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97)
2023(12707)
2022(10510)
2021(9868)
2020(8064)
2019(18010)
2018(17412)
2017(31412)
2016(17030)
2015(19125)
2014(17873)
2013(17082)
2012(15561)
2011(14196)
2010(13966)
2009(12748)
2008(12369)
2007(10901)
2006(9304)
2005(8091)
作者
(48256)
(40451)
(40348)
(38091)
(25467)
(19464)
(17932)
(15828)
(15301)
(14089)
(13957)
(13398)
(12912)
(12538)
(12443)
(12281)
(12083)
(11986)
(11682)
(11528)
(10049)
(9797)
(9523)
(9111)
(9099)
(8949)
(8881)
(8732)
(8127)
(7994)
学科
(64721)
经济(64663)
管理(49455)
(48320)
(39115)
企业(39115)
方法(28375)
数学(25150)
数学方法(24971)
中国(22830)
技术(18699)
(17829)
(15613)
贸易(15603)
(15354)
(15302)
业经(14830)
技术管理(13008)
(12765)
农业(12394)
(11814)
(11244)
银行(11198)
(10815)
地方(10585)
(10390)
金融(10390)
环境(10206)
(9711)
理论(9540)
机构
大学(238519)
学院(233782)
(102050)
经济(100474)
管理(88691)
研究(84708)
理学(77647)
理学院(76737)
管理学(75486)
管理学院(75069)
中国(63430)
科学(52114)
(49995)
(43331)
(42724)
(42274)
研究所(39215)
业大(37636)
中心(37307)
财经(34705)
农业(34428)
(32750)
经济学(32412)
(32046)
北京(31572)
(30690)
(30320)
师范(30293)
经济学院(29353)
科学院(26161)
基金
项目(166058)
科学(132446)
基金(122159)
研究(118616)
(109516)
国家(108624)
科学基金(92628)
社会(78227)
社会科(74457)
社会科学(74439)
基金项目(64990)
(64106)
自然(59677)
自然科(58471)
自然科学(58449)
自然科学基金(57531)
(54948)
教育(54901)
资助(47732)
编号(44259)
(41049)
重点(38205)
创新(37522)
(37081)
(36083)
成果(35441)
国家社会(33942)
课题(32074)
科研(31924)
大学(31913)
期刊
(102371)
经济(102371)
研究(68927)
中国(52408)
学报(41429)
科学(38260)
(37551)
管理(34254)
大学(31505)
(31448)
教育(29916)
学学(29022)
农业(26174)
经济研究(18983)
(18825)
金融(18825)
技术(18307)
财经(17488)
(16395)
科技(15604)
业经(15444)
(15295)
(13561)
问题(13372)
技术经济(12303)
世界(12103)
国际(12073)
图书(11780)
(11289)
(11206)
共检索到343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凡  白永平  周亮  张永凯  乔富伟  纪学朋  
通过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 GIS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冷热点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9、2006和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总体趋势进行研究,并采用Geo Da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占高校科技创新总量的80%以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2)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大幅提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低值区连片分布,东部和中西部的高校科技创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侯纯光  程钰  任建兰  陈延斌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集,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NICH指数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究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4年中国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从2000年的0.199提升至2014年的1.775。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快,而政府支撑和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基础环境提升较缓慢。2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由"大差距低水平"向"小差距高水平"转变,高水平和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各省(市、区)创新能力较弱且增长较慢。3区域物质资本集聚、区域智力资本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全球化知识溢出等是影响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特征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天颖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1年区域创新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化,并探讨了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创新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逐渐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我国区域创新增长水平也存在差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刘鑫鹏  孙淑惠  
研究目标:测度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研究方法:构建全局参比技术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方法揭示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区域差距和收敛趋势。研究发现: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距,超变密度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联合驱动;五个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研究创新:较完整地勾勒了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研究价值:揭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现状,对于新时期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佳祥  陈瑛  史琴琴  
选取1991—2017年美国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FDI,建立面板数据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美国对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美国对中国的FDI总体呈上升态势;从地带性分异特征看,FDI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布较少,西部的FDI存量小于东部,但是大于东北,东北又大于中部;集群分布主要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区域,其他区域集聚态势不明显。②从全局自相关角度可分为1991—1995年的随机分布阶段和1996—2017年的显著集聚阶段;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总体上呈现出以东部沿海为核心、其他区域为外围的"扇形"格局。③科技水平、市场规模、经济基础以及人力资本等4个因素对吸收美国FDI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交通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资源禀赋对吸收美国FDI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树峰  杜德斌  覃雄合  何舜辉  
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具有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基于1995—2013年140.87万件企业发明专利数据,采用基尼系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内企业创新发展阶段、空间分异、蔓延形态与等级结构进行剖析,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发展整体呈指数型增长态势,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城市群创新产出变动趋势各异,其中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2)三大城市群企业创新空间分异指数变化均呈"倒U型"。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非均衡性最显著,以京津"双核心驱动"为主,未形成区域性城市创新等级结构体系。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均呈现"多中心带状蔓延形态",等级体系上存在"倒金字塔型"和"金字塔型"两种结构。(3)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支持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结构、本地高等教育资源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地区效应差异化明显。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梅琳  严静  周唯  敖荣军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创新水平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年和2015年专利授权数为衡量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局部冷热点分析及相对发展率指数等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空间格局;且创新水平空间相关性强,呈空间集聚的态势.同时,从区域创新水平的相对发展速度来看,中上游地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迅猛.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因素具有多元化和动态化特征,其中,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为最典型的影响因素,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逐渐成为影响区域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建辉  范谋远  何淼  刘煜  
文章基于2003—2020年1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对全国和七个研究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地理分布图、基于空间自相关检验的时空跃迁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方法分别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向好,整体上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大部分研究区域空间格局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不断弱化,且极化现象由强转弱;组间差异是造成整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全国及七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效应呈现差异化特征,但均存在向各自稳态水平收敛的趋势。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李斌  田秀林  张所地  赵华平  
采用熵值法、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7-2016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时空格局与演化规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大中城市创新能力在先期提升明显,末期有所回落,但仍呈现出整体上的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政府支持与服务>创新基础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技术短板突出;城市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有向优化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创新基础环境的空间失衡加剧;G_2> G_1、G_4> G_3,城市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2)从空间维度看,莫兰检验显示样本期内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先期相比,2016年创新能力高水平城市数量增加,且表现出了更强的空间"集群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经济依赖性;样本期内大中城市创新能力的局部集聚模式变化不大,体现出一定的时空惯性,且高高集聚模式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依赖特征;创新冷热点总体上呈"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美丽  李柏洲  
基于区位商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人才集聚变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索中国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人才集聚差距逐年缩小,东部地区人才集聚程度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中部地区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所有分位点的人才集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低分位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人才集聚在高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对人才集聚在中间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开放性对人才集聚在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最后,针对人才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曹有挥  袁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以全球经济首要"推动者与塑造者"的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催化剂。引入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自回归模型,用面板数据研究了1995~2009年中国FDI时空集聚特征及其动因。结果表明:各省份实际利用FDI的过程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相关性日渐增强。从总量上来看,仍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从增速来看,呈现向沿江的重庆、四川等投资条件相对较好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的趋势。从局部上看,呈现由外资集聚程度较高的省份向周边相邻省份扩散的趋势。空间滞后回归模型也进一步印证了空间依赖性对FD...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亚男  王青  
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使用2009—2018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基于个体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计量模型(SDM)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09—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各维度水平均有明显增长且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空间相关性显著,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高—高”和“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农林水财政支出、金融发展水平、产业集聚、老龄化水平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研究结果认为,促进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协调发展应从上述影响因素入手,推动落后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构建乡村振兴科学平衡的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春  谭学通  
县域普惠金融的均衡化发展是助推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文章采用中国2007—2017年1 972个县域数据,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演进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普惠金融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且随时间扩大的地区差距,并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且高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成渝城市群;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同时处于高水平县域的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最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全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就地区(东中西)而言,各影响因素差异性明显。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宝君  杨永春  史坤博  李建新  李恩龙  王梅梅  
基于ArcGIS 10. 2,SPSS 23. 0,GeoDa等软件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1990—2015年中国西部园区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并运用空间回归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园区分布不均衡,且经历了"布点—扩张—集聚—填充—整合"的阶段性空间扩展过程;(2)园区中心不断迁移,集聚中心及集聚尺度不断变动,县域园区数量空间关系不断重构,总体上处于多中心、多尺度、集聚式的动态空间格局之中;(3)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科技创新条件、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等因子影响中国西部园区空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