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80)
- 2023(13229)
- 2022(11437)
- 2021(11025)
- 2020(9209)
- 2019(21314)
- 2018(21106)
- 2017(40040)
- 2016(21594)
- 2015(24694)
- 2014(24345)
- 2013(24239)
- 2012(22225)
- 2011(20043)
- 2010(19769)
- 2009(17988)
- 2008(17454)
- 2007(14839)
- 2006(12784)
- 2005(11321)
- 学科
- 济(86063)
- 经济(85968)
- 管理(58862)
- 业(55962)
- 企(45795)
- 企业(45795)
- 方法(40692)
- 数学(35665)
- 数学方法(35298)
- 中国(26182)
- 农(22335)
- 财(19700)
- 学(19545)
- 业经(18190)
- 贸(17820)
- 贸易(17807)
- 易(17389)
- 地方(15654)
- 制(15191)
- 农业(15008)
- 理论(14846)
- 技术(14762)
- 和(14096)
- 银(13534)
- 银行(13498)
- 环境(13071)
- 行(12952)
- 融(12650)
- 金融(12648)
- 务(11976)
- 机构
- 大学(308130)
- 学院(303205)
- 济(123791)
- 经济(121249)
- 管理(121105)
- 研究(107239)
- 理学(105308)
- 理学院(104107)
- 管理学(102377)
- 管理学院(101833)
- 中国(80432)
- 科学(66938)
- 京(66836)
- 所(53756)
- 财(53703)
- 研究所(49635)
- 中心(48105)
- 农(47534)
- 业大(44893)
- 财经(44043)
- 北京(42912)
- 江(41664)
- 范(40671)
- 经(40446)
- 师范(40316)
- 院(39169)
- 经济学(37611)
- 农业(37265)
- 州(34055)
- 经济学院(33961)
- 基金
- 项目(214265)
- 科学(169175)
- 基金(157039)
- 研究(156549)
- 家(137969)
- 国家(136904)
- 科学基金(116943)
- 社会(98270)
- 社会科(93061)
- 社会科学(93036)
- 基金项目(83574)
- 省(80531)
- 自然(76580)
- 自然科(74858)
- 自然科学(74840)
- 自然科学基金(73492)
- 教育(71265)
- 划(69501)
- 资助(64968)
- 编号(62487)
- 成果(50885)
- 部(48187)
- 重点(48135)
- 发(45351)
- 创(44908)
- 课题(43029)
- 创新(41945)
- 教育部(41287)
- 科研(41135)
- 国家社会(40830)
- 期刊
- 济(128582)
- 经济(128582)
- 研究(90630)
- 中国(58567)
- 学报(49286)
- 科学(46782)
- 管理(43705)
- 农(42317)
- 财(37700)
- 大学(37141)
- 教育(35187)
- 学学(34659)
- 农业(30325)
- 技术(25579)
- 融(24164)
- 金融(24164)
- 经济研究(21429)
- 财经(20973)
- 业经(19274)
- 图书(17914)
- 经(17903)
- 问题(16720)
- 业(16637)
- 科技(16634)
- 理论(14961)
- 技术经济(14541)
- 资源(14277)
- 贸(14103)
- 世界(13643)
- 实践(13545)
共检索到439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靳军宝 曲建升 吴新年 郑玉荣 白光祖
以2014—2019年我国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具有跨省流动的科学家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跨省流动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省际迁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等省级行政区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通过入度盈余值来看,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和山东等省份人才为净流入状态,吉林、安徽、辽宁、湖南等地为人才净流出状态;根据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北京、上海和江苏处于网络核心位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田瑞强 姚长青 潘云涛 袁军鹏
从ESI高被引作者库中的华人科学家入手,通过网络搜集到其中233名科学家的履历信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根据科技人才流动的维度定义流动性指数,从而对科技人才的流动情况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流动网络结构、人才流动的典型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高层次人才流动特征。指出从海外华人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的典型模式看,应加强与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海外人才的合作交流机制的建设,积极利用师生传承、同窗同事、国际会议、来访互访等各种资源和渠道进行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应尽快建设国家层面的高层次人才数据库。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盛照 季晓明
本文以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研究航天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定向培养的模式,并以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高层次专家定向打造实践为案例,通过确定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采取组织与个人联动措施,有针对性的寻找差距,依据差距制定专项打造计划并保障落实,促进各级人才有步骤、有计划的快速成长。为其他企业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实践参考。
关键词:
科技人才 技术专家 定向培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闫国兴 齐经民
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能力与所处的环境因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SPSS18.0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高层次科技人才能力与环境因素总体显著相关;工作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都与沟通协作能力显著相关;工作环境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都与学习创新能力显著相关;社会环境因素与研究决策能力显著相关等结论。最后,提出了结合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不同时期特点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征 赵伟 彭洁
本文以中国能源领域中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教育背景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学术产出方面所表现的不同特征,以期为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明媚 张兰霞 付竞瑶 张靓婷
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均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但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不够科学。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界定后,构建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影响力"五位一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能够凸显个体优势的竞优评析法,设计出指标权重以及相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拟引进某区域中心城市的10位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竞优评析法能有效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个体优势,评价结果兼顾了个性化和民主性,为竞优评析法在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竞优评析法 高层次科技人才 人才评价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郁秋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愈加受到重视。2008年,为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国家启动"千人计划",之后,省市级地方政府的地方"千人计划"也逐渐兴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统筹资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娄伟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的构成,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激励理论出发,探讨相关政策的创新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锴 赵希男
为了实现快速发展而短期内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往往效果不佳,当前研究对此现象缺乏有效解释。为了解决该问题,首先从个体角度出发,运用凯利方格访谈技术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要素;其次根据竞优思想,构建个体优势判别模型、群体聚类模型和团队成员选择方法。研究发现,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基础上,群体优势模式和个体之间的互补优势可弥补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不足。在个体方面,个体优势差异带来彼此之间的异质性,判别出在大一统指标下的个体优势,从而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在群体层面,个体优势差异带来不同的创新能力聚类,突出模式中优势的发挥,有利于识别出创新群体;在团队层面,个体优势差异构成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创新能力匹配,创新团队的能力优势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亚静 潘云涛 赵筱媛
以冰山模型为基础,结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人才类型、评价目的不同划分多元化的评价应用场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确定简化应用评价体系。将高层次科技人才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创新创业型;评价目的分类为选拔引进和绩效评估。该研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人才基于不同评价目的时素质特征需求的多样化,提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层次科技人才 多元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茜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驱动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人才的分布及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创新发展程度。本文以2000—2019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的相关流动节点(出生地、第一学历地、最后学历地、成就地)信息为基础数据,同时以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时间为节点,分别对两个时间段的成渝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现状、流动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发现:高校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主力军,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相对缺乏;2011年成渝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后,成渝地区出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本区域成就的比重更高;整体上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呈现出“保守吸引”的特征,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地化流动较强,但区域内流动性不高,区域外出生及培养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仍是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静 王宏伟 陈多思
面对人才计划是激励了科技人才,还是诱发了科技人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争议,本文系统梳理了人才计划选育人才特点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功能异化问题,构建了包含成就动机的科技人才激励理论模型分析框架,并使用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检验人才计划激励高层次科技人才成就动机的净效应。结果表明:(1)人才计划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和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研究能力,鼓励人才自由探索和根本创新,但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工具的过度使用、薪酬待遇和资源的过度倾斜等问题;(2)适度科研经费支持有助于强化科技人才的成就动机,而过度强调绩效激励则可能产生挤出效应;(3)入选人才计划对高层次科技人才成就动机的激发作用是显著的,在继续推进人才计划支持方式的同时应正视弊端、系统谋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运红 吴晓莉 彭洁 赵伟 吴家喜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较为滞后,尚不能满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发、利用和管理决策的需求。本文在问卷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国内部分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信息 人才数据库 调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帆 龙云凤 陈杰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诺贝尔科学奖的分布格局,揭示其潜在规律,并聚焦日本培育和造就诺贝尔奖级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可取经验,提出从制定合理规划、加强基础研究、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重塑科学文化氛围等方面加强我国顶尖科技人才的培养的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佳琪 赵筱媛
基于高层次科技人才胜任力冰山模型,从论文、专利、重点实验室、著名企业、著名奖项和高影响力学术荣誉6个维度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判别指标,并以基因组学领域为研究实例,识别基因组学领域的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通过对该群体进行国别、机构、代表性学者分析发现,全球约60%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在美国,主要聚集在布洛德研究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并培养了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A. Doudna和Eileen Furlong等杰出学者。
关键词:
高层次科技人才 基因组学 胜任力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