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1)
2023(9964)
2022(8304)
2021(7929)
2020(6112)
2019(14371)
2018(14154)
2017(24408)
2016(14081)
2015(16278)
2014(16295)
2013(15631)
2012(15273)
2011(14461)
2010(14498)
2009(13035)
2008(12835)
2007(11292)
2006(10359)
2005(9947)
作者
(38049)
(31652)
(31641)
(30136)
(20373)
(15206)
(14519)
(12425)
(12370)
(11406)
(10919)
(10688)
(10323)
(10178)
(10064)
(9943)
(9457)
(9180)
(9151)
(9096)
(8404)
(7746)
(7576)
(7343)
(7195)
(7169)
(7053)
(7045)
(6451)
(6401)
学科
(62079)
经济(62029)
中国(28926)
管理(27540)
(25985)
教育(20121)
方法(19291)
地方(18400)
(17352)
数学(17240)
(17181)
企业(17181)
数学方法(17108)
(13939)
贸易(13924)
(13538)
(13309)
业经(12792)
(12422)
农业(11661)
(11330)
金融(11330)
(11175)
银行(11166)
(11049)
地方经济(10574)
发展(10467)
(10417)
(10340)
(10265)
机构
大学(197249)
学院(192016)
(85310)
经济(83678)
研究(83314)
管理(62010)
中国(59901)
理学(51408)
理学院(50584)
管理学(49821)
管理学院(49416)
(46207)
科学(46066)
(42254)
研究所(38129)
(37278)
(37180)
师范(36964)
中心(35378)
教育(32841)
北京(31589)
师范大学(30577)
(29838)
(29687)
(29115)
财经(28482)
经济学(27521)
(26159)
经济学院(24627)
(23998)
基金
项目(118408)
研究(96589)
科学(95123)
基金(83133)
(71659)
国家(70921)
社会(61048)
科学基金(58927)
社会科(57736)
社会科学(57729)
教育(50366)
(44740)
基金项目(41902)
(40628)
编号(40279)
成果(36187)
资助(34087)
(32970)
自然(32853)
课题(32196)
自然科(32064)
自然科学(32057)
自然科学基金(31492)
(29041)
重点(28865)
发展(27698)
(27201)
(26422)
中国(25712)
教育部(25605)
期刊
(101597)
经济(101597)
研究(77662)
中国(55779)
教育(53948)
(28237)
科学(26099)
(25978)
学报(25947)
管理(24693)
大学(21317)
(21152)
金融(21152)
农业(20271)
技术(19363)
学学(18001)
经济研究(17703)
业经(15308)
财经(14797)
(13621)
问题(13163)
(13076)
世界(13041)
职业(12946)
国际(12939)
(11885)
(11361)
论坛(11361)
图书(10533)
(9828)
共检索到331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建立在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之上。40年的高等教育学科成长首先体现在制度化的建设上,发展了大学中的学科组织,构建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繁荣了学科研究成果发表平台,组建了学科学术共同体机构。作为学科"基础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努力目标。理论进程集中表现为学科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和学科性质的探讨。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服务国家等教育发展战略,影响高等教育观念更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展现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中的应用性特征。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与研究的解释力、建构力、影响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陆亭  
基于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展的历程概括、阶段划分及笔者参与工作的体会,以学术方式庆祝学会成立40周年。回首过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发展方向,并通过学术研究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展望未来,高等教育研究更要以思想之魂、理论之力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此,着眼理论探讨对好的教育和好的教育发展的理念认识,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系;着眼实践提出要关注开辟发展新赛道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高等教育研究要做到理论先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创者潘懋元教授十分关注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他辩证地看待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关系,确立了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地位;积极倡导多学科研究方法,推动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热情为分支学科的专著作序,鼓励学者进行分支学科理论研究;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培养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骨干力量。分析潘懋元教授的相关论述,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以下启示:正确认识分支学科与主干学科的关系,走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并重的道路,在发展中既要重视知识增长也要注重组织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教育要有一个较大发展;从根本上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还谈到加强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1978年5月17日成立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它的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0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先生的带领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联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30年来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昨天,畅谈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今天,展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明天,以之纪念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建院30周年。我们相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近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潘懋元先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他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第一次构建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2)他领导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率先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积极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成立,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训练制度化"与"研究制度化"过程,使得高等教育学成为一个新兴的知识领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均  
危机是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境遇。与成熟学科的危机相比,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主要是制度性危机和生存性危机。高等教育学鲜明的制度依附性特征,可能是造成学科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从长期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学应该通过"再学科化"等途径加强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逐步降低和削弱制度依附性。从近期形势看,解除当下制度性危机的关键是重建两大制度体系,即作为学科存在的制度体系和保障学科发展的制度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祝爱武  
高等教育学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而又富有活力的新兴学科。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特点:发展路径,由外而内;发展主线,追逐热点问题;热点追踪,学科体系的探索;研究方法,单学科转向多学科、跨学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梁燕玲  
后现代视阈中的高等教育学科是一个开放的发展领域,其开放发展通过问题的开放和研究的开放得以实现,根本在于人的开放。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应在坚持问题研究和多范式实践的同时,促进研究者以及研究文化的开放,努力拓展自身的开放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建华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构建学科体系的“目标指向”,学科研究的“热点趋向”和学科研究的“泛化现象”。分析学科发展的特殊性是为了从学科自身去寻找学科发展不成熟的原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肖海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以思想解放为前提。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包括如下历程:解放思想,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性质;转变思想,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继往开来,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学飞  
一个学科的发展,既需要众多学者个人的努力、耕耘和探索,同时也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组织、倡导与引领,而在促进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实施学术奖励制度等方面,专业性学会组织的作用尤其重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就是这样一个组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侯怀银  
高等教育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高等教育学要进一步由独立走向成熟,必须处理好学科、学术、学派、学院和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强化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独特地位,强化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国立场,强化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术品质,强化中国高等教育学学派的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办会宗旨: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发展理念:提升政治站位、把握办会方向;找准职责定位、把握服务面向;推动争先进位、把握工作导向。核心任务: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服务高等学校办学实践,服务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业务布局: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大力加强智库建设;着力办好两会一刊;规范建设分支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拓展深化合作交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