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98)
- 2023(5964)
- 2022(4948)
- 2021(4913)
- 2020(4161)
- 2019(9530)
- 2018(9106)
- 2017(16698)
- 2016(9074)
- 2015(10598)
- 2014(10169)
- 2013(10319)
- 2012(9805)
- 2011(9149)
- 2010(9034)
- 2009(8385)
- 2008(8425)
- 2007(7158)
- 2006(6339)
- 2005(5891)
- 学科
- 济(41629)
- 经济(41568)
- 管理(22098)
- 业(21539)
- 方法(19200)
- 数学(17240)
- 数学方法(17086)
- 企(16531)
- 企业(16531)
- 中国(14824)
- 贸(10466)
- 贸易(10460)
- 易(10308)
- 农(10177)
- 学(8968)
- 财(8297)
- 制(7550)
- 业经(7302)
- 银(6651)
- 银行(6634)
- 农业(6628)
- 行(6468)
- 融(6367)
- 金融(6366)
- 环境(6272)
- 关系(6062)
- 出(5963)
- 和(5666)
- 发(5653)
- 技术(5581)
- 机构
- 大学(142379)
- 学院(136795)
- 济(65558)
- 经济(64683)
- 研究(55668)
- 管理(49307)
- 理学(42886)
- 中国(42421)
- 理学院(42280)
- 管理学(41602)
- 管理学院(41342)
- 科学(32362)
- 京(31300)
- 所(28610)
- 财(27868)
- 研究所(26481)
- 中心(23188)
- 农(23177)
- 财经(22983)
- 经济学(22362)
- 经(21311)
- 北京(20475)
- 经济学院(20184)
- 院(19475)
- 范(19335)
- 师范(19141)
- 业大(18763)
- 江(18379)
- 农业(18339)
- 财经大学(17362)
- 基金
- 项目(93160)
- 科学(75027)
- 基金(72049)
- 研究(66543)
- 家(64613)
- 国家(64162)
- 科学基金(53746)
- 社会(45537)
- 社会科(43272)
- 社会科学(43264)
- 基金项目(37145)
- 自然(33771)
- 自然科(33084)
- 自然科学(33071)
- 自然科学基金(32549)
- 省(31259)
- 教育(30819)
- 资助(30006)
- 划(28802)
- 编号(23893)
- 部(23282)
- 重点(21848)
- 中国(21561)
- 国家社会(20867)
- 成果(20338)
- 教育部(20112)
- 发(19951)
- 创(19227)
- 创新(18229)
- 人文(18128)
共检索到205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李念
基于中国老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1899~1908、1909~1918及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过程。研究发现,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持续降低,在临终前会出现加速衰退趋势。3个队列人群的认知能力衰退轨迹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高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退进程不断延迟,较晚的出生队列的认知能力优于较早的出生队列。但是,对老年人临终前的认知能力变化的分析发现,较晚出生的队列人群临终前处于认知能力缺损状态的时间更长。此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存在强烈的异质性,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状态及活跃的行为方式的老年人在认知能力上的表现更佳。
关键词:
高龄老年人 认知能力 衰退轨迹 队列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Marcus W.Feldman 杜鹏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利用混合效应的多层线性模型对1899~1908、1909~1918和1919~1928年3个出生队列的中国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揭示这一过程中的年龄、队列效应以及内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同时存在于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死亡前的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过程具有趋同性,与日历年龄相比,尚余存活时间与生活自理能力变化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存在显著的队列差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童年经历、健康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对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影响显著,也是造成队列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凌晨 程宏宇 彭希哲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在构建衡量老年人认知脆弱性函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和验证了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对认知衰退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认知衰退有明显的缓解效应。(2)各类社会参与模式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收入性工作和休闲娱乐活动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较高,家庭劳动对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较小。(3)生活满意度在社会参与缓解老年人认知衰退的机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参与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影响其认知功能。(4)社会参与对高龄老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更加明显,休闲娱乐活动对男性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最大,而收入性工作对女性老年人认知衰退的缓解效应最大。文章认为,应高度重视老年人认知障碍的预防和治疗,适当支持与老年人共同居住的其他家庭成员,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推动老年社会参与的多样化,把握好智慧养老服务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尺度,同时提供良好的适老基础设施,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强 张震
文章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11年数据,分析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在个体和总体层面的不同的变化轨迹,并通过分解分析揭示了死亡选择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更易受到死亡选择性的影响而较早地离开队列,留下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的老人,使得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在总体层面的下降较为缓慢;但是对存活者个体来说,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衰退快速得多。个体-总体差异具有明显的队列效应,较年长队列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总体-个体变化的差异较大,而较年轻队列的差异则较小。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在总体层面的缓慢下降对正经历着快速老龄化的中国来说是利好,但在个体层面上的快速衰退对老年人及其家庭而言则是巨大挑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张光赢 张婧文
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型背景下,增进对劳动者退休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完善老年人就业及退休政策。应将退休过程视作连续轨迹进行研究,并充分考虑人群异质性与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影响。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生命历程调查中的工作史数据,采用序列分析方法识别出中国城镇男性老年人典型退休轨迹(60岁退休型、55岁退休型、提前退休型、长期失业型和非正规就业型)和女性老年人典型退休轨迹(50岁前退休型、55岁退休型、长期失业型和非正规就业型)。通过比较代际间退休轨迹分布的离散程度差异发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老年人退休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和性别差异,女性轨迹的多元化程度更高,男性轨迹随代际递增的多元化趋势更为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左冬梅 吴正
文章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视角,借助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在巢湖农村进行的历时9年的四期纵贯调查数据,构建起代际交换变动的多层曲线增长模型,对老年人在60岁及以后的整个生命阶段中,个体年龄、出生队列和家庭生命阶段三方面因素对家庭代际交换的效应进行了分解,并描绘了代际交换的年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代际交换的发展动力源自于社会、家庭、个体三个层面,其动态轨迹既是个体发展过程和历史过程,也是家庭策略,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时间、历史时间和家庭时间的同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巫锡炜 刘慧
虚弱指数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老年人的健康和虚弱变化速度,以刻画老化引起的虚弱程度的动态过程。基于生命历程视角,文章强调从队列内认识和理解虚弱轨迹变化的意义,认为一个合适的理解队列内虚弱指数变化轨迹模式的框架应当满足3个重要属性:随机变异、轨迹分化与累积劣势。进一步,将此3个重要属性整合到增长曲线模型中,赋予参数具体含义,运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加以考察。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虚弱程度随着年龄推移加速上升,但这种加速上升态势在超高龄老年人中消失了;中国老年人虚弱变化轨迹存在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背后隐含着累积劣势机制,不过,其主要体现为组内而非组间累积劣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晓茜 高奇隆 赵灿 魏景明 孙雪姗 顾钰璇 甄雪梅 李园园 董恒进
文章采用199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的7次数据,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同时探索了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发展轨迹和死亡轨迹,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儿童期特征3个角度对失能轨迹类型归属进行解释。分析结果表明,高龄老人的失能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男性分为"低起点缓慢发展型""低起点快速发展型"和"高起点缓慢发展型"3种,女性分为"低起点缓慢发展型""低起点快速发展型"和"高起点快速发展型"3种。女性属于"低起点缓慢发展型"的比例低于男性。不同类型的失能轨迹和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序一致,女性的死亡率大多低于相对应类型的男性。高龄老人的居住地和职业类型对失能轨迹类型归属有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杜江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谭克俭
进入 2 1世纪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人口高龄化将迅猛发展 ,高龄老年人口问题进一步凸现 ,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高龄老人的自身特点所决定 ,对高龄老人应以社会化养老为主。
关键词:
高龄老人 人口老龄化 养老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左冬梅 李树茁 吴正
论文从农村成年子女个体层面的角度研究他们与老年父母间的经济交换在其整个中青年阶段的变动状况。研究借助生命历程理论框架,从社会、家庭和个体层面实现宏微观视角的整合,力求达到对家庭代际经济支持发展动力机制的系统认识。借助纵贯调查数据,将代际经济交换的生理年龄效应、队列的历史效应和家庭生命周期效应加以分解。结果证明了老年父母在代际交换当中经济福利有所提升,表现在增龄效应和宏观的历史效应两方面,三代家庭成员所处的生命阶段对代际经济交换水平具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性别差异进行了探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巫锡炜
由于常规发展模型——分层模型和潜在发展模型无法处理总体发展轨迹的异质性,使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追踪调查前四轮的数据,本研究应用组基发展建模在考虑异质轨迹类型的情况下来对高龄老人残障发展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合理地将高龄老人的残障发展轨迹区分为三个明显异质的子类型——"身体健全型"、"低起点快速发展型"和"高起点平稳发展型"。本研究还发现,基线调查时的年龄、性别、民族和60岁之前的职业等人口、经济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高龄老人在残障发展轨迹类型上的归属。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婷 张闫龙
准确理解老年人重要健康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估计养老医疗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以往基于横截面或单个出生队列数据的研究,由于无法控制出生队列效应,可能造成对趋势估计的偏差。文章利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的多重队列纵向追踪数据(CLHLS(1998~2011)),用生长曲线模型考察老年人的自我评估健康水平,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这些健康指标的变化和群体差异均与队列效应紧密相关:(1)在没有控制队列效应下,可能会对估计的年龄趋势产生偏差;(2)健康指标曲线在不同队列之间有区别;(3)在同一出生队列下,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4)这种差异在ADL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两项指标中随着队列的不同而改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丽 李树茁
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利用2001~2018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年龄轨迹呈曲线模式,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先上升后下降,抑郁水平呈上升趋势;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队列轨迹呈倒U形模式,抑郁水平的队列轨迹呈U形模式,较早和较晚出生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低、抑郁水平较高,中间队列即在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最高、抑郁水平最低;婚姻状况和工作阶段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生命阶段效应;女性、收入较低、负性生活事件压力源较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差,自评健康较好、经济支持较高、情感交流较频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好。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晓冬 方向明
掌握老年人福利状况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对提高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CLHLS),采用分层增长曲线模型检验了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年龄效应及队列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主观福利与年龄的关系呈"U"型曲线分布,老年人在逐渐"失去"躯体健康以及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第二,老年人主观福利存在明显的队列差异,出生队列处于动乱与饥荒时期的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更低,且随年龄变化的速度更快。第三,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年龄效应存在性别与城乡差异,随着年岁的增加,老年人主观福利的性别与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最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家人同住的居住模式、子女代际支持、社会经济支持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均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关键词:
老年人 主观福利 年龄效应 队列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