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6)
2023(13480)
2022(11454)
2021(10862)
2020(9404)
2019(21974)
2018(21461)
2017(40917)
2016(21849)
2015(25351)
2014(25011)
2013(24835)
2012(22898)
2011(20613)
2010(20309)
2009(18868)
2008(18642)
2007(16143)
2006(13470)
2005(11940)
作者
(60869)
(51225)
(51045)
(48807)
(32710)
(24664)
(23393)
(19994)
(19408)
(18028)
(17387)
(17297)
(16067)
(16005)
(15971)
(15880)
(15504)
(15149)
(14774)
(14579)
(12474)
(12436)
(12408)
(11733)
(11587)
(11562)
(11263)
(11120)
(10183)
(10095)
学科
(95529)
经济(95421)
管理(62326)
(61355)
(50116)
企业(50116)
方法(50084)
数学(45386)
数学方法(44929)
中国(26506)
(24667)
(23997)
(19911)
贸易(19904)
(19427)
业经(18137)
(16717)
(16305)
农业(15839)
(15802)
财务(15759)
财务管理(15721)
地方(15088)
企业财务(14988)
(14272)
金融(14269)
理论(14072)
(14031)
银行(14006)
(13614)
机构
大学(316942)
学院(313509)
(138199)
经济(135827)
管理(125357)
理学(109310)
理学院(108188)
管理学(106490)
管理学院(105896)
研究(103778)
中国(79744)
(65467)
(61400)
科学(60243)
(50482)
财经(50417)
中心(48872)
(47776)
(46193)
研究所(46104)
业大(44028)
经济学(43910)
(43392)
北京(41200)
经济学院(39861)
(39333)
师范(38953)
财经大学(37866)
农业(37765)
(37001)
基金
项目(214150)
科学(170791)
基金(160071)
研究(155888)
(139355)
国家(137985)
科学基金(119516)
社会(101766)
社会科(96672)
社会科学(96646)
基金项目(84055)
(80356)
自然(77026)
自然科(75342)
自然科学(75319)
自然科学基金(74049)
教育(73199)
(68688)
资助(66818)
编号(61486)
(49839)
成果(49369)
重点(48095)
(44931)
(44767)
教育部(43557)
国家社会(43390)
课题(41910)
创新(41904)
科研(41686)
期刊
(139214)
经济(139214)
研究(88898)
中国(56768)
(47873)
学报(46096)
管理(44478)
科学(44128)
(41567)
大学(35837)
学学(33712)
教育(30535)
农业(28686)
技术(28051)
(27080)
金融(27080)
财经(25214)
经济研究(23995)
(21641)
业经(20991)
问题(18743)
(17493)
(17014)
统计(16942)
技术经济(15922)
世界(15676)
(15070)
国际(14905)
(14325)
理论(14190)
共检索到448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海刚  曲越  连洁  
高校之间为争夺高端人才而导致的人才无序流动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利用1994—2014年国家"杰青"获得者数据,通过手动搜索和CV研究法,共获得405位具有主动、清晰职业流动轨迹的学者。通过分析这一高端人才群体的职业流动路径和网络,发现:我国高端人才流动不存在过度问题,但存在区域和机构间的不均衡、不对等状态;中西部和东北部"人才危机"并未表现在人才流出的规模上,而是严重的人才逆差和较弱的人才吸引力;大学声望和区域经济实力以及创新活力的结合,是影响高端人才目的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不论大学还是研究者,都最大限度地寻求高端人才与优势学科的精准匹配;将特定区域的"人才困境"归因于东南部高校的"挖角",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2018年8月3日,《科技日报》正式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的通告,2018年国家杰青正式出炉。本年度共有200位申请人入选建议资助名单。这些科学家来自112家科研单位,包括各大名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海刚  连洁  曲越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拥有丰富学术资本与社会网络的高端人才成为高校"人才争夺"的主要对象,这种情况引发了关于高端人才过度与无序流动的争论。根据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分析高端人才在区域和组织间的流动路径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发现:在地域特征上,华东和华南地区是高端人才流动的首选目的地;"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不仅表现在人才输出规模上,更表现在极度匮乏的人才输入和回流上;在机构特征上,东南部的部分高校短期内获得了学科发展的高端人才,位于中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大学人才损失较为明显;从组织视角看,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来提升高校声望是一条便捷且可复制的路径,这一共识加剧了人才竞争,从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视角看,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增量效应"并未充分显现。研究认为,我国高端人才不存在过度流动问题,但流动方向的线性模式而非环流模式是造成人才无序流动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致力于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的公共政策努力,既要理性看待人才竞争问题,也要解决人才标签化的行政逻辑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逻辑间的悖论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联郡  李侠  
通过对1994—2013年杰青基金获得者当选年龄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杰青的当选年龄呈现出不合理的增大趋势,文章揭示出杰青大龄化带来的三个弊端:杰青群体重要科研产出率下降;杰青基金的目标定位出现背离;形成对中低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年龄屏障,进而提出了改进方案,以保证杰青基金发现、稳定、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功能的长效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祖超  李蔚然  王天娥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他们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智力因素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强烈的动机、广泛而集中的兴趣爱好、顽强的意志、积极的情感以及良好而独特的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他们健康成长和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以致最终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丢掉"唯智论",更加注重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祖超  李蔚然  王天娥  
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成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获奖者成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和人生机遇等。获奖者成才的内部因素主要为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和科技强国的爱国热情。研究还发现,个人成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身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背景并非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态度;接受优质教育,获得名师指导,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善抓机遇可改变人的命运,但机遇与成功总是偏爱有充分准备的人;将个人主攻方向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一致起来,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其进  肖哲  李建民  
创业者能否获得高收入是鼓励人们进行创业的最重要条件。文章利用2009年农村—城市移民调查(RUMIC2009)数据研究了创业者与工资获得者收入差异。结果表明,创业者相对工资获得者存在显著的收入溢价,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创业者溢价水平越高。其次,男性创业者的收入溢价在城镇居民中高于女性4个百分点,而在农民工中反而低于女性近20个百分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素矿  姚玉鹏  
本文以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探讨其成长成才过程和特征,针对做好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伟  屈宝强  王运红  彭洁  
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分析了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发表SCI论文产出的总体概况、论文结构以及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了解我国环境领域高层次青年人才成果的特征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基于Pajek软件进一步剖析了论文的合著关系,掌握该学术圈的主要科研合作网络状况,以期为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制定人才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研究人员自身成长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建俞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鉴于国内关于青年科技人才群体成长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选取2012—2020年我国4 048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青年人才(以下简称“优青”)为研究样本,从性别、年龄、教育出身、学科领域、职业流动等维度分析青年科技人才的群体特征及其与人才成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优青的男女比例失衡,年龄主要集中在36~38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985”大学居多,工程材料学部的人数高于其他科学部,职业流动规模不大;性别、教育出身和学科领域对青年科技人才早期成长阶段有显著影响,职业流动不会影响人才成长速度,而年龄与人才成才时长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进而从有关人才项目设置年龄门槛合理性、对人才不问出身可能性、人才职业流动逻辑性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陈斯斯  刘春丽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科技论文的临床应用价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但如何评价这种类型的影响力以及有哪些有效指标仍需要深入挖掘与探索。引文桂冠奖是基于被引频次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预测方法,而未被其预测却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可能是传统被引指标无法探测到论文的潜在临床影响力。本文引入美国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提出的论文临床转化潜力近似值指标(approximate potential to translate scores,APT),选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论文集为样本,比较被引文桂冠奖预测和未被预测两组作者论文集的总被引次数、加权RCR (relative citation ratio)、被临床论文引用次数、APT均值、Human均值、Animal均值、Mol/Cell (Molecular/Cellular)均值这7项指标,以及转化力三角形模型的差异与指标间的相关性。被预测获奖和未被预测获奖两组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加权RCR、Mol/Cell均值有显著差异,未被预测组的Human均值与Animal均值及中位数均高于被预测组。从三角形模型上来看,被预测组的Mol/Cell均值较为明显,未被预测组的Human均值和Animal均值较明显。从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Mol/Cell均值与总被引次数显著正相关,而Animal均值与总被引次数显著负相关(P<0.05),Human均值与总被引次数相关性不显著。引文桂冠奖中使用的被引次数无法评价或预测临床转化方面的影响力,对分子、细胞生物学层面的基础研究影响力测度更为敏感,而对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影响力缺乏敏感性。而APT指标可较好地测度论文未来临床转化潜力,可考虑纳入科技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以弥补单纯基于引文分析指标的不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起宏  刘正奎  
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我国人才和教育战略的要求,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本研究通过对2003年至2011年的1589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奖者的基本情况、成长历程及早期成长环境的分析,探讨了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体现出的一般特征及影响人才成长的早期因素,旨在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和科技人才的自身成长提供启示和参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沈春苗  郑江淮  
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发达国家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的典型特征。本文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效问题。论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对29个OECD成员国OFDI流量,测算了30个省市从发达国家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水平,利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了抑制效应,自主创新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了促进效应;制约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既与国内存在的产能过剩和技术吸收能力不足有关,也与GVC低端锁定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意愿有关。以上研究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本文研究为反驳美国针对中国"通过海外投资窃取核心技术"的指控提供了依据,对中国的对外投资战略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何明  水小平  马少鹏  
记述了我国分析力学著名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梅凤翔在教学、科研及为人师表方面的事迹和在教育事业上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晶  丁志国  徐德财  
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凭借其在"宏观经济的因果实证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提出了利用历史数据分析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变化如何影响经济的方法,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的系统性影响问题;而西姆斯则是区分了经济变量的变动属性,具体刻画了它们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冲击的识别问题。萨金特和西姆斯共同解释了当前经济状况形成的原因,并提供了预测经济变动和政策实施影响路径的科学方法,分析了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回答了实证宏观经济学领域"什么引致了什么"的基本命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