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53)
- 2023(21548)
- 2022(18578)
- 2021(17441)
- 2020(14762)
- 2019(34165)
- 2018(33809)
- 2017(64080)
- 2016(34866)
- 2015(39518)
- 2014(39276)
- 2013(38892)
- 2012(35939)
- 2011(32637)
- 2010(32753)
- 2009(30374)
- 2008(30486)
- 2007(27039)
- 2006(23587)
- 2005(21128)
- 学科
- 济(141837)
- 经济(141661)
- 管理(106246)
- 业(100207)
- 企(84500)
- 企业(84500)
- 方法(65000)
- 数学(55933)
- 数学方法(55212)
- 中国(39034)
- 财(39032)
- 农(37593)
- 业经(31788)
- 贸(31597)
- 贸易(31575)
- 易(30623)
- 制(30094)
- 学(29481)
- 地方(27908)
- 农业(24827)
- 务(24474)
- 财务(24381)
- 财务管理(24325)
- 技术(24294)
- 理论(23544)
- 银(23340)
- 银行(23281)
- 企业财务(22940)
- 行(22152)
- 融(22142)
- 机构
- 大学(502798)
- 学院(500449)
- 济(205128)
- 经济(200790)
- 管理(194501)
- 研究(169837)
- 理学(167807)
- 理学院(165905)
- 管理学(162901)
- 管理学院(161974)
- 中国(128544)
- 京(106930)
- 科学(103740)
- 财(95752)
- 所(85640)
- 农(80681)
- 研究所(77719)
- 中心(76837)
- 财经(76181)
- 江(74057)
- 业大(73251)
- 经(69078)
- 北京(67904)
- 范(65003)
- 师范(64369)
- 农业(63298)
- 经济学(62299)
- 院(61721)
- 州(59363)
- 财经大学(56490)
- 基金
- 项目(335445)
- 科学(263901)
- 研究(244112)
- 基金(244000)
- 家(212933)
- 国家(211205)
- 科学基金(181095)
- 社会(154307)
- 社会科(146310)
- 社会科学(146275)
- 省(129930)
- 基金项目(128457)
- 自然(117876)
- 自然科(115126)
- 自然科学(115096)
- 自然科学基金(113033)
- 教育(112992)
- 划(109712)
- 资助(101308)
- 编号(98768)
- 成果(80878)
- 重点(75317)
- 部(74573)
- 创(70992)
- 发(70918)
- 课题(68737)
- 创新(66002)
- 科研(64152)
- 教育部(64045)
- 国家社会(63701)
- 期刊
- 济(223110)
- 经济(223110)
- 研究(147972)
- 中国(97982)
- 学报(79287)
- 财(74785)
- 农(72849)
- 管理(72781)
- 科学(72697)
- 大学(60346)
- 学学(56756)
- 教育(54897)
- 农业(49846)
- 融(44463)
- 金融(44463)
- 技术(43922)
- 财经(37594)
- 经济研究(36308)
- 业经(35518)
- 经(32199)
- 问题(29570)
- 贸(27747)
- 业(27628)
- 图书(24640)
- 技术经济(24556)
- 版(23723)
- 国际(23646)
- 科技(23612)
- 统计(23288)
- 理论(23136)
共检索到743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聂飞
结合1992—2014年间中国与104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集,运用合成控制法对CAFTA战略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量化评估。结果发现,在2005年CAFTA战略初步实施的影响下,中国对东盟国家净贸易效应均为正;分国别看,中国对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存在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对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存在进口贸易创造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CAFTA战略初步实施显著延长了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持续期。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聂飞
结合1992—2014年间中国与104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集,运用合成控制法对CAFTA战略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量化评估。结果发现,在2005年CAFTA战略初步实施的影响下,中国对东盟国家净贸易效应均为正;分国别看,中国对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存在出口贸易创造效应,对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存在进口贸易创造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CAFTA战略初步实施显著延长了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创造效应持续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砚文 李丛希 曾华盛 陈丽如
为探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框架下所产生的农产品贸易效应,从大国贸易模式、关税差异和贸易产品互补性等角度拓展了经典的自由贸易区理论,构建了CAFTA农产品贸易效应分析框架,并利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1995—2020年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效应。结果表明:1)CAFTA的实施给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显著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效应,而非贸易转移效应。2)随着双边关税的逐步削减,在“早期收获计划”、自由贸易区建成和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阶段,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进口效应和出口效应都呈现逐步扩张的态势。3)这期间,CAFTA对东盟不同国家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效应产生了异质性的影响,互补性越强、开放程度越大,则双边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更大。因此,实施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渠道,提高社会的经济福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群飞 孙跃兰
2007年7月1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推动了中巴双方的经贸合作。文章运用巴拉萨模型检验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根据实证的结果得出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无论是对区内两国的贸易创造还是对区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都不明显,应利用中巴双方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
关键词: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巴拉萨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秉镰 吕程
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月度面板数据,分别从货物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对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成立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估。通过对比自贸区挂牌成立前后各地区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合成控制地区经济变量的“反事实”估计值之差,评估自贸区设立的政策影响。同时结合四大自贸区各自的功能定位,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自贸区对经济指标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大自贸区设立均对地区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不同自贸区的经济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关键词:
自贸区 经济效应 合成控制法 反事实分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原瑞玲 田志宏
基于引力模型构建FTA贸易效应的事后评价方法,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对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定量分解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研究表明:在传统引力模型中添加国家和年度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有效性和经济学解释更趋合理,可以将这一模型推广应用于其他FTA的事后研究;从农产品总体来看,CA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推动作用明显,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区域内贸易并没有以贸易转移为代价来实现增长;CAFTA主要体现为贸易创造意味着贸易开放的贸易获益明显,但限于产业调整的滞后会减弱贸易得益。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启才
非参数合成控制法是一种新颖的政策评估方法,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案例,利用该方法实证研究了自贸政策的引资动态效应。非参数合成控制法的估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间,自贸试验区政策让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累积增加2052.6亿元,平均每年的溢出额为684.2亿元,年均溢出率约为14.2%;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累积增加1330.6亿元,平均每年的溢出额为443.5亿,年均溢出率约为116.2%。上海自贸政策引资动态效应显示,外商在政策试点初期直接投资规模较小,在政策试点后期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外资对中国设立自贸试验区反应谨慎。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表明,自贸试验区政策对地区吸引外资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实证结论具有稳健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琼 吴小雨 成春林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建设的深入,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影响成为重要研究话题。在梳理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上海自贸区为例,利用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合成控制法实证检验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自贸区政策促进了金融开放,并主要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宽机制实现,跨境贸易便利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多种稳健性检验表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为进一步发挥自贸区政策对金融开放的作用,应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境外投融资市场,推进跨境贸易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徐芬
基于自贸区的区内和区外双重角度,对进口需求模型进行修订,采用稳健的系统广义矩估计和反事实估计,全面准确测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创造和转移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中国和东盟均存在进口贸易创造效应和出口贸易创造效应,扩大了区外进出口贸易,不存在低效率替代的进出口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和东盟进口的贸易总效应均大于出口,且对二者进口贸易的推动作用更显著;对中国的贸易总效应和贸易推动作用大于东盟,自贸区更利于中国贸易;在中国和东盟贸易中,自贸区对东盟的贸易推动作用较大,且东盟获得了较大的出口利益。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谭文君 崔凡 杨志远
本文通过合成控制法,实证分析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上海自贸区服务业资本流动的影响效果和渠道。研究发现:2013年9月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实施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服务业资本流入速度增长超过30%。其他省份的合成控制效果都不显著。应该说,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推进中国行政管理透明度、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所有这些成就中,最重要的一项影响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开放,特别是服务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本文最后根据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服务要素国际流动性的特点,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负面清单 服务业资本流动 合成控制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金龙 张蕊 陈健
文章基于1996~2015年间十四个国家的宏观与微观出口贸易数据,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CNFTA)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CNFTA的建立使得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年平均贸易额增加了15.7%;第二,无论是从出口还是进口角度,中新FTA均存在正向的贸易创造效应,且进口创造效应高于出口创造效应;第三,中新FTA不仅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而且促进了两国对区域外非成员国的出口和进口;第四,CNFTA对两国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中新自贸区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PPML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海波 陈健生
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基于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二季度省域平衡面板数据,构造处理组的"反事实"状态,评估了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对四川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并进一步利用2011年1月—2019年6月共102个月的省域样本数据,考察了四川自贸区的设立对四川地区的对外贸易经济指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在自贸区设立前的四川地区经济增长路径;四川自贸区设立显著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四川地区的实际GDP平均每季度增加129.42亿元,季均溢出效应达到1.36%;通过安慰剂检验和排序检验发现,四川自贸区设立对四川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进一步考察发现,四川自贸区设立对进出口总额月均提升效应达30.3%,且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为此,内陆自贸区建设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降低制度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经济集聚体。
关键词:
内陆自贸区 四川经济增长 合成控制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苗翠芬 崔凡 龙宇
基于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不断签署和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服务贸易协定及其承诺深度对离岸服务外包的影响机制。在实证上,本文选取中国签署的九个自贸区作为处理组,采用合成控制法并结合引力模型进行实证评估。本研究认为,区域服务贸易协定主要通过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契约环境不完全性以及服务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进而促进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其承诺深度越大,则促进效应越明显。实证结果表明:区域服务贸易协定使得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承接额平均增加了12.67千万美元,增长率为19.22%,且不同自贸区的承接效应存在异质性;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每增加一个部门的开放,会使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承接额至少提升9.77%。此外,本文采用敏感性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验证了合成控制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丽颖 郭敏
自贸区作为一项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国家战略,其设立是否可以释放增长红利,是政策制定者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利用2009—2016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自贸区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对地方财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对地方财力增长呈现出6. 43%~9. 09%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效应具有两年左右的滞后期。基于检验结果,本文提出:扩大试验范围,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优化制度设计,缩短政策效应的滞后期;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外商投资利用质量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自贸区 地方财力 双重差分 合成控制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蔡一鸣 叶世雄 张乐洋
中国内地21个自贸区承担的政策任务均可分为“成为对外开放高地”的共性任务和与各自地理位置相联系的特定任务。针对广东自贸区的特定政策任务,文章基于2005—20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促进粤港货物贸易联系”这一政策目标的效果。实证结果发现,广东自贸区的成立导致了广东省对港出口占比的持续减少,这意味着广东省商品出口对香港依赖程度的显著下降,粤港贸易联系并没有加深。基于世界贸易组织所提供的“直接贸易成本”的分析框架和粤港贸易中的特征事实,文章对这个令人意外的实证结果给出了一个关于“追赶与替代”的经济学解释:广东自贸区的持续建设、制度创新及其向全省的复制推广,推动了广东省在跨境贸易便利化和国际航运效率等方面的快速进步,缩小了与香港之间的差距,导致广东省出口企业选择“直接出口”的贸易成本显著下降了,于是广东省出口中原本需要借助香港转口的一个较大部分,被“直接出口”替代了。粤港贸易联系的“弱化”,说明粤港之间“前店后厂”的传统合作模式,随着广东省经济改革的快速推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粤港之间的合作路径和重心正在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区域科技创新效应分析——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评估
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减污降碳效应研究——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
“合成谬误”之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周年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背景下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效应分析
自由贸易区与企业TFP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广义合成控制法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中国对东盟OFDI的国别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自贸试验区设立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研究
自贸区升级协定的贸易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东盟的证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污染密集品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