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00)
- 2023(4167)
- 2022(3335)
- 2021(3422)
- 2020(2829)
- 2019(6585)
- 2018(6562)
- 2017(11485)
- 2016(6462)
- 2015(7820)
- 2014(7466)
- 2013(7094)
- 2012(6572)
- 2011(6187)
- 2010(5959)
- 2009(5509)
- 2008(5425)
- 2007(4698)
- 2006(4061)
- 2005(3704)
- 学科
- 济(27232)
- 经济(27209)
- 管理(14215)
- 方法(12752)
- 数学(12133)
- 数学方法(12103)
- 中国(11926)
- 业(10505)
- 贸(8385)
- 贸易(8379)
- 易(8311)
- 企(7147)
- 企业(7147)
- 农(5948)
- 关系(5078)
- 出(5055)
- 教育(4784)
- 制(4752)
- 财(4730)
- 银(4443)
- 银行(4443)
- 行(4393)
- 发(4163)
- 融(4161)
- 金融(4161)
- 出口(4115)
- 出口贸易(4115)
- 口(4115)
- 环境(4073)
- 业经(3822)
- 机构
- 大学(93898)
- 学院(86831)
- 济(45714)
- 经济(45188)
- 研究(35255)
- 管理(29728)
- 中国(28033)
- 理学(25407)
- 理学院(25121)
- 管理学(24758)
- 管理学院(24605)
- 京(20379)
- 财(18963)
- 科学(17937)
- 所(16941)
- 经济学(16330)
- 研究所(15588)
- 财经(15364)
- 经济学院(14762)
- 中心(14627)
- 经(14371)
- 北京(13713)
- 范(12878)
- 师范(12819)
- 院(12441)
- 财经大学(11663)
- 农(11040)
- 江(10733)
- 科学院(10726)
- 研究中心(10344)
- 基金
- 项目(56923)
- 科学(45570)
- 研究(44862)
- 基金(43095)
- 家(37112)
- 国家(36872)
- 科学基金(31204)
- 社会(30511)
- 社会科(29077)
- 社会科学(29072)
- 基金项目(21793)
- 教育(21718)
- 资助(18381)
- 省(18343)
- 自然(17566)
- 自然科(17219)
- 自然科学(17214)
- 自然科学基金(16956)
- 编号(16664)
- 划(16615)
- 中国(15894)
- 成果(15615)
- 部(14868)
- 国家社会(13958)
- 教育部(13336)
- 重点(13030)
- 大学(12693)
- 课题(12419)
- 发(12382)
- 人文(12068)
共检索到137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雁琴 王艺锦 密瑞帮姑丽·买买提 王伟
文章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高校R&D投入、高校R&D产出和高校R&D影响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高校R&D资源配置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传统Markov链与空间Markov链对我国高校R&D资源配置水平的分布、差距及动态演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高校R&D资源配置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省份高校R&D资源配置水平比较高。(2)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中国高校R&D资源配置水平在总体差距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3)Markov链分析表明,我国高校R&D资源配置状态流动性较差,发展进程缓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海英 周志刚 朱迎春
基于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区的高校R&D投入、GDP、产业结构变动等变量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技术,考察高校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和动态变化规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研发投入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未形成面板协整关系,而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短期看,前期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当期高校R&D投入,具有同向作用,但前期高校R&D投入未能有效促进当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长远看,高校R&D投入与GDP之间的方差贡献率均较大。
关键词:
高校R&D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PVAR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花之蕾 刘亚娟
打破以往主要从技术、法律、经济因素中选取指标的模式,从全球宏观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以及高校科研持续发展能力角度,力图建立适用于中国高校的专利质量评价、专利成果转化推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及高校专利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从专利的技术性、法律性和申请人主体3个维度筛选出15项指标构建高校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以中国首批凸显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16所示范高校及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基于inco Pat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局全球专利数据库对其2011、2015、2019年及3年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实证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整体专利质量有所提高,综合得分为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分列一、二名;高校专利质量呈现分化现象,且较高专利质量综合得分的专利数量普遍较少。分析提出开展专利分级,针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专利制定出台相应的处置意见,同时着眼高校专利质量探索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等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宏伟 崔新健
2探究跨国公司和中国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对于增强R&D合作,促进跨国公司向我国高校的技术溢出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在现有理论文献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对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R&D合作中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沟通交流水平以及合作环境状况对高校科研能力获益,高校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地位差距对高校科研管理获益,以及高校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对高校科研资源获益均产生负面影响,但高校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却对高校教育功能获益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善迈
中国和大多数国家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财政资助制度,以缓解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同时,高校学生资助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沈红教授带领她的学术团队,专注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20年,《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1997—20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一书正是沈红教授和其团队长期研究的结晶,是国内从事这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峰 李均
中国高校不宜推行“宽进严出”刘海峰,李均建国40多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醒人们:在中国进行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首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教育的实际,否则无论它在理论上多么美妙,在国外实行得多么美好,在中国也是很难行得通的。近年来教育界某些人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晓玫
我国高校法治工作所依据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了部门完备、体系健全、内容规范、效果良好的格局,要充分发挥教育法治的引领性、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作用,牢牢依靠法治推动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亢延锟 黄海 张柳钦 黄炜
本文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作为外生冲击,使用2006~2020年1227个大学层面的专利数据和国家级开发区数据,分析了产学研对高校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开发区能够显著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地,当一个城市设立了国家级开发区之后,该城市高校的专利总数增长了36.8%。这一基本结论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经开区,强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新区更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产出,同时国家级开发区对理工科高校的创新产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当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与高校优势学科一致时,开发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越强,并且在开发区设立之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专利数有明显提升。本文的结果强调了学科匹配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形成高效的产学研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潜力,实现创新驱动。
关键词:
产学研 高校 开发区 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海峰
就像道路交通需要规则一样,中国的高等学校校史追溯也需明确一定的标准。高等学校校史的确定,关键是看其校史是否真正具有连续性。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统一、强调整体继承性、考察关键因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提出确定中国高等学校校史和校庆年份的六条标准。
关键词:
高校校史 校史追溯 校庆 校史标准 书院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国河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轨迹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各个阶段高校教师流动的机制、特征和背景作了阐述和分析。本文的结论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市场化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教师的流动权和流动机会逐步提升,教师流动日益活跃,流动选择更加多元、合理,系统内的或校际间的高校教师流动逐渐取代系统间的流动成为主要的流动类型,流动的区域分布更为均衡,以往由中西部向东部、由一般院校向国家重点院校的非均衡的或单向流动逐步向双向、更均衡的大流动格局发展。本文同时探讨了当前高校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一些无序、不合理现象及其根源。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人才 流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耿兵
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有“私立”和“公立”的区分,但在中国却演变成“民办”与“公办”,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有什么内里乾坤?它在什么地方阻碍了中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灵芝
首先构建了中国人文社科高校科研绩效的分析框架,从科技产出、投入要素贡献、投入产出效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绝对总量看,各高校人文社科水平相差极大;从投入要素的贡献看,科研经费投入与科研人员投入的回归系数总体不高,科研经费的回归系数高于科研人员的回归系数;从投入产出效率看,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效率偏低,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略大于科研人员的利用效率。总体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绩效总体不高。回归分析与DEA分析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它们的结果是可以互相验证的。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人文社科 绩效 评价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辉煌 邓淑宜
现有研究一般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知识转型来解释近年来高校智库的兴起,然而这两者都只是高校智库兴起的宏观背景,并未揭示高校智库兴起的微观动力机制。借鉴政策执行理论的演进观点,并通过研究中央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的三个案例,可以发现,多元、双向度、动态平衡的利益动员结构是近年来高校智库兴起的微观动力机制,而特定的知识—权力关系是该利益动员结构得以运作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高校智库 利益动员结构 知识—权力关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忠林 于苹 余蓉
中国高校校办企业是历史的产物 ,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不容否认。在新形势下 ,应通过整顿 ,理清高校校办产业新的发展思路 :(1)坚持高新技术的产业方向 ,坚持以科技成果入股的投资方式 ;(2 )坚决杜绝以校名入股 ;(3 )下放资产处置权 ,理顺校企关系 ;(4 )在校办企业改制过程中切实落实“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即 :有利于学校总体改革与发展 ;有利于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 ,扩大规模 ;有利于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
关键词:
高校校办企业 整顿 重新定位 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