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138.126.233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13)
2023(16511)
2022(14110)
2021(13372)
2020(11088)
2019(25896)
2018(25721)
2017(49199)
2016(26569)
2015(30280)
2014(30179)
2013(29657)
2012(27082)
2011(24707)
2010(24836)
2009(22922)
2008(22121)
2007(19277)
2006(17044)
2005(15290)
作者
(75598)
(63022)
(62586)
(59949)
(40296)
(30137)
(28391)
(24722)
(23908)
(22520)
(21490)
(21175)
(20064)
(19998)
(19399)
(19345)
(18661)
(18167)
(18035)
(17874)
(15711)
(15449)
(15019)
(14408)
(14134)
(13999)
(13769)
(13610)
(12693)
(12181)
学科
(125513)
经济(125397)
管理(73302)
(66595)
(53920)
企业(53920)
方法(53907)
数学(47983)
数学方法(47294)
中国(32022)
(28511)
地方(25843)
(25518)
(24444)
(24284)
贸易(24271)
业经(24179)
(23608)
农业(19377)
(18878)
理论(18006)
环境(17511)
(17478)
(15925)
金融(15923)
(15888)
银行(15850)
技术(15547)
地方经济(15431)
(15226)
机构
大学(384932)
学院(379474)
(164524)
经济(161318)
管理(148401)
研究(130969)
理学(128772)
理学院(127340)
管理学(124913)
管理学院(124252)
中国(97841)
(82087)
科学(78554)
(71949)
(65044)
研究所(59318)
财经(57988)
中心(57595)
(56041)
(53749)
业大(53637)
(52872)
北京(52417)
经济学(51573)
(50636)
师范(50241)
(47605)
经济学院(46356)
农业(43569)
(43477)
基金
项目(256979)
科学(203153)
研究(188357)
基金(188266)
(163556)
国家(162294)
科学基金(139989)
社会(120946)
社会科(114903)
社会科学(114873)
基金项目(98955)
(97772)
自然(90061)
自然科(88053)
自然科学(88036)
教育(87269)
自然科学基金(86455)
(82381)
资助(79058)
编号(75296)
成果(61632)
(57701)
重点(57220)
(54696)
(52666)
课题(52287)
国家社会(50440)
教育部(50102)
创新(49167)
大学(48920)
期刊
(179108)
经济(179108)
研究(117789)
中国(72161)
学报(56908)
管理(55406)
科学(53506)
(53169)
(50095)
大学(43944)
教育(43428)
学学(40649)
农业(35285)
技术(33250)
经济研究(30710)
(30306)
金融(30306)
财经(28891)
业经(26101)
(24894)
问题(23230)
图书(21137)
(20651)
技术经济(20136)
统计(19454)
(19118)
世界(18132)
国际(17645)
理论(17233)
(17202)
共检索到56313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杨  张艳芸  李静晶  
基于修正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1987-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高校数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间的高校分布均存在显著且逐年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我国省域高校数量规模对邻近省域和国内其他省域经济增长均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数量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东部区域内的省域高校数量对其他省域经济增长呈现"负溢出"效应;高校数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地区间呈现"单向溢出"的特点。提出高校数量规模的区域发展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域战略相适应,合理扩大高校数量规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郑浩  张印鹏  
基于1987—2015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借助"高校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校数量规模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30余年来,我国高校密度明显提升,但仍不足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数量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存在边际效益,具体表现在,扩招后高校数量规模发展对人均GDP的拉动作用减弱,同时人力资本和创新专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且不显著;高校数量对经济推动的作用存在区域差别,中部地区作用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作用最小且呈现出负相关。建议国家进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锦  樊馨媄  李胜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2012—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探索我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产出呈较明显的梯度分布规律,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且高创新产出区域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区域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内高校的创新产出具有负向影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产出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对外交流程度对区域内或区域间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结论,从高校、技术市场、地方政府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提升区域高校创新产出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安平  
文章通过分析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制度推移等渠道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传输机理,认为在短期内,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体现二三产业在地区间的关联,劳动力流动更多体现的是第一产业的地区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包括东中西三大地区和中西部三次产业产出变量的VAR模型,并根据中西部三次产业对东部和中部冲击的脉冲响应(IRF)结果,得出劳动力流动和贸易是东部向中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劳动力流动是中部向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的结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美涛  
知识溢出高度依赖于地理邻近性,知识溢出效应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基于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选用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专利水平三种知识存量替代变量,借助SEM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测度和分析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知识存量变量具有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Jacbos效应、Porter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城市集聚度、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加大研发经费支出,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俏茹  刘金全  刘达禹  
本文首先将技术溢出效应加入MRW模型中,得到了带有空间相关性的经济收敛方程,随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间的收敛性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整体满足条件收敛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双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空间溢出效应在体量和方向上均存在非对称性特征,且这两大非对称性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不尽相同。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彭镇华  廖进球  习明明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面板计量动态Arellano-Bond的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资本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才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第二,资本配置效率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第三,投资和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但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小于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吴茂国  陈影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加速,资源流动范围扩大,其中金融行业的集聚效应最为明显,一些地区高度集中形成金融中心。通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大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途径。通过搜集2006-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结合地理位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我国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各省(区、市)金融集聚对该省经济及周边省份经济都有显著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金融集聚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不同区域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在金融行业发展上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黎  李红昌  
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2000—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群趋势以及正向空间自相关。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要素,人力资本、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仍占绝对优势,而传统研究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将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成坤  赵昕东  
本文利用1998—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经济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但会对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均资本存量、储蓄率和基础设施水平既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会显著促进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FDI的引进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但会对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稳健性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最后,针对模型结果得出了一些相应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薄文广  安虎森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市1979-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邻省发展水平及其细分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区际增长溢出效应的差异性以及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的分割问题。结果发现:全国及分区域的样本范围内都存在溢出效应;相邻的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形成了一种单向溢出效应,即与东部相邻的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溢出效应而不是相反;相邻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格局;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运行形成了以东部地区外向型和中西部地区内向型为主要类型的两种经济运行系统,且这两种经济运行系统之间缺乏互动性,形成了相互分割的两种经济运行空间,这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金金  
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旅游经济自身特性,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是最佳研究模型;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内生技术、制度质量驱动型;旅游资源禀赋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的"截流效应"显著;旅游从业人员数、地区环境氛围、旅游企业固定资产的负向扩散效应远大于其直接效应。旅游专利数、地区价格水平的作用均不显著。据此,提出实现旅游经济持续、高效增长,以及区域旅游协调、联动发展的对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少甫  陈哲  
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以Barro和Sala-i-Martin建立的人口迁移模型为基础,分析中国及其中部、东部、西部地区省际间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显示:2004-2015年全国和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收敛的,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慢,东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人口流动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呈现负效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结构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和技术溢出趋于饱和的现象;而中西部地区又因人才严重流失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因此,需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有利于人口流动合理科学的进行,使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