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86)
2023(5334)
2022(4504)
2021(4331)
2020(3574)
2019(8594)
2018(8168)
2017(14906)
2016(7848)
2015(9130)
2014(8901)
2013(9010)
2012(8342)
2011(7888)
2010(7561)
2009(7006)
2008(6912)
2007(5810)
2006(5153)
2005(4705)
作者
(22789)
(19024)
(18883)
(18090)
(12017)
(9169)
(8672)
(7622)
(7336)
(6683)
(6562)
(6381)
(6183)
(6060)
(5979)
(5909)
(5635)
(5426)
(5409)
(5335)
(4906)
(4584)
(4506)
(4312)
(4265)
(4212)
(4130)
(4021)
(3919)
(3882)
学科
(39270)
经济(39237)
管理(19004)
方法(18240)
(17265)
数学(16755)
数学方法(16597)
中国(13653)
(13467)
企业(13467)
(9522)
贸易(9516)
(9377)
(8675)
业经(7074)
(7057)
(6588)
环境(6402)
(6222)
(5858)
(5710)
银行(5706)
农业(5635)
地方(5625)
关系(5571)
(5564)
(5498)
(5474)
(5401)
金融(5401)
机构
大学(118911)
学院(115319)
(57890)
经济(57097)
研究(47249)
管理(43499)
理学(37546)
理学院(37110)
中国(36794)
管理学(36626)
管理学院(36414)
科学(26821)
(26540)
(23786)
(23606)
研究所(21951)
中心(20034)
经济学(19265)
财经(19216)
(17878)
(17745)
北京(17613)
经济学院(17359)
(16888)
业大(15121)
科学院(15108)
(14959)
师范(14843)
财经大学(14489)
(14271)
基金
项目(79130)
科学(63149)
基金(59890)
研究(57657)
(53088)
国家(52758)
科学基金(44482)
社会(39049)
社会科(37255)
社会科学(37245)
基金项目(30665)
(27397)
自然(27090)
自然科(26488)
自然科学(26480)
自然科学基金(26015)
教育(25908)
资助(25390)
(24500)
编号(20755)
(19379)
中国(18877)
重点(18370)
国家社会(17890)
(17493)
成果(16974)
教育部(16616)
(16188)
创新(15370)
人文(15179)
期刊
(59074)
经济(59074)
研究(37174)
中国(23840)
科学(17220)
学报(17112)
(16576)
管理(16171)
(15323)
大学(13109)
学学(12233)
农业(11298)
经济研究(11050)
教育(10599)
技术(10203)
财经(9619)
(9374)
金融(9374)
(9123)
世界(8580)
(8487)
国际(8275)
问题(7975)
(7768)
统计(7082)
业经(6646)
技术经济(6603)
资源(6378)
(6103)
决策(5576)
共检索到173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京宝  黄文龙  陆利行  李新美  马慧珍  师泓  
在全国高粱种质资源鉴定的基础上,对穗粒重>90g的国内27份高粱优异种质的配合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特殊配合力水平比对照种增产达显著水平的有19个;一般配合力水平较高的13个,其发现有2个保持系;配合力水平较高的种质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新疆吐鲁番地区,其次为河北省的近北京地区,辽宁、山西、湖北、山东有零星分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琴  刘纪麟  熊秀珠  
用8个配合力不同的玉米测验种测定了6个待测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亲本自交系的GCA与SCA都对杂交种的产量有着重要作用,且二者的作用是平行的,不能相互代替。为此,提出了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GCA与SCA的指标“gi'+Ssi'”,称之为“总配合力效应”,并验证了这一指标的可靠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陶爱芬  祁建民  林培青  方平平  吴建梅  林荔辉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近年育成和引进的红麻品种,为红麻育种和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八·五"至"十·五"期间育种单位选育的及近年从国外引进的共40个红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年各设3次重复。估算40个红麻品种12个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并以前3个主成分和欧氏距离为基础,分别作二维散点图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在40份红麻种质中,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7%。第1主成分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贡献率达53.44%;第2主成分为茎秆皮骨构成因子贡献率达24.94%;第3主成分为纤维品质构成因子,贡献率达7.69%。(2)根据品种性状主成分表现,评选出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卫云宗  刘新月  乔蕊清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法,对小麦创新种质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分析可以客观准确合理地评判小麦创新种质的优劣;参试材料中以CA9550 综合性状最佳,临旱205 次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阳  李继洪  陈冰嬬  高士杰  
根据国家春播早熟高粱组2007、2008和2009年的区试结果,从试点的生产水平、精确度、有效性、分辨力和代表性等5个方面对6个区试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个区试点的试验精确度较高,试验均有效,且有较高的代表性,适于鉴定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都是春播早熟高粱的理想区试点和育种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内蒙古赤峰市农牧科学院2个区试点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吉林农业大学、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3个区试点具有较强的品种分辨力。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法和变异系数法分别对试点的分辨力进行估算,并对2种估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吉林省的3个区试点和内蒙古的2个区试点能够对本地区新选育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彦  王劲松  董二伟  武爱莲  王媛  焦晓燕  
【目的】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缺乏,全国约有21.95%的耕地生产障碍问题突出,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不仅要兼顾现有耕地产能提升,同时要高度重视后备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因此,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耐瘠作物,避免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竞争,对满足粮食需求至关重要。为利用边际土地发展高粱生产,2019年在山西省榆次区比较研究中晚熟区高粱品种耐瘠性差异,筛选耐瘠性强的高粱品种和高粱耐瘠性评价指标,为边际土壤高粱种植品种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23个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高土壤肥力(对照处理)和低土壤肥力(瘠薄胁迫)2个处理,调查其对高粱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等15个指标影响,计算各指标的耐瘠指数,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法与聚类分析评价参试高粱的耐瘠能力,筛选耐瘠品种;利用耐瘠指数和耐瘠综合评价值(D值),通过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确定高粱耐瘠性鉴定的适宜指标。【结果】瘠薄胁迫下,高粱产量、穗粒数、收获指数(HI)、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时叶面积指数(LAI)、穗长和穗宽有不同程度降低,降低幅度依次为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LAI>穗宽>HI;籽粒氮、磷、钾累积量和植株氮、磷、钾累积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氮累积量对瘠薄胁迫最为敏感。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5个指标转化成5个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9.28%),计算各参试品种D值,聚类分析后,将23个高粱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耐瘠性强6个(0.633≤D≤0.755)、耐瘠性较强7个(0.467≤D≤0.592)、耐瘠性较弱7个(0.310≤D≤0.421)和耐瘠性弱3个(0.166≤D≤0.246)。不同高粱品种中,冀酿2号、辽杂19、晋杂18、晋杂22、金丰301和晋杂28的D值最高。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高粱耐瘠评价的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出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植株氮累积量、籽粒磷累积量、籽粒钾累积量和穗宽6个指标对高粱耐瘠能力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植株氮累积量、植株磷累积量、籽粒氮累积量和籽粒磷累积量的耐瘠指数与D值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45、0.836、0.766、0.778、0.761和0.757。【结论】在瘠薄胁迫条件下,不同高粱品种耐瘠性存在遗传差异,冀酿2号、辽杂19、晋杂18、晋杂22、金丰301和晋杂28为耐瘠性强的品种。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植株氮累积量和籽粒磷累积量可用于高粱耐瘠能力的快速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荷亭  侯旭东  仪治本  王良群  
通过对(3×4)和(4×5)的广义遗传力分析,初步可以看出,杂交种生育期、株高、茎高主要由亲本的加性基因所控制;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角质主要由亲本基因的显性效应和基因互作效应所控制;穗长和穗柄长的遗传控制中,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近于相等。这种情况也为狭义遗传力的估值所证实。因而,运用上述材料与具有特殊性状优良的品系组成群体,进行轮回选择,能够选育出更有价值的材料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晓  任根增  赵欣蕊  常金华  崔江慧  
【目的】通过对高粱种质资源穗部表型多样性与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筛选高粱优异种质,丰富高粱穗部相关性状的遗传信息,为现有种质资源的保护、高效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参考。【方法】以 320 份来源于中国各地的高粱种质为供试材料,对其在 2 个不同生态环境下的 12 个穗部性状(粒长、粒宽、千粒重、籽粒硬度、籽粒容重、角质率、穗粒重、穗长、穗柄长、穗柄直径、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进行精准鉴定。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高粱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 F 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不同突出特点的优异高粱种质。【结果】各数量性状分布频次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分布趋势,籽粒硬度、穗粒重和籽粒容重、角质率 2 年间的频次分布和曲线走势分别在保定和晋中试验点较为相似,多数性状只在一个年份或单个试验点呈正态分布;除穗长和一级枝梗数外,其余性状的均值在同年两点间存在差异;12 个穗部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为 1.72—2.11,其中,籽粒硬度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高,一级枝梗长的多样性指数均值最低;籽粒硬度、角质率、穗粒重、一级枝梗长和一级枝梗数的变异系数均高于 30.00%;所提取的 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 65.39%;聚类分析将 320 份种质划分为 3 个类群,第Ⅰ类可作为筛选工艺(帚)用高粱的种质类,第Ⅱ类适用于粒用(酿造)高粱优异种质的选育,第Ⅲ类为穗部性状表现较差的种质;依据综合得分 F 值及目标性状筛选出具有不同突出特点的 29 份优异种质。【结论】参试高粱种质资源穗部性状表型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较高;角质率和一级枝梗长的变异系数较高;粒长、粒宽、籽粒硬度、籽粒容重和穗粒重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一级枝梗长相对稳定;筛选出优异种质 29 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鑫  汪堃  梁鹏飞  魏少萍  陈洁  李景峰  南丽丽  
【目的】探明不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材料耐盐性差异,筛选红豆草耐盐和盐敏感材料及耐盐评价关键指标,为优良耐盐红豆草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材料。【方法】研究不同浓度NaCl处理(0%、0.4%、0.8%、1.2%)对国内外红豆草材料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NaCl浓度增加,9份红豆草材料的株高、地上鲜重和根直径不断降低;地下鲜重、根体积、根表面积、根长和根尖数不断增加,植株消耗能量和有机物质支持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得到改变。根系可溶性糖和过氧化氢酶不断降低;叶片和根系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及叶片脯氨酸、过氧化氢酶、根系可溶性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不断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及根系脯氨酸先增加后降低,盐分过量引起渗透胁迫和膜脂过氧化,使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和根系Na~(+)不断增加;K~(+)及K~(+)/Na~(+)不断降低,植物体内K~(+)、Na~(+)稳态平衡被打破,产生离子毒害效应。主成分分析显示地上鲜重、脯氨酸、过氧化物酶、根表面积、可溶性蛋白可作为筛选耐盐红豆草的参考指标;基于生长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红豆草耐盐性强弱顺序为材料9860>9977>甘肃红豆草>6>7456>5>9155>蒙农红豆草>1。【结论】聚类分析表明,材料9860和材料9977耐盐性较强;蒙农红豆草和材料1耐盐性最弱。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鹤山   张婷婷   田宏   熊军波   陆姣云   吴新江   刘洋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是一种世界性优质的蛋白饲草,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被广泛栽培,而南方地区多为酸性土壤。研究发现,白三叶具有一定的耐酸铝性,因此筛选耐酸铝种质对于开发白三叶优异资源、培育耐酸铝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30份国内外白三叶种质为对象,研究不同酸铝浓度下的白三叶萌发特性,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酸铝性综合评价。随Al~(3+)胁迫浓度的增加,白三叶发芽率逐渐降低,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下降,胚根变短,变粗;Al~(3+)浓度≥ 1.0 mmol·L~(-1)时白三叶种质发芽率和胚根长度受到显著抑制(P < 0.05)。除胚根直径外,白三叶萌发性状间不同胁迫浓度间差异显著(P < 0.05),且萌发期每个胁迫处理下同一性状不同白三叶材料间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在2 mmol·L~(-1)处理下白三叶多数指标具有更大的变异系数和差异性,可作为白三叶耐酸铝性综合评价的适宜胁迫浓度。聚类分析将30份白三叶划分为3个耐酸铝能力不同的类群,其种质耐酸铝性强弱与综合评价值基本一致。来自荷兰的种质‘EM196’和来自澳大利亚的种质‘EM085’具有较高的酸铝胁迫耐受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杜庆鑫  庆军  刘攀峰  王璐  杜兰英  何凤  杜红岩  
[目的 ]分析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杜仲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材料。[方法 ]基于我国18个省(市、区)331份杜仲种质资源,针对杜仲果实19个主要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果实性状变异状况,评价并筛选优良种质。[结果 ]杜仲果实性状变异系数为4.64%~25.79%,平均变异系数为12.65%,变异系数较高的为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25.79%)、种仁百粒质量(22.32%)、种仁体积指数(22.02%)、果实体积指数(19.53%),变异系数较小的为亚麻酸(4.64%)、油酸(5.78%)、果型指数(8.04%)。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657 2~2.094 7,平均为2.023 4。果实百粒质量与果实体积指数、种仁百粒质量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杜仲橡胶含量与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果实侧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仁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杜仲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小果型类群,类群Ⅱ为中型果类群,类群Ⅲ为大果型类群,初步明确杜仲种质果实不同类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5.169%,表明这7个主成分代表了杜仲果实性状的大部分信息,针对油用、橡胶用和综合利用等不同用途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0份最优种质。[结论 ]杜仲种质资源果实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变异,以包裹种仁果皮百粒质量、种仁百粒质量等产量指标变异最大,为杜仲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可能,针对不同用途筛选的杜仲最优种质,为我国杜仲良种选育及综合利用提供了优异的种质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建超  何银莺  刘鑫铭  沈朝贵  陈发兴  郭林榕  
[目的]系统分析与评价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及品质差异,为余甘子的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开发和精准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福建漳州与广东潮州两地16份余甘子栽培种(柴甘、甜甘、玻璃种、玻璃甘、正甜、狮头、土饼、土尖、肉甘、诏安土种1、诏安土种2、揭西种、南带甘、甜种、饼甘接和尖屁股)的成熟期果实为材料,测定其单果质量、纵径、横径、果形指数、还原糖、蔗糖、总酸、有机酸、抗坏血酸等品质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余甘子种质资源的品质。[结果]16份余甘子果实单果质量为5.48~12.17 g,其中土饼最高;纵径为18.20~23.56 mm,横径为21.44~28.87 mm,果形指数为78.43%~88.58%,果实为扁圆形或近圆形;蛋白质含量为0.31~0.69 g/hg,以玻璃甘含量最高;水分含量为87.07~90.83 g/hg;脂肪含量为0.042~0.181 g/hg,以揭西种最高;蔗糖含量为0.127~0.650 g/hg,还原糖含量为3.72~6.37 g/hg,总糖含量为3.93~6.73g/hg,诏安土种1的蔗糖和总糖含量均最高;总酸含量为11.16~18.27 g/kg;糖酸比为2.21%~4.81%。从16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中共检测到7种有机酸,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乙酸、乳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和富马酸,总有机酸含量为232.71~668.73 mg/hg,平均为424.04 mg/hg,且以正甜最高;抗坏血酸含量为167.11~407.76 mg/hg,以诏安土种1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余甘子果实抗坏血酸含量与乳酸、乙酸、富马酸等有机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可将5个主成分分别归类为口感因子、蛋白质因子、酸味因子1、酸度因子、酸味因子2;建立的余甘子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可有效评价不同品种果实的品质性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平方欧氏距离=20时,可将16份余甘子种质资源分为2类,其中主成分评分较高的一类种质含有较多的糖类、抗坏血酸、乳酸、乙酸和柠檬酸等。[结论]16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品质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诏安土种1、柴甘、正甜、狮头、尖屁股等种质的品质综合评价得分均较高,适宜作为育种亲本或保健品加工原材料加以研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兴华   黄启伦   李善文   孟宪伟   李宗泰   乔艳辉   董玉峰   张志毅  
【目的】通过美洲黑杨种内杂交育种,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进一步丰富美洲黑杨育种资源。【方法】以美洲黑杨无性系Ⅰ-69为母本,D324为父本杂交,获得22个美洲黑杨杂种无性系。以母本Ⅰ-69杨为对照开展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进行无性系测定,对苗高、苗木胸径、第1年~第8年的树高和胸径、干形、冠型等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综合选择美洲黑杨优异种质。【结果】苗高、苗木胸径、第1年~第8年的树高和胸径以及第8年的材积、冠幅、分枝度、通直度和冠高比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分枝角度、枝下高和分枝粗度在无性系间差异不显著;各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49%~23.98%;苗高、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和分枝度的重复力在0.679 8~0.940 5之间,属于高重复力,受到较强遗传控制。美洲黑杨无性系的生长、干形、冠形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第8年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和冠高比两两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6.85%;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7.04%,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和冠高比对第1主成分的贡献最大,可作为无性系的评价指标;第1主成分值超过对照Ⅰ-69的有616、607、609、623和624共5个无性系。【结论】美洲黑杨种内杂种无性系存在丰富遗传变异,创制的这5个无性系具有生长快、树干通直、冠幅大、冠高比高等优良特性,综合性状优于对照Ⅰ-69杨,为优异种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思悦   王雨婷   赵佳琪   王文   惠竹梅  
【目的】对葡萄种质抗寒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分析不同葡萄品种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生理响应的差异并探索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为葡萄抗寒品种的鉴定、选育、品种区域化布局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高低温交变箱模拟低温环境,在4℃(对照)和-5,-15,-25,-35℃低温条件下,以来源于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的66份葡萄品种一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组织褐变率、含水量(自由水与束缚水)进行分类评价和筛选,在此基础上筛选抗低温或低温敏感的葡萄品种,进一步分析其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差异,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葡萄品种抗寒性及抗寒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66份葡萄种质中,欧亚种葡萄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0.87~-17.45℃,低温胁迫后欧亚种葡萄的组织褐变率较高;美洲种葡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9.80~-29.68℃,自由水/束缚水值低于其他葡萄种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6份葡萄种质的抗寒性分为5类,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从中筛选出12份抗低温或低温敏感品种,分别为美洲种5BB、SO4、1103P、康可和香槟,欧山杂种北醇和公酿1号,欧美杂种巨峰和康拜尔,欧亚种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对其进行的抗寒生理指标测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12份葡萄品种一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相比,霞多丽、蛇龙珠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大,5BB、SO4枝条的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其余品种各指标增加幅度较小。【结论】不同来源的葡萄种质抗寒性存在差异,抗寒性强弱依次表现为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12个抗低温或低温敏感葡萄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5BB、SO4、康可、北醇、1103P、香槟、公酿1号、巨峰、赤霞珠、蛇龙珠、康拜尔、霞多丽。半致死温度、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枝条含水量可作为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指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济铭  陈仲  孙操稳  王连春  何秋阳  戴腾飞  姚娜  高世轮  赵国春  史双龙  贾黎明  翁学煌  
【目的】对我国及越南无患子属3种1变种的天然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定向筛选最优种质,为无患子属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和选育材料。【方法】基于我国14省(市、自治区)及越南1地区的无患子、川滇无患子、毛瓣无患子及石屏无患子共200份无患子属种质资源,针对20个种实性状,利用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种实性状变异,量化评价各种质。【结果】1)无患子属种实性状变异系数(CV)在5.46%~38.19%,平均变异系数为17.42%,以果皮皂苷质量分数(CV=38.19%)、种仁百粒质量(30.23%)和果皮百粒质量(30.29%)变异较大,果型指数(5.46%)和种型指数(5.70%)变异较小。种实性状多样性指数在1.47~2.04之间,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95。2)果实百粒质量与果皮百粒质量(r~2=0.927)、种子百粒质量(0.768)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百粒质量与种壳百粒质量(0.863)、种仁百粒质量(0.635)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油脂质量分数与果皮皂苷质量分数(-0.382)呈极显著负相关。3)聚类分析将种质划分为3大类群,类群Ⅰ为小果型,类群Ⅲ为中果型,类群Ⅱ为大果型。无患子主要属于类群Ⅰ,川滇无患子、毛瓣无患子、石屏无患子主要属于类群Ⅱ、Ⅲ。类群Ⅱ集中分布于贵州、云南区域。4)针对无患子产业油用、皂用及综合利用开展主成分分析,筛选出3类无患子属优良种质各10份,主要为无患子、毛瓣无患子种质,综合利用优良种质较平均水平增益36.85%。【结论】无患子属果皮皂苷质量分数、种仁百粒质量和果皮百粒质量为代表的产量指标变异幅度最大,为无患子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空间;无患子属对皂苷产物积累过程投入的增加要以减少对油脂积累的投入为代价,这体现了无患子属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权衡策略;筛选出油用、皂用及综合利用3类各10份无患子属最优种质,普遍分布于云南、贵州区域,推测这些区域拥有更适合发展无患子产业的优良种质和环境条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