11767)
- 划(10830)
- 理论(10730)
- 机构
- 大学(264570)
- 学院(260450)
- 济(114889)
- 经济(112993)
- 管理(98791)
- 研究(97150)
- 理学(86508)
- 理学院(85431)
- 管理学(84082)
- 管理学院(83598)
- 中国(71606)
- 科学(59957)
- 京(56194)
- 农(49073)
- 所(49049)
- 财(48196)
- 研究所(45482)
- 中心(41976)
- 业大(41812)
- 财经(39582)
- 农业(39112)
- 经济学(37055)
- 江(36722)
- 经(36479)
- 北京(35218)
- 院(34835)
- 范(33552)
- 经济学院(33486)
- 师范(33110)
- 科学院(30058)
- 基金
- 项目(184061)
- 科学(147064)
- 基金(137945)
- 研究(127779)
- 家(124173)
- 国家(123218)
- 科学基金(104717)
- 社会(86331)
- 社会科(82148)
- 社会科学(82125)
- 基金项目(73274)
- 省(69681)
- 自然(68323)
- 自然科(66936)
- 自然科学(66909)
- 自然科学基金(65797)
- 划(60770)
- 教育(57923)
- 资助(54522)
- 编号(46206)
- 创(44047)
- 重点(42519)
- 部(41493)
- 创新(40497)
- 发(40069)
- 国家社会(37826)
- 成果(36277)
- 教育部(35360)
- 科研(35250)
- 计划(35030)
- 期刊
- 济(117570)
- 经济(117570)
- 研究(77860)
- 中国(51268)
- 学报(47251)
- 科学(44003)
- 农(42977)
- 管理(37146)
- 大学(35167)
- 财(34683)
- 学学(33449)
- 农业(29496)
- 教育(24582)
- 融(21604)
- 金融(21604)
- 经济研究(21242)
- 财经(20048)
- 技术(19252)
- 业(17701)
- 经(17485)
- 业经(17377)
- 问题(16995)
- 贸(14870)
- 科技(14860)
- 世界(13629)
- 技术经济(13322)
- 国际(13229)
- 版(13043)
- 业大(12145)
- 现代(11456)
共检索到378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彦瑾 倪青山 吴敌
文章利用城市R&D支出数据、城市专利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永续盘存法、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2019年14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年均上升幅度差异显著;(2)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3)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始终存在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4)城市群内部R&D资本存量差异缩小以及物质资本存量积累是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淑燕 赵祚翔 许欣 王丽
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28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测算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分别为最高、次高,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W"型波动上升趋势,京津冀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平均创新效率最低,创新效率变化大致呈"U"型下降趋势;三大城市群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距,但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创新主体、企业规模、利润规模、劳动者素质、对外开放五大因素对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效率都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韧性 ESDA 空间动态杜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国安 陈诚 高雅婕
文章首先基于超效率SBM-GML指数测度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其次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最后通过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碳排放效率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又上升的“N”型趋势,并且还呈现从技术效率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转变的趋势;(2)城市群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而绝对差异扩大的动态演进特征,并且呈现向高水平方向转变的趋势,内部具有稳定性;(3)交通一体化、环境规制、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禀赋会正向影响城市群碳排放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丽莉 杨予越 李长风 赵婷婷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建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可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还能起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采用全局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3—2019年中国五大城市群涵盖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消费中心城市层级,考察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大城市群内部存在双核或三核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指数提升;(2)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在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趋势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都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且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程度最大;(3)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树峰 杜德斌 覃雄合 何舜辉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具有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基于1995—2013年140.87万件企业发明专利数据,采用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内企业创新发展阶段、空间分异、蔓延形态与等级结构进行剖析,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发展整体呈指数型增长态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城市群创新产出变动趋势各异,其中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2)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空间分异指数变化均呈"倒U型"。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非均衡性最显著,以京津"双核心驱动"为主,未形成区域性城市创新等级结构体系。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均呈现"多中心带状蔓延形态",等级体系上存在"倒金字塔型"和"金字塔型"两种结构。(3)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支持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地区效应差异化明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明海 张红霞 孙亚男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新差距提供空间解释。研究价值:对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叶堂林 李璐 王雪莹
基于2010-2019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中介效应与门槛模型考察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呈逐年提升态势,且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效率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推广服务业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还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科技推广服务业对拥有不同创新能力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具有异质性作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刚 王光辉 刘勇 吴清
立足区域多维联系的网络视角,建立了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关联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络空间结构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具有明显的极核特征,层级结构比较显著,网络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规律;2)在网络整体结构方面,城市多维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区域的网络分布态势,具有显著的“局域网”和小世界特征,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和叠加效应还需加强;3)在网络中心性方面,五大城市群信息联系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高铁联系>科技联系>资金联系,高铁联系的内向程度>科技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4)在网络相似性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群与不同维度网络间的关联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5)在影响因素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均不同程度受地理空间、经济差异、制度差异、认知差异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作用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晓静
创新效率是反映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Malmquist方法对201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38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来反映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发展态势好于“十二五”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动态变化存在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提升状态,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略有下降。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受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提出要加快区域工业企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大经费和人员等创新要素投入,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等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晓静
创新效率是反映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Malmquist方法对201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38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来反映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发展态势好于“十二五”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动态变化存在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提升状态,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略有下降。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受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提出要加快区域工业企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大经费和人员等创新要素投入,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等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宏 李振坤
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MRW研究了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人均产出具有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即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各城市群的集聚程度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集聚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珠三角集聚度逐渐下降,长三角保持稳定,京津冀逐渐上升;在研究时间范围内,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单核心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特征,珠三角城市群则以广州、东莞、深圳为轴线,并在空间上形成更大的经济中心;物质资本在三大城市群中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并表现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特征;人力资本在各城市群中均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表现为正效应,在京津冀表现为负效应;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城市群 空间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