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44)
- 2023(13720)
- 2022(11797)
- 2021(11627)
- 2020(9495)
- 2019(22383)
- 2018(22273)
- 2017(40838)
- 2016(23247)
- 2015(26796)
- 2014(26902)
- 2013(25882)
- 2012(23938)
- 2011(22034)
- 2010(22016)
- 2009(19829)
- 2008(19202)
- 2007(16838)
- 2006(14935)
- 2005(13452)
- 学科
- 济(87592)
- 经济(87494)
- 管理(59502)
- 业(54276)
- 企(44603)
- 企业(44603)
- 方法(40738)
- 数学(35198)
- 数学方法(34834)
- 中国(31608)
- 教育(24900)
- 农(22385)
- 贸(21400)
- 贸易(21390)
- 财(21231)
- 易(20932)
- 学(20771)
- 理论(18753)
- 业经(18187)
- 地方(15594)
- 制(15299)
- 农业(14653)
- 和(14305)
- 技术(14172)
- 出(13515)
- 环境(13199)
- 银(12830)
- 银行(12798)
- 发(12539)
- 融(12445)
- 机构
- 大学(335288)
- 学院(322676)
- 济(128361)
- 经济(125605)
- 管理(121414)
- 研究(114154)
- 理学(104901)
- 理学院(103598)
- 管理学(101833)
- 管理学院(101212)
- 中国(79744)
- 京(73566)
- 科学(68041)
- 财(57803)
- 所(56660)
- 范(53763)
- 师范(53466)
- 研究所(51812)
- 中心(48996)
- 北京(48069)
- 财经(46907)
- 江(46365)
- 农(44824)
- 师范大学(44030)
- 业大(43744)
- 经(42888)
- 教育(41899)
- 院(40770)
- 经济学(39825)
- 州(37598)
- 基金
- 项目(214938)
- 科学(170498)
- 研究(166162)
- 基金(154525)
- 家(132888)
- 国家(131686)
- 科学基金(112246)
- 社会(103429)
- 社会科(97808)
- 社会科学(97783)
- 教育(82971)
- 省(81344)
- 基金项目(81059)
- 划(71349)
- 自然(69965)
- 编号(69011)
- 自然科(68336)
- 自然科学(68321)
- 自然科学基金(67096)
- 资助(63845)
- 成果(60061)
- 部(50719)
- 课题(50396)
- 重点(49031)
- 发(46078)
- 教育部(44580)
- 创(44353)
- 大学(43156)
- 项目编号(42450)
- 人文(41948)
- 期刊
- 济(137747)
- 经济(137747)
- 研究(111287)
- 教育(69721)
- 中国(68730)
- 学报(49664)
- 科学(45185)
- 管理(43818)
- 财(42374)
- 农(40540)
- 大学(39540)
- 学学(34476)
- 技术(29777)
- 农业(29138)
- 财经(24266)
- 融(23635)
- 金融(23635)
- 经济研究(22399)
- 图书(20928)
- 经(20816)
- 业经(19652)
- 问题(18611)
- 贸(17825)
- 业(15685)
- 职业(15631)
- 理论(15209)
- 国际(15073)
- 世界(14951)
- 技术经济(14876)
- 坛(14873)
共检索到487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卢晓中 陈先哲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作为"社会服务站"的职能也越来越强,更加强调服务国家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对于注重实践性的高等教育研究而言,显然要有入世的精神。但同时,大学作为"世俗的教会",依然扮演着社会良心和精神灯塔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研究又必须有出世的精神,应有理念和情怀。出世与入世之间是否截然冲突而不可调和,抑或两者能得到较好兼容?近读眭依凡教授之《论大学》,对此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平安
孔子的人生观思想既有出世想法,又有入世想法,入世也是为了出世。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出世第一,入世第二。孔子的理想是爱护生命,要让生命舒适惬意,要让生命如诗如歌,他追求诗意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相借鉴而发展。我们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自己。我们要学习孔子,学习他热爱生命,快乐生活的恒久态度,学习他与事有轻有重的智慧选择,学习他出世第一,入世第二,出世入世相结合的惬意人生。
关键词:
孔子 人生观 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陆亭
为缅怀和纪念蔡克勇教授仙逝一周年,对蔡克勇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深感蔡克勇教授的学术生涯就是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构的缩影,因而同时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建构。蔡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相对独立而又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原华中工学院工作期间,他结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切实需要,对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第二阶段是调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后,他继续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参与国家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制定工作,是郝克明同志开创的宏观教育研究的重要参与者。第三阶段是他从国家教...
关键词:
蔡克勇 高等教育研究 学术思想 学科建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薛天祥 周海涛 姚云 樊秀娣 时伟 胡玲琳 刘立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又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入世”后 ,我国高等教育将会受到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本专题作者从加入 WTO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法规建设、高等教育环境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世界贸易组织 高等教育 中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德广
潘懋元教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设了"高等学校教育学",提出了高等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的两大区别,并提出要建立"高等专业教育学"的构想。1978年正式提出创建"高等教育学"。1984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潘先生是系统提出高等教育特点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第一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倡导者,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潘先生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上勤于思考,笔耕不止。他的足迹踏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大地,去了数百所高校,做了上千场报告,一直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他博大精深的理论底...
关键词: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科 创始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谢作栩 黄荣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夏骏
以文化力为核心的软国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对我国民主建设、制度和科技创新、国家形象塑造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并以此促进国家软国力的提升。大学的人文传统也是一种软国力,大学必须进行人文传统的重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软国力 高等教育 人文传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枭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均 周奕
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与改革历程中积累而成的特殊综合体,具体体现为:学科范式与问题范式并举、专业体制与群众体制并举、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举、自主创新与国际借鉴并举。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模式"的形成机制复杂:实践需要是"中国模式"的驱动引擎,学科建制是"中国模式"的支撑平台,创新、创业、开放精神是"中国模式"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性、普适性意义。未来需进一步深耕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模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奇明 林坚
中国政府在20世纪末快速推动了各层次教育扩张,但教育扩张是否足以带来教育公平?本文提出基于同胞相关系数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分解框架,结合CHNS逾20年跟踪调查数据,考察了教育扩张前后中国县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演变模式。研究发现,整体教育机会不均等有所缓解,但这主要源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中等及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仍持续甚至大幅上升。也就是说,教育扩张带来的入学门槛降低未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全面均等化,本文对此的解释是,在同一时期,高等教育收费与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抬高了高等教育成本且降低了预期收益,同时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增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使得社会经济背景较差以及农村家庭的孩子在较早阶段主动放弃更...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枭鹰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更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教育须先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献君
研究 2 1世纪的高等教育 ,首先必须了解 2 1世纪社会经济的走向和基本特点 ,同时必须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 2 1世纪高等教育的走向。文章认为 ,2 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型高等教育 ;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到产、学、研三足鼎立 ;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从向过去学习到向未来学习
关键词:
21世纪 高等教育 走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均
2 1世纪 ,中国高教研究只有走向世界 ,才能确立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才能为世界高教研究做出更大贡献。以学科改造、方法改造和队伍改造为重点的高教研究科学化改造 ,是中国高教研究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高教研究的国际化是中国高教研究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国 高教研究 国际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天祥
《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个性向度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学术专著,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观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视角:文化-个性向度,它构成了一种衡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程度的新维度,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应该以个性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标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体现,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普遍个性的价值实现为内在追求,这形成了一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理论。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文化精神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慧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评估也日益得到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教育评估工作的深入,评估自身的质量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影响和制约评估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强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的评估,可以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反之则起到阻碍等消极作用。王向红独著的《中国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证研究——元评价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3月)一书,创造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国际比较——兼评中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政策依据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展研究——兼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专题观察报告》
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再论中国电大的定位与未来——来自2009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借鉴——评《大学的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启示录》
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兼论澳门高等教育发展教育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上)——兼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下)──兼论民办高等教育政策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
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蓝图、指标与实现途径——兼论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