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9)
- 2023(10135)
- 2022(8523)
- 2021(8053)
- 2020(6924)
- 2019(16086)
- 2018(15682)
- 2017(29026)
- 2016(16337)
- 2015(18934)
- 2014(18979)
- 2013(18702)
- 2012(17661)
- 2011(16206)
- 2010(16059)
- 2009(15071)
- 2008(15069)
- 2007(13643)
- 2006(11642)
- 2005(10465)
- 学科
- 济(74007)
- 经济(73954)
- 管理(39428)
- 业(34820)
- 方法(33457)
- 数学(30599)
- 数学方法(30382)
- 企(25666)
- 企业(25666)
- 中国(22159)
- 农(18365)
- 地方(16791)
- 贸(15455)
- 贸易(15449)
- 财(15070)
- 易(14996)
- 学(14962)
- 业经(12334)
- 农业(12132)
- 制(11848)
- 环境(10972)
- 和(10750)
- 银(10438)
- 银行(10416)
- 融(10409)
- 金融(10407)
- 行(10025)
- 地方经济(10004)
- 发(8827)
- 理论(8719)
- 机构
- 大学(241921)
- 学院(235659)
- 济(103414)
- 经济(101394)
- 研究(87347)
- 管理(84495)
- 理学(72618)
- 理学院(71637)
- 管理学(70264)
- 管理学院(69821)
- 中国(65941)
- 科学(53353)
- 京(52085)
- 所(44737)
- 财(44609)
- 研究所(41053)
- 农(40064)
- 中心(39114)
- 财经(35968)
- 江(34466)
- 业大(34424)
- 范(34200)
- 师范(33936)
- 经济学(33803)
- 北京(33385)
- 经(32791)
- 农业(31776)
- 院(31424)
- 经济学院(30711)
- 州(27483)
- 基金
- 项目(157157)
- 科学(123729)
- 研究(114832)
- 基金(114739)
- 家(100432)
- 国家(99692)
- 科学基金(84140)
- 社会(73662)
- 社会科(69929)
- 社会科学(69910)
- 基金项目(60652)
- 省(59258)
- 教育(53475)
- 自然(53010)
- 自然科(51746)
- 自然科学(51728)
- 划(51252)
- 自然科学基金(50810)
- 资助(47300)
- 编号(45672)
- 成果(38601)
- 重点(36347)
- 部(36122)
- 发(35034)
- 课题(32557)
- 创(31995)
- 国家社会(31302)
- 中国(30706)
- 教育部(30700)
- 科研(30514)
- 期刊
- 济(109625)
- 经济(109625)
- 研究(72325)
- 中国(47500)
- 学报(37943)
- 农(35006)
- 科学(34595)
- 财(33779)
- 大学(28375)
- 管理(28234)
- 教育(28007)
- 学学(25836)
- 农业(24199)
- 融(19326)
- 金融(19326)
- 经济研究(18977)
- 技术(18719)
- 财经(18169)
- 经(15766)
- 业经(15391)
- 问题(15322)
- 业(14526)
- 贸(14490)
- 图书(13792)
- 国际(12530)
- 世界(12490)
- 资源(12153)
- 统计(12085)
- 技术经济(12019)
- 版(11161)
共检索到351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刚 罗海艳 任志安
文章基于2000—2011年全国221个地级市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我国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的地区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而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高校区域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人口总量是我国高校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支出亦对高校区域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区域布局的影响程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次之,同时,验证了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慧青 史秋衡
本论文以高校布局结构变革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高校布局的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遵循高校布局结构为何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什么的逻辑主线,采用文献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论、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高等教育变革等理论的观照下,对高校布局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形成机理、空间演变规律以及空间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涉及四块内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产业布局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地区人均收入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的区内与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发现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都有利于促进产业在当地的集聚,进而对地区人均收入产生正向效应,但是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会促进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在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导致产业转移,对人均收入的增长产生抑制效应,而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中国29个省市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产业布局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地区人均收入的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地区的区内与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地区人均收入的影响,发现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都有利于促进产业在当地的集聚,进而对地区人均收入产生正向效应,但是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区间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会促进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在中西部地区可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曰程 谢汉友 王玉斌
[目的]为充分了解“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国肉牛养殖及育肥养殖生产布局的阶段特征、变迁路径和影响机制。[方法]运用2008-2019年中国各省肉牛年末存栏量和牛肉产量数据,利用生产集中度、生产重心迁移轨迹阐述生产布局的阶段特征和变迁路径,利用莫兰指数、吉尔里指数、G指数分析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及效应。[结果]肉牛养殖:生产重心向西北方迁移了154.6km,自2017年空间正相关逐渐显著,粗饲料资源禀赋、劳动力质量、技术进步、非农就业机会是布局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肉牛育肥养殖:生产重心向西迁移了119.15km,三大指数均具有显著性,饲料资源禀赋、劳动力质量、技术进步、市场价格、交通通达度、畜牧产业比较优势、非农就业机会是布局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肉牛养殖和育肥养殖均呈现出由农区向牧区迁移趋势,且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具体变迁路径和影响机制有所差异,就此提出“合理编制肉牛生产规划、系统加强流通环节建设、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保障饲料稳定供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文娟
基于福建省9个城市2010-2020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建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一般,2017年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增强;各城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平衡,空间差异较大;福建省物流产业存在空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向分散演变,且高度集聚城市占比较少,区域物流集聚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区域物流集聚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腾云 徐勇 张同升
在对近20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讨论的基础上,以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1)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经济集聚起促进作用;(2)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这说明在我国各省市区之间第一产业发展是比较均衡的,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是不均衡的。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分布 区域发展政策 中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雄飞 胡淑娟
基于大众点评网POI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深圳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特征,形成以下主要结论:(1)经济型酒店在市域范围内呈现三大梯度的集聚分布,依次是南部集聚区、西部集聚带和市域集聚组团;(2)经济型连锁酒店存在两种空间布局类型,分别是以"如家"和"7天"品牌为代表的集聚型布局和以"维也纳"品牌为代表的分散型布局;(3)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与交通便利度、商业繁华度和品牌差异度密切相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张华 李刚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布局 结构 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小娃
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不均衡是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区域布局结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省际间不均衡,各省高职院校数差距大;二是地区间不均衡,高职院校主要聚集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数较少,尤其是民办高职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三是城市间不均衡,中心城市依然是高职院校分布比较密集区域,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位于各省的中心城市。为推动高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应配套政策安排,省级及以下地方主管部门要发挥协调推动作用,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要利用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布局结构 调整策略 区域差异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家庭 贾晨蕊
首先利用Moran显著性水平图得到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区域创新格局:我国大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高创新能力聚集区,以西部三省(新疆、西藏、青海)为低创新能力聚集区。然后通过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实证表明,区域R&D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但影响力增速逐渐放缓,而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区域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区域间的创新溢出受到抑制。并结合实证结果分析了区域创新格局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本文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婧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1998~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数据,研究中国区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结论包括:Theil熵值和MoranI值及Moran散点图表明13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及其相对增长速度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区域间创新活动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别对创新的中间产出、专利和最终产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R&D经费对专利产出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产出均有显著影响,而R&D人员投入和GDP对专利产出有显著影响,对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影响并不显著。考虑空间因素后,模型的拟合效果改善,进一步验证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依赖性。
关键词:
区域创新 集聚 空间相关 空间计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肜新春
考察新中国60年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铁路建设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面对资源稀缺、要素禀赋有限的情况,在区域布局方面,围绕枢纽城市,连通不同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内源性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进方面,东部、中部、西部渐次贯通,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比较吻合,圈层结构和经济发展带的形成及差异等特征明显,这种演进形态与区域经济增长在同步性方面并不完全一致,错综交织,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取得了不一样的发展绩效。与世界铁路产业的发展路径相比,我国的铁路建设在制度设计、政策实施等方面还有一定距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的铁路建设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先行作用需要得到强化,在建设布局和空间有效...
关键词:
铁路建设 区域布局 空间演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章磊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支撑未来区域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实证,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发现,安徽省区域物流空间聚集态势逐渐增强,各地区物流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2004—2015年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Moran’s I指数变动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邻近地域的物流业出现聚集趋势,安徽省区域物流已演化形成"一带两团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
安徽省 区域物流 空间分布 产业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