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73)
2023(12248)
2022(10902)
2021(10496)
2020(8706)
2019(20519)
2018(20201)
2017(39066)
2016(21182)
2015(24063)
2014(23916)
2013(23938)
2012(21994)
2011(20008)
2010(19808)
2009(18080)
2008(17644)
2007(15196)
2006(13440)
2005(12165)
作者
(60796)
(50162)
(49895)
(47760)
(32164)
(23998)
(22748)
(19744)
(19177)
(17923)
(17225)
(17056)
(15990)
(15810)
(15512)
(15509)
(15104)
(14632)
(14323)
(14214)
(12440)
(12395)
(12042)
(11426)
(11266)
(11140)
(11092)
(11016)
(10109)
(9922)
学科
(87242)
经济(87130)
管理(59814)
(56115)
(46389)
企业(46389)
方法(40962)
数学(35873)
数学方法(35440)
中国(25564)
(22501)
(21315)
(18392)
业经(18163)
(17970)
贸易(17962)
(17537)
(16205)
地方(15772)
农业(14767)
(13793)
(13747)
银行(13711)
理论(13562)
环境(13500)
(13334)
财务(13264)
财务管理(13238)
(13088)
(12724)
机构
大学(304338)
学院(299214)
(125703)
经济(123166)
管理(119698)
研究(105632)
理学(103472)
理学院(102343)
管理学(100681)
管理学院(100156)
中国(80587)
(66300)
科学(64003)
(56034)
(53354)
研究所(48608)
中心(46883)
(45635)
财经(45309)
北京(43087)
业大(42823)
(41518)
(41447)
(39933)
师范(39618)
经济学(38241)
(38113)
农业(35607)
经济学院(34497)
财经大学(33924)
基金
项目(204067)
科学(160529)
研究(150277)
基金(149685)
(130411)
国家(129376)
科学基金(110605)
社会(94891)
社会科(89938)
社会科学(89914)
基金项目(79243)
(75960)
自然(71614)
自然科(69959)
自然科学(69943)
自然科学基金(68678)
教育(68318)
(65247)
资助(62709)
编号(60290)
成果(49703)
(46450)
重点(45419)
(43107)
(41844)
课题(41335)
教育部(40019)
国家社会(39323)
创新(39091)
科研(39018)
期刊
(135456)
经济(135456)
研究(93798)
中国(55405)
学报(46124)
管理(43923)
科学(43506)
(41358)
(40870)
大学(35034)
教育(33144)
学学(32564)
农业(29227)
(26362)
金融(26362)
技术(25257)
经济研究(22115)
财经(21907)
业经(20070)
(18760)
问题(17961)
图书(17044)
(15510)
(15359)
理论(15242)
技术经济(14825)
世界(14094)
科技(13999)
实践(13635)
(13635)
共检索到442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海燕  
本文介绍了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的进展。这包括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人口结构变化、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的关系,同时综述了储蓄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朝晖  何建武  蒋周文  王书伟  
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且改善时间较长的前提下,降低储蓄率,扩大需求是短期内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能的一个理性选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贺婷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诺金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须有高储蓄率的支撑。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高储蓄率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条件。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姜凌  吴建强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减弱。为保持经济的增长,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要求我国将过高的储蓄率转化为投资和消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一、储蓄率的国际比较2005年下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了一项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大型研究(IMF,2005)。该研究认为,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中,一方面,存在储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伟  郭新强  
本文在习惯偏好下通过建立一个考虑两类代表性家庭的两期消费决策模型,讨论了收入不平等与目标性消费如何影响中国的储蓄率。我们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两个基本结论:(1)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2)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消费习惯越强,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结论一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在平均意义上高于城镇居民。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论二也得到很好的验证,并且实证结果对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和居民储蓄率指标、不同样本数据集和计量估计方法均具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魏勇强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成因。一方面,人口抚育负担的持续下行,助长了国内的高储蓄,考虑到个体的储蓄重心要滞后于投资需求,结果呈现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但囿于人口流动背景下风险因素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预防性储蓄凸显。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必然对外部市场形成压力,贸易收支呈现结构性顺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彦明  李翠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常规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加大二次分配中居民福利的占比、降低基尼系数,启动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小川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来自两大重要来源,一是高的储蓄率,二是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进陆续释放了以前被旧体制所压抑的经济效率。中国统计储蓄率的指标过去用的是积累率——各项投资积累(包括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但不包括折旧)占国民收入(MPS统计体系中的国民生产净值,未包括大部分第三产业的服务净值和折旧)的比重。改革以前的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积累率平均大约为28.2%。80年代以来,积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路晓蒙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企业产权视角研究了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本文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储蓄率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是公司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非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使公司的储蓄率显著增加。此外,本文发现,受融资约束影响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率也明显较高,这和公司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致。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新华  曹永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汪伟  
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梳理了收入分配对储蓄率影响的文献并进行了评述。首先,本文回顾以往理论文献中关于收入分配对储蓄率影响的不同观点与理论发展;其次,本文总结以往文献中基于微观与宏观数据的经验研究;再次,本文讨论未来可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前景;最后,本文从分析我国收入分配不均与高储蓄率并存现象的现实入手,揭示收入分配扭曲可能正是中国储蓄率上升的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