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58)
2023(17439)
2022(14926)
2021(14274)
2020(11786)
2019(27710)
2018(27591)
2017(51450)
2016(28756)
2015(32749)
2014(33001)
2013(32016)
2012(29734)
2011(27083)
2010(27475)
2009(24736)
2008(24367)
2007(21381)
2006(19027)
2005(17077)
作者
(81374)
(67309)
(66948)
(63799)
(43194)
(32251)
(30572)
(26473)
(25845)
(24307)
(22958)
(22870)
(21540)
(21391)
(20863)
(20826)
(19956)
(19869)
(19297)
(19242)
(17033)
(16717)
(16275)
(15371)
(15045)
(15040)
(14996)
(14979)
(13579)
(13317)
学科
(117280)
经济(117168)
管理(76931)
(72561)
(59271)
企业(59271)
方法(50710)
数学(44366)
数学方法(43633)
中国(38380)
(30415)
(26979)
地方(26337)
(25573)
业经(25219)
教育(24103)
(21965)
贸易(21945)
理论(21604)
(21314)
(20661)
农业(20319)
(18784)
银行(18743)
技术(18279)
(18017)
(17836)
(17772)
金融(17771)
环境(17696)
机构
大学(403097)
学院(399275)
(158750)
经济(155239)
管理(151335)
研究(142482)
理学(130135)
理学院(128565)
管理学(125994)
管理学院(125264)
中国(104692)
(89436)
科学(86923)
(72329)
(71607)
研究所(65835)
中心(63100)
(62703)
(60893)
师范(60394)
(59021)
北京(58351)
业大(57167)
财经(56641)
(51577)
(51412)
师范大学(49105)
农业(48830)
(48149)
经济学(47688)
基金
项目(266029)
科学(210178)
研究(199139)
基金(190524)
(165928)
国家(164435)
科学基金(140269)
社会(123275)
社会科(116668)
社会科学(116636)
(103576)
基金项目(99494)
教育(97064)
自然(90263)
(89120)
自然科(88227)
自然科学(88210)
自然科学基金(86583)
编号(82352)
资助(80177)
成果(69347)
重点(60897)
(60224)
(59831)
课题(59746)
(54991)
教育部(52055)
创新(51074)
大学(50324)
科研(50163)
期刊
(176253)
经济(176253)
研究(127986)
中国(87472)
教育(70614)
学报(61088)
科学(57332)
管理(57332)
(57247)
(53243)
大学(47235)
学学(43077)
农业(40419)
技术(38626)
(35382)
金融(35382)
经济研究(29055)
业经(28182)
财经(27475)
(23613)
问题(22433)
(22124)
图书(21461)
技术经济(19109)
科技(18311)
(18158)
职业(18131)
统计(18033)
理论(17939)
(17718)
共检索到608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栩  黄荣坦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对我国50多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波动和美日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规模扩张的历史经验的分析表明: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周期性波动仍不可避免,但应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2003-202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理想区间目标是,高等学校学生数的年增长率控制在2%-7%之间为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剑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需求管理,还包括供给管理和价格管理;并把改革、开放、创新等融合于这三种手段之中。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价格刚性,恢复市场功能,这是"治本"之策;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则是在价格刚性不能完全被克服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是"治标"之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创新分别有助于进行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三者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多种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调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宗良  范若滢  
宏观调控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理论结晶,不仅对中国适用,还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本文从"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的视角,构建能够较好刻画现实经济的理性综合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宏观调控理论模型并进行阐释,探索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整和政策框架体系,同时分析中国的实践。研究发现,宏观调控是政府作用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兼具供给侧和需求侧调控的动态体系,既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平衡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从长期影响经济的潜在增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逻辑,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时期面临的突出风险和问题,理性综合选择"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组合,给出具体措施,并在实践中检验、调整。从本质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模型是宏观调控模型在限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剑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需求管理,还包括供给管理和价格管理;并把改革、开放、创新等融合于这三种手段之中。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价格刚性,恢复市场功能,这是"治本"之策;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则是在价格刚性不能完全被克服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是"治标"之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创新分别有助于进行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三者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多种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调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丁小浩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规模的迅速扩展,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关系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这是否会降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进而减少对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呢?文章从多个方面陈述了相反的观点,指出在我国对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膨胀机制。因此只有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才能使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的政策目标与实际供给、社会需求比较接近,避免严重失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传德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陈传德一、为什么要重视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对高等教育(这里指普通高等教育,下同)的宏观调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高等教育总体和总量为对象,以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要求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治、文化、科技体...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素珍  
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主要内容之一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是目前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误解,认为只要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可以代替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取消规模控制。实际上,这种认识既脱离了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的,它在理论上、逻辑上也模糊不清。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资金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源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资产管理理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宏观调控起到了弥补市场缺陷、熨平经济波动、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本文全面总结了转轨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认为目前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最为关键的时期,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诚  
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经济学家既需要关注宏观稳定的状况和经济运行的态势,更需要了解涉及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其中包括,经济运行与增长方式理论,宏观调控目标、手段和方式的改革理论,宏观管理和调控改革的理论。只有在这些理论进展的基础上,才能稳步推进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本文对于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分析在中国的进展作了概述和评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潼  
一个简明的我国宏观调控经济模型──96年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组的协调性论证和96年我国经济发展情景分析王潼在由计划经济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自在的弱点,也由于转轨过程中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政府必须对经济生活实施必要的宏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刘守英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外需萎缩和工业增加值减速的背景下,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而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等现象相伴而生。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机制,强调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转变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外部冲击导致以"招商引资"为基础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逐步转向以"基建投资"为依托的"土地金融"模式,其代价是房价高企和地方政府债务快速攀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放松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和刺激房地产市场等宏观调控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放大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了金融危机后基建投资加速、房地产价格高企、地方政府债务攀升和经济增长率温和下滑等一系列宏观重大现象,为理解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际形势不确定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是妥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裴传智  
关于1994年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研究裴传智一九九三年七月是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历史上的里程碑:一是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断定该月为现行经济周期的“峰值”─—经济增长速度由逐月爬高转向逐月回落;二是该月月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海华  
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联系着实体经济、信贷市场和资金市场,是传导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载体。票据市场的发展对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一段时期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较快,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从分析票据市场发展状况着手,揭示影响票据市场发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推进票据市场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泽强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区域宏观调控,加大了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在"更大程度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欣愚  
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是宏观调控的关键环节郝欣愚今年以来,我国政府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不断完善去年出台的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努力抑制通货膨胀,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正继续朝着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前进。但是,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仍然存在,万不可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