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24)
2023(13251)
2022(11126)
2021(10577)
2020(8746)
2019(19551)
2018(19101)
2017(35608)
2016(18845)
2015(20930)
2014(20460)
2013(20253)
2012(18482)
2011(16874)
2010(16636)
2009(15358)
2008(14900)
2007(13080)
2006(11411)
2005(10135)
作者
(53261)
(44795)
(44589)
(42413)
(28205)
(21507)
(20027)
(17400)
(16753)
(15846)
(15378)
(15053)
(14359)
(14225)
(13956)
(13737)
(13200)
(12906)
(12754)
(12750)
(11223)
(10832)
(10723)
(10150)
(9959)
(9924)
(9920)
(9666)
(8998)
(8988)
学科
(80936)
经济(80874)
管理(57714)
(56105)
(46371)
企业(46371)
方法(33888)
数学(28977)
数学方法(28686)
中国(24536)
(21931)
技术(21898)
业经(19196)
(17806)
(16526)
地方(15990)
环境(15654)
(15593)
贸易(15580)
(15233)
农业(14898)
(14856)
技术管理(13792)
产业(13312)
(13110)
银行(13086)
(12614)
(12605)
(12359)
金融(12359)
机构
学院(267130)
大学(266686)
(118034)
经济(116039)
管理(103852)
研究(96295)
理学(89866)
理学院(88877)
管理学(87583)
管理学院(87069)
中国(72769)
科学(57878)
(56879)
(50409)
(47952)
研究所(43995)
(43206)
中心(43150)
财经(40851)
业大(38978)
(38247)
(37490)
经济学(37272)
北京(36218)
(35135)
(33975)
农业(33835)
师范(33618)
经济学院(33618)
财经大学(30686)
基金
项目(186187)
科学(148773)
基金(136660)
研究(136321)
(120378)
国家(119496)
科学基金(102526)
社会(89994)
社会科(85699)
社会科学(85679)
(72378)
基金项目(72128)
自然(64279)
自然科(62804)
自然科学(62788)
自然科学基金(61734)
教育(61138)
(61033)
资助(54422)
编号(51406)
(44147)
重点(42862)
(41796)
(41715)
成果(40619)
创新(40538)
国家社会(38928)
课题(36754)
教育部(35795)
科研(34807)
期刊
(126546)
经济(126546)
研究(78242)
中国(56252)
学报(41220)
管理(40791)
科学(40482)
(38943)
(37757)
大学(31564)
学学(29754)
教育(28186)
农业(27598)
技术(25929)
(22474)
金融(22474)
经济研究(21680)
财经(20413)
业经(19910)
(18024)
(17057)
问题(16295)
科技(15937)
技术经济(15738)
(14473)
世界(13303)
资源(12549)
国际(12524)
(12520)
统计(12245)
共检索到395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菲菲  童奕铭  黄鲁成  
随着产业创新活动开放性不断增强及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演变,四螺旋模式逐渐成为产业协同创新主流模式。当前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多建立在三螺旋模式上,作为反映市场采纳接受程度与公众需求的第四螺旋测度指标应纳入创新生态系统有机性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体现当前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评估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四螺旋模式出发,采用协同学与生态学概念及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机性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从四螺旋多维度视角评估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性和动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四螺旋创新协同性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协同程度普遍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大,地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进化空间差距悬殊,第四螺旋创新动能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未来产业协同创新中还需加大引导与宏观调控力度,在维持多主体利益平衡的同时,充分发挥第四螺旋作用,努力实现各创新螺旋积极效应最大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煜华   张云飞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为案例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方法,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核心主体投入、研发主体投入、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均非构成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无法单独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2)存在3条高创新质量路径,概括为多元联动型和双轮驱动型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两条非高创新质量路径,总结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缺失型和“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不足型两种模式;(3)在特定客观禀赋条件下,研发主体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通过等效替代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范畴,还能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方莹莹  刘戒骄  冯雪艳  
构建两阶段共享投入关联DEA模型,测算中国内地23个省市样本期整体及各子阶段创新效率,并从时间、空间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构建空间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创新生态环境对其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样本期整体与创新研发阶段效率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呈M型变化趋势,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较低,呈W型变化趋势;创新生态环境与创新效率具有强正向空间相关性,说明地理邻近空间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在整体创新阶段,劳动力素质、政府支持均与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而市场结构与创新效率正相关;在研发创新阶段,人均GDP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成果转化阶段,除对外开放程度与创新效率负相关外,其余影响因素与创新效率均正相关。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庄涛  吴洪  胡春  
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5大行业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不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并从三螺旋视角分析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总体效率不高,但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计算机领域创新效率相对较高,而航空航天领域创新效率较低;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紧密程度、大学参与程度对产学研合作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R&D投入对规模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对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贵  程林林  郎玮  
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基石",其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基于生态视角,从生存和发展两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加入时间序列,纵向比较近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证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加大技术获取与改造投入、构建开放式的良好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范德成  谷晓梅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24个系统健康性影响因素,运用改进熵值-DEMATEL-ISM组合方法得出2011~2016年中国省际系统健康性得分,并对健康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作用关系予以分析。结果表明,几年间系统健康性得分水平偏低且存在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区域差异;系统健康性关键影响因素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比、国际竞争力、市场需求、对人员的吸附能力、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竞争力、引进外资和高技术企业数量;关键原因因素借助中层因素的中介传递作用影响关键结果因素最终影响系统健康的9条影响传递路径是关联广泛的主导路径,在改善系统健康性时应优先重视。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杜勇宏  
在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相互平等的合作伙伴——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企业)之间日益增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导致三类主体在功能上实现部分重叠,加之相互合作产生的创新战略与创新实践,在科技服务业的推动下,与创新支持组织一起构成创新群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使三重螺旋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核心载体作用,构建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服务中介等支撑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杜德斌  
该文首先总结了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解析各创新主体和要素的特征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以硅谷为例,从实践上深入探究这一独特、高效且持续引领创新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硅谷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各种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其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引擎"企业、奋发有为的政府是硅谷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密集的风险投资、大量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并催化各类创新活动的产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孕育了硅谷持续创新的土壤。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伊辉勇  曾芷墨  
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化可以促进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并缓解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Brusselator模型进行经济学转译,构建"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二维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推导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并可进一步运用"全局熵—突变级数"评价模型刻画系统耗散演化的过程。采用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相应数据的分析表明:北京、天津、上海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形成耗散结构,大部分地区虽未形成耗散结构但正向耗散结构演进;样本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投入—创新环境"二维框架整体呈现"Ⅲ象限→Ⅱ象限→Ⅰ象限"的演化趋势,且"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的评价值趋于提高,同时各地也具有不同的耗散演化特征。在增加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的同时,更要致力于创新环境的改善,并积极构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各地区既要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也应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耗散演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长轶  刘海月  邓金堂  张琴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利用2012—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技术引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地区国外技术引进额、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区域间有较大差距;对外技术引进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在对外技术引进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洪庆  侯毅  
首先从行业层面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改进的熵值法实证研究了18个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同时发现,创新投入能力较强的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弱,而创新投入能力较弱的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强。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洪庆  侯毅  
首先从行业层面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改进的熵值法实证研究了18个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同时发现,创新投入能力较强的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弱,而创新投入能力较弱的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强。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洁  刘玥含  李锋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利用生态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进行生态化重构,将其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3个阶段,将3个阶段的效率乘积视为1个生态层级的创新效率,进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2008~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3个阶段和整体的静态与动态创新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高于自然生态效率,各产业因特点不同差异性较大。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锋  刘玥含  尹洁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利用生态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进行生态化重构,将其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3个阶段,将3个阶段的效率乘积视为1个生态层级的创新效率,进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 指数分析2008~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3个阶段和整体的静态与动态创新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为0.3,高于自然生态效率(0.1),其中同化效率为0.67、生长效率为0.73、利用效率为0.60,各产业因特点不同差异性较大。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畅  李建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物学隐喻的方式研究形成的创新系统范式,被看作是创新3.0时代的核心要义。基于社会与自然协同发展的视角,借鉴五重螺旋理论构建的"政府、企业、科研、用户、自然"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各要素间的生态互动、创新联结及知识转化等方式,可形成遗传、变异、衍生和选择等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整个系统的协同升级。对此,需要发挥政府创新政策的指导作用,大力支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发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全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升级;发挥科研组织的原始创新优势,助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