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43)
- 2023(14129)
- 2022(11780)
- 2021(10993)
- 2020(9226)
- 2019(21250)
- 2018(20668)
- 2017(39051)
- 2016(21307)
- 2015(23925)
- 2014(23859)
- 2013(23828)
- 2012(22415)
- 2011(20391)
- 2010(20304)
- 2009(18771)
- 2008(18935)
- 2007(17008)
- 2006(14621)
- 2005(12778)
- 学科
- 济(91042)
- 经济(90952)
- 管理(57185)
- 业(53666)
- 企(41491)
- 企业(41491)
- 方法(41415)
- 数学(37097)
- 数学方法(36817)
- 中国(29065)
- 农(24502)
- 财(22523)
- 学(19672)
- 贸(19476)
- 贸易(19469)
- 易(18977)
- 地方(18121)
- 业经(17747)
- 制(16651)
- 农业(16180)
- 银(14386)
- 银行(14332)
- 环境(14024)
- 融(13770)
- 金融(13768)
- 行(13698)
- 务(13454)
- 财务(13422)
- 财务管理(13391)
- 和(12944)
- 机构
- 大学(314377)
- 学院(310406)
- 济(132490)
- 经济(129868)
- 研究(114549)
- 管理(114145)
- 理学(98748)
- 理学院(97489)
- 管理学(95855)
- 管理学院(95272)
- 中国(85397)
- 科学(71897)
- 京(67640)
- 农(62187)
- 所(59381)
- 财(58248)
- 研究所(54558)
- 中心(51648)
- 业大(51255)
- 农业(49660)
- 财经(47104)
- 江(45016)
- 经(43132)
- 北京(42615)
- 经济学(42345)
- 院(40989)
- 范(40152)
- 师范(39618)
- 经济学院(38414)
- 州(35791)
- 基金
- 项目(212646)
- 科学(166141)
- 基金(156347)
- 研究(147289)
- 家(140516)
- 国家(139383)
- 科学基金(116807)
- 社会(95672)
- 社会科(90723)
- 社会科学(90694)
- 基金项目(82943)
- 省(80557)
- 自然(76960)
- 自然科(75244)
- 自然科学(75215)
- 自然科学基金(73927)
- 划(70099)
- 教育(67093)
- 资助(63660)
- 编号(55986)
- 重点(49091)
- 部(47826)
- 发(46056)
- 成果(45213)
- 创(43793)
- 科研(41743)
- 创新(41208)
- 国家社会(40930)
- 计划(40779)
- 教育部(40227)
- 期刊
- 济(138786)
- 经济(138786)
- 研究(90197)
- 中国(60263)
- 学报(58324)
- 农(55302)
- 科学(50873)
- 财(44364)
- 大学(42543)
- 学学(40297)
- 管理(38853)
- 农业(37365)
- 教育(28425)
- 融(26934)
- 金融(26934)
- 经济研究(24052)
- 技术(23916)
- 财经(23764)
- 业(21102)
- 业经(21086)
- 经(20549)
- 问题(20347)
- 贸(17287)
- 版(16422)
- 技术经济(15078)
- 世界(15021)
- 国际(14958)
- 业大(14559)
- 科技(14453)
- 统计(14066)
共检索到454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少颖 郭叶波
以"四纵四横"为主要骨架的高速铁路建设格局将对中国城市通达性产生重大影响。选取2007,2012,2020年3个典型年份,考察高铁建设对中国153座城市通达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间通达性的基本格局仍然取决于自然地理位置,但高铁建设将普遍改善各城市的通达性,外围地带城市的通达性也会显著提高。从全国看,2007—2012年建成的高铁线路对中国城市通达性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2013—2020年将要建设的高铁线路也会提高城市通达性,但其改善效果不及以前显著。分区域看,2007—2012年的高铁建设对东北地区城市通达性条件的改善最为明显,而2013—2020年将要建设的高铁则将主要改善西南地区和东部沿...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通达性 距离矩阵 四纵四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萌萌 孟晓晨
近10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本文从市场潜力角度研究这一影响,根据《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2012.07》统计获得的城市之间平均旅行时间和发车频次数据重新定义市场潜力函数,对比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铁路和叠加高速铁路之后的市场潜力特征,探讨高铁对城市市场潜力的提升作用,并从中分离出时间压缩效应和频次效应。研究发现:1普通铁路市场潜力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市场潜力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镇群内,以及京广、京沪、京哈等重要铁路线沿线;2叠加高速铁路之后城市市场潜力整体上仍呈现"多中心—廊道"结构,且多中心结构更为突出;3京沪、沪杭铁路沿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宁波—厦门段客运专线沿线城市的高铁效应最大;4高铁连接的109个城市时间压缩效应的平均值为31.3%,频次效应的平均值为68.7%,频次效应是高铁效应的主要形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可月 姜昱汐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哈大高速铁路、郑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京广高速铁路开通对站点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条高速铁路线路的时间效应基本一致,但各站点效应的符号不同。郑西高速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的站点效应为正,说明在相对不是很发达的东北和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京广高速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的站点效应为负,原因是选取的地级站点城市与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很近,高速铁路开通使生产要素和资源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集聚,虹吸效应明显。同一线路站点效应存在异质性,说明高速铁路效应需要依托于区域经济环境。东部地区存在虹吸效应和经济集聚效应,但并没有拉大高速铁路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但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增加高速铁路站点、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来看,高速铁路开通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长春 丰学兵 刘思君
中国高速铁路网"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至2015年建成,将覆盖所有省会及90%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铁路可达性因此成为近年可达性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研究高铁时代中国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传统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含中转及停留)数据得到的省际可达性呈中心—外围模式,以郑州—武汉为中心,其他省份按"距离衰减规律"成为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②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省际联系时间缩短、可达性最优区域大幅增加等"高铁效应",空间结构仍以武汉—郑州为中心呈现中心—外围模式;③高铁运营使省际可达性均衡化,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呈中间凹四周高的"碗形"特点,位于客运铁路网络中心附近的省份变化幅度较小,外围地区如云南、福建等省可达性变化幅度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博 初楠臣 王媛 于晓雷 赵映慧 薛睿
利用可达性模型并结合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技术综合测度了哈大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研究表明:哈大高铁通车前后,时空压缩效果显著,城市可达性得到大幅提升;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位于高铁线路中间的城市提升较大,首末城市提升较小;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加速了东北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分化与重构现象日趋复杂,辽中南城市群分化成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吉林中部和哈尔滨都市圈重组成哈长经济区,哈大高铁轴带人口、经济的空间极化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扩散域突破传统的空间尺度甚至行政区划的范畴,部分城市空间隶属关系模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红昌 刘悦 王新宇 陈佩虹 于克美
高速铁路建设时机影响运输资源配置效率与机会成本,也会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从建设时机影响机制入手,建立了由城市经济属性、城市社会属性与城市区位属性等的综合触发时机分析框架。以高速铁路有无作为因变量,运用触发机制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建设时机。实证结果显示,城市经济属性是高速铁路项目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可支配收入水平每提升1%,高速铁路建设触发概率会提高0.9%以上;城市的市场潜力或第三产业区位熵每提升1%,高速铁路建设触发概率会提高0.8%左右。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万元时,东中西部均可有效触发高速铁路建设。社会属性与区位属性并不能单因素引致高速铁路的触发机制。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建设时机 触发机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勇政 李岩
本文以中国在跨地区、跨年份的高铁建设为契机,通过运用2000年至2013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高铁开通的时滞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内生性问题。本文发现,高铁建设不仅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相邻城市的经济增长。平均而言,高铁开通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未开通城市2.7个百分点;高铁开通城市的相邻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它未开通城市2个百分点。本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铁建设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并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高铁建设 城市经济增长 内生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德友 陈文峰 陆玉麒
以省会城市为网络中的节点,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对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建成前后省际可达性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建设使东中西地带内、地带间及省区的总体可达性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沿骨干客运专线向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拓展,圈层状空间格局依然很突出,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高速铁路网建设对各地区的空间经济效应还存在很大差异。经过对高速铁路建成前后各省区的地带内、地带间及总体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对比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及加强省际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威 王晓楠 刘艳军
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被认为是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区位条件是否得到改善?以国务院确定的12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资源型城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与资源型城市联系紧密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象,利用时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对高速铁路(D车、G车)对资源型城市区位的影响进行分类型和分地区的评价。研究表明:(1)总体上看,高速铁路恶化了资源型城市的区位。相对于D车,G车的影响更显著;(2)D车和G车对资源型城市区位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D车和G车在空间布局上具有重叠性;(3)分资源类型看,成熟型资源型城市既是区位改善最明显的城市,也是区位恶化最明显的城市;(4)分地区看,中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区位改善最明显,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区位恶化最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区位 高速铁路 中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邓涛涛 闫昱霖 王丹丹
以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常住人口指标衡量城市人口规模,并从人口增速与人口增量两方面探讨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开通有助于城市人口增加,然而由于高速铁路开通时间较短,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明显;高速铁路对城市人口增量和增速的影响与该城市初始人口规模、是否在五大城市群内、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高速铁路开通后,大城市的人口增加数量明显大于中小型城市,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将进一步导致人口分布的极化发展;高速铁路的开通有利于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人口的集聚,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人口增加更多,但对这些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表现出较显著的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覃成林 朱永磊 种照辉
高速铁路通过提高城市可达性影响城市人口增长。1997-2011年,在铁路提速的影响下,城市可这性每提高1%,可引起城市人口增长0.67%。到2020年,全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将对城市化格局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城市人口向高速铁路沿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高速铁路密集区域的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群之间的人口增长速度具有差异性;包括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在内的城市等级一规模结构将呈橄榄形发展;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将呈现出小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巨型城市的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蒋华雄 孟晓晨
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力,对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了探讨高铁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修正了市场潜力模型并识别出可能利用高铁的产业,计算2012年基于普铁及基于高铁城市各产业市场潜力及变化值,分析高铁对城市产业市场潜力的规模及空间影响特征。得到:1)高铁对制造业的市场潜力规模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交通邮政业、租赁商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对金融业市场潜力影响最小;2)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对其产业市场潜力的影响越大;3)高铁使得制造业、交通邮政业、批发零售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产业结构 市场潜力 中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修正
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的必要性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修正速度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一部人类社会交通运输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以提高运输速度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开发史。提高运输速度,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物流需要,让人们在更大的空间、更短的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山 范红忠 张誉航
以高铁开通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连续时间双重差分模型对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沿途站点城市的生产率;高铁开通对西部城市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对中东部城市;高铁开通对城市生产率提升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非区域中心城市。认为高铁建设在促进城市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
基础设施 高速铁路 城市生产率 双重差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婷
自1964年日本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以来,世界范围内先后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作为现代化的运输工具,高速铁路对于国家,区域,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中国正面临后大工业时期,高速铁路成为促进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加速器,本文从城市经济,区域影响,空间格局,环境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高速铁路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