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7)
2023(8858)
2022(7386)
2021(7268)
2020(6018)
2019(14157)
2018(13978)
2017(26144)
2016(13818)
2015(16074)
2014(15746)
2013(15404)
2012(14113)
2011(13076)
2010(13205)
2009(12164)
2008(11866)
2007(10430)
2006(9308)
2005(8096)
作者
(39340)
(32861)
(32765)
(31320)
(20760)
(15567)
(14716)
(12763)
(12529)
(11625)
(11307)
(11047)
(10559)
(10505)
(10273)
(10174)
(9602)
(9463)
(9230)
(8998)
(8212)
(8011)
(7974)
(7451)
(7398)
(7308)
(7245)
(6997)
(6592)
(6465)
学科
(62741)
经济(62698)
管理(38330)
(30487)
方法(29247)
数学(26566)
数学方法(26060)
(23911)
企业(23911)
中国(19283)
环境(17266)
(16319)
(13355)
贸易(13343)
(13083)
(12804)
地方(12656)
业经(11726)
(11021)
(10782)
农业(10365)
(9933)
(9377)
(9301)
理论(9147)
资源(8428)
(8380)
银行(8375)
(8287)
金融(8285)
机构
学院(197077)
大学(196935)
(86613)
经济(85099)
管理(74557)
研究(71894)
理学(64003)
理学院(63289)
管理学(61954)
管理学院(61621)
中国(55856)
(43531)
科学(43429)
(36010)
(35541)
研究所(32668)
中心(32060)
(29892)
财经(28992)
北京(28463)
经济学(27564)
业大(27525)
(27472)
(26599)
(26525)
(26132)
师范(25925)
经济学院(24782)
农业(22970)
(22361)
基金
项目(135203)
科学(107056)
基金(99265)
研究(98675)
(87843)
国家(87263)
科学基金(74322)
社会(63931)
社会科(60708)
社会科学(60691)
基金项目(51459)
(50124)
自然(47586)
自然科(46372)
自然科学(46359)
自然科学基金(45489)
教育(45142)
(43485)
资助(42047)
编号(38309)
重点(31369)
(30492)
成果(30358)
(29883)
(27788)
国家社会(27706)
课题(27479)
中国(26756)
创新(26208)
教育部(26035)
期刊
(93191)
经济(93191)
研究(57945)
中国(42209)
科学(29033)
学报(28748)
管理(27758)
(26555)
(25683)
教育(22655)
大学(22414)
学学(20850)
农业(18882)
技术(18628)
经济研究(15874)
(15510)
金融(15510)
财经(14294)
业经(13716)
(12479)
资源(12300)
问题(12198)
(11846)
(11412)
统计(11351)
世界(10739)
国际(10264)
图书(10173)
(10156)
技术经济(9902)
共检索到2949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连昌   李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博虎  刘毅  李世清  邵明安  张宝文  
土壤质量高低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而且也对生态系统过程、生产力和结构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演替过程,也是物种对土壤肥力逐渐适应、改造及不同物种在不同肥力梯度下相互竞争和代替的过程。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土壤质量,植被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质量将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质量恢复还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恢复时间延长,土壤质量不断改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建华  任保平  
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本已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学界对这一问题虽然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始终无法有效化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应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观念,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探索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玉璧  王毅荣  李耀辉  张秀云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0·4851×108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凌  杨改河  杨世琦  
对由高效沼气发酵子系统、太阳能暖圈子系统、集雨蓄水子系统和节水滴灌子系统构成的黄土高原生态果园工程模式 ,提出了各子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构优化原则。实践证明 :设计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克服了常规沼气池存在的技术问题 ,产气率提高 5 1.7% ;设计的太阳能暖圈解决了猪和沼气池越冬问题 ,猪的生成速度提高 30 % ,沼气池产气率提高 2 0 % ;设计的集雨和贮水系统能有效地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禽、沼气池、果树生产中的用水问题 ;设计的滴灌系统与沼液施肥联用 ,可一次完成灌水和施肥作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海英  刘桂环  董锁成  
甘肃省定西地区九华沟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路子。论文研究了九华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组成内容、布局模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该流域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水土保持是干旱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抉择;经济发展是保证,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储诚山  刘伯霞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全国水资源贫乏地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陕西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和植被较少且质量较差,旱涝、地质灾害频发,对国家生态安全、黄河中下游防洪安全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陕西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对策措施,为提高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力  李裕元  李秧秧  
由于种种原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现象日益扩张,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利用历史资料,从黄土高原2000a左右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土壤侵蚀的不断加剧、人口的无限制增长以及近几十年来黄河的频繁断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说明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在这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加强人口控制、加快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节约利用水资源以及提高利用效率等。该研究的目的并非消极悲观,而是正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历史,树立国民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实现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崔克勇  
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骤减 ,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发启  朱德兰  
在广泛调查、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归纳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将遇到的干旱、水土流失和植被建设等关键难题的现状。根据实际需求 ,提出了以设立先行研究项目、重大及关联问题研究和实施大型建设工程与规模化试验示范基地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胡江波  王得祥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1%,毛管孔隙度增幅为1.2%~13.9%,非毛管孔隙度增幅为20.5%~90.0%;土壤持水性比农地增加33%~7.5%;水分补给量在0~2m范围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是农地的2、1.5、1.71倍,20年刺槐和苜蓿比农地低22.5%和31.4%;0~1m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分别是农地的2.16、1.78、1.85倍,20年刺槐、苜蓿为农地的25%和62.3%...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建平  李忠智  
本文依据生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针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分布,提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即“圈层模式”和“生态塬”建设,其中心思想是治理环境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治理环境。作者认为,这是该区摆脱生态和经济双重困境的最佳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儒  徐婵娟  邓悦  姜志德  
基于碳效应视角分析归纳了黄土高原退耕区农户的现实农业生产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的差异,再次明确了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核心理念。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促使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户逐渐分化为粮食作物主导型、设施经济作物主导型、经济林木主导型、家禽家畜主导型4种类型;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不同生产要素进行筛选、组合,逐步形成了11种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碳效应、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退耕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世东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