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9)
- 2023(14701)
- 2022(12329)
- 2021(11756)
- 2020(9846)
- 2019(22896)
- 2018(22330)
- 2017(42290)
- 2016(22565)
- 2015(25600)
- 2014(25126)
- 2013(24422)
- 2012(22291)
- 2011(19956)
- 2010(19969)
- 2009(18165)
- 2008(17625)
- 2007(15080)
- 2006(13129)
- 2005(11172)
- 学科
- 济(95359)
- 经济(95254)
- 管理(65742)
- 业(60007)
- 企(49535)
- 企业(49535)
- 方法(44957)
- 数学(40566)
- 数学方法(39893)
- 中国(29462)
- 农(24520)
- 财(23183)
- 业经(19517)
- 地方(18882)
- 贸(17533)
- 贸易(17517)
- 易(17077)
- 制(17074)
- 农业(16098)
- 学(15936)
- 环境(15156)
- 理论(14540)
- 技术(14165)
- 务(13999)
- 财务(13933)
- 财务管理(13906)
- 和(13820)
- 银(13778)
- 银行(13769)
- 划(13568)
- 机构
- 大学(309011)
- 学院(307798)
- 济(132022)
- 经济(129401)
- 管理(123209)
- 理学(106908)
- 理学院(105751)
- 管理学(103744)
- 管理学院(103173)
- 研究(102619)
- 中国(79818)
- 京(65785)
- 科学(59749)
- 财(59160)
- 中心(48655)
- 所(48344)
- 财经(47377)
- 江(44467)
- 农(44100)
- 研究所(43905)
- 经(43514)
- 业大(42319)
- 北京(41336)
- 经济学(41144)
- 范(40248)
- 师范(39892)
- 院(38198)
- 经济学院(37096)
- 财经大学(35658)
- 州(35249)
- 基金
- 项目(213927)
- 科学(172008)
- 基金(159564)
- 研究(157083)
- 家(138742)
- 国家(137673)
- 科学基金(120660)
- 社会(102700)
- 社会科(97607)
- 社会科学(97587)
- 基金项目(83924)
- 省(80830)
- 自然(78210)
- 自然科(76566)
- 自然科学(76552)
- 自然科学基金(75195)
- 教育(73778)
- 划(69058)
- 资助(65633)
- 编号(61909)
- 成果(48966)
- 部(48636)
- 重点(48203)
- 发(45335)
- 创(45172)
- 国家社会(43712)
- 课题(42978)
- 教育部(42643)
- 创新(42263)
- 人文(40997)
- 期刊
- 济(136772)
- 经济(136772)
- 研究(91076)
- 中国(61548)
- 管理(46174)
- 财(45839)
- 学报(41879)
- 科学(41736)
- 农(39018)
- 教育(34785)
- 大学(33748)
- 学学(31298)
- 技术(29780)
- 农业(27053)
- 融(26614)
- 金融(26614)
- 财经(23119)
- 经济研究(22887)
- 业经(20900)
- 经(20003)
- 问题(19311)
- 统计(16399)
- 业(15872)
- 图书(15425)
- 贸(15369)
- 技术经济(15286)
- 策(15011)
- 世界(14293)
- 资源(14230)
- 现代(13376)
共检索到452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锐宁 邵帅 郑英杰 范美婷 余燕团
基于2004—2016年中国2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样本,在准确测算城市减霾绩效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型多期空间双重差分(SDID)模型,实证考察高铁服务强度对减霾绩效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高铁服务强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本地的减霾绩效,但同时也会恶化邻近地区的减霾绩效,且这种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500 km以内;高铁服务强度的提升主要通过产业结构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人力资本集聚效应三种传导途径促进本地减霾绩效的改善,并可以通过减霾绩效的空间关联效应及人力资本虹吸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减霾绩效产生影响;高铁服务强度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减霾绩效的改善作用较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对资源型城市减霾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并且其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仅体现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晓欣 张辉 程远
文章以2005-2013年我国250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高速铁路的开通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个结论依然成立;第二,高铁开通对于城市房价的影响程度还与该城市的地理位置有关,位于中心城市经济群内的城市,高铁开通能够使其房价有更大的上涨。可以看到,高铁的开通压缩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与资本的流动,促进了高铁沿线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高铁的开通也连通了中心城市与附近的卫星城市,进一步促进了都市圈的形成。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房地产价格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秦放鸣 张宇 刘泽楠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重要攻关期,提升人力资本是推动质量变革的关键。本文借助高铁开通这一外生冲击构造准自然试验,采用2003-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准确地考察高铁开通对地区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高铁开通对地区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在样本考察期内,高铁开通显著地促进了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且提升作用具有显著的时间动态效应,表现为影响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2)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高铁开通引致的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共同推动了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其中通过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最为有效,而产业集聚的影响效果有限;(3)异质性影响表明,高铁开通对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效应在东部地区和一般城市更为显著。此外,本文基于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划分地理圈层,发现距中心城市200km左右的城市受高铁开通的影响最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玉娟 常艳萍 彭仕兰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实证考察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战略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且结论通过了一系列检验;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战略的实施对带内省市和周边省(区、市)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战略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上中下游经济发展,且为下游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要远大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结论为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带动作用以及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方方 谢健 李德洗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通过了倾向得分匹配、排除其他干扰政策和更换政策冲击时间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水平来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显示: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科教水平和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方方 谢健 李德洗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通过了倾向得分匹配、排除其他干扰政策和更换政策冲击时间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水平来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显示: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科教水平和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哲远
本文基于2008—2020年我国283个地级市所构建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且对邻近城市碳生产率提升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2)从区位角度来看,绿色金融政策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规制压力较强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互联网发展程度较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的城市。(3)绿色金融政策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环保意愿,进而对城市碳生产率发挥正向影响。因此,广泛实施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政策,并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有助于城市低碳转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文义 陶一桃
本文利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8年间29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创业水平的影响,并使用交错型DID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使城市的创业水平提高8%左右,并且政策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改善城市的营商环境并提高投资水平,间接提升城市的创业水平;试点政策对不同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密度大以及初始条件良好的城市受试点政策的影响更大;由于创业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当地创业水平,对周边城市的创业水平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距离越近的城市受试点政策影响越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婧婧 龚启慧 王庆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是国家为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其实施效果如何有待验证。采用2007、2010及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运用双重差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绩效进行评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及市场占有量;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影响不显著;③相对于中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大型企业影响更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完善提供启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史亚东
地方政府是环境治理的重要行为主体,其环保支出行为不仅取决于地区发展理念和发展状况,而且受到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影响以及上级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基于环境关键词的网络搜索评价公众环境关心程度,并以首轮中央环保督察为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对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样本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强度(环保财政支出占财政一般支出预算的比重)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行为存在相互模仿的竞争效应;公众环境关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公众环境关心程度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环保财政支出强度的增加,而且可以促进地理位置邻近、污染排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地区的环保财政支出强度提升;中央环保督察在提升地方环保财政支出强度上的政策效应不显著,但其对官员问责产生的督察压力会显著促进地方政府环保支出强度的提高。因此,在环境治理中应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通过“自上而下”的上级考核与督察和“自下而上”的公众诉求与监督促进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改善。一方面,要重视公众的环境偏好及其社会监督作用,并利用其空间溢出效应发挥典型示范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通过严格问责与有效激励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责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邓荣荣
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对长株潭城市群碳减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型社会"试点政策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排放规模和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规模、相对落后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城镇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了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技术投入影响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
两型社会 长株潭 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晓燕 李禹 康晨晨 殷江滨 于泽航
机动车限行政策被视为交通需求管理的即时有效措施,已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广泛实施,但对于该政策的长期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为科学评估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论文以中国2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2009—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类型限行政策和不同区位城市影响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限行政策的实施短期内刺激了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无论是一般限行还是特殊限行政策,都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产生显著正效应,但与特殊限行政策相比,一般限行政策的影响更大。(2)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具有时间动态效应,政策实施后的第一至第三年促使了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政策实施第四年后,作用基本消失。(3)限行政策对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对于东部地区的城市而言,限行政策促进了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却并不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交通需求精细化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黎齐
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定向降准政策效果、持续实施效果以及政策传递途径和政策失效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定向降准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未精确流入目标企业、行业;持续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也未改善原有政策的效果;定向降准政策以商业银行作为定向引导的途径效果不佳。最后从实施配套政策、改变定向调控思路、激活引导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黎齐
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定向降准政策效果、持续实施效果以及政策传递途径和政策失效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定向降准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未精确流入目标企业、行业;持续实施的定向降准政策也未改善原有政策的效果;定向降准政策以商业银行作为定向引导的途径效果不佳。最后从实施配套政策、改变定向调控思路、激活引导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成 张玉霞
本文利用2011~2013年企业微观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营改增"改革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由于存在进项税额"抵扣效应","营改增"改革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税负转嫁效应",导致试点地区企业人均销售额显著增加;试点企业有动机加大技术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不同行业间"税负转嫁"难易程度导致试点企业间投资、销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营改增 进项抵扣 税负转嫁 双重差分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用能权交易政策对流通业碳减排强度的影响效应——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
减持新规对大宗交易市场筛选股票能力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高铁开通对站点城市旅游发展的异质性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研究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土地限价出让行为研究
网络型自然垄断产业纵向分离改革绩效评估——基于随机推断的小样本双重差分模型
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负利率政策效果研究——来自全球39个国家的经验证据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了政府治理效率吗?——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及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经验检验
智慧城市试点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