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31)
2023(7468)
2022(6241)
2021(6096)
2020(4997)
2019(11493)
2018(11028)
2017(21195)
2016(11391)
2015(12811)
2014(12392)
2013(12321)
2012(11767)
2011(10811)
2010(10816)
2009(10005)
2008(9877)
2007(8664)
2006(7876)
2005(7210)
作者
(31305)
(26174)
(26074)
(25330)
(17019)
(12425)
(11812)
(10205)
(10167)
(9390)
(9168)
(8675)
(8661)
(8573)
(8456)
(8191)
(7879)
(7663)
(7621)
(7308)
(6727)
(6411)
(6382)
(5999)
(5994)
(5944)
(5750)
(5551)
(5362)
(5242)
学科
(47115)
经济(47064)
管理(30859)
(28847)
(22118)
企业(22118)
方法(19304)
数学(17827)
数学方法(17639)
中国(17191)
(13769)
(12764)
贸易(12758)
(12561)
(12537)
(10333)
(9964)
(9139)
(9017)
银行(9012)
(8801)
业经(8678)
农业(8531)
及其(7972)
(7882)
金融(7882)
(7656)
环境(7411)
税收(7334)
地方(7301)
机构
大学(161267)
学院(160094)
(78127)
经济(76831)
研究(63795)
管理(59789)
中国(51580)
理学(50755)
理学院(50170)
管理学(49531)
管理学院(49216)
(36461)
科学(35210)
(34885)
(31911)
研究所(28990)
中心(28353)
财经(28347)
(26177)
经济学(25497)
(24071)
(23307)
(23170)
北京(23008)
经济学院(22948)
财经大学(21161)
(21005)
师范(20861)
业大(19466)
科学院(19066)
基金
项目(104092)
科学(84015)
基金(79451)
研究(77593)
(69755)
国家(69269)
科学基金(58791)
社会(51762)
社会科(49237)
社会科学(49231)
基金项目(40432)
自然(36668)
自然科(35841)
自然科学(35833)
(35579)
自然科学基金(35234)
教育(34916)
资助(33630)
(32199)
编号(29628)
(25377)
成果(25164)
重点(23960)
中国(23678)
(23050)
国家社会(22801)
教育部(21957)
(21104)
课题(21079)
(20557)
期刊
(85075)
经济(85075)
研究(55269)
中国(32473)
(25939)
管理(22843)
科学(22662)
(21819)
学报(21585)
(19388)
金融(19388)
大学(16978)
学学(15981)
经济研究(15413)
教育(15264)
农业(15089)
财经(14422)
(12558)
(12533)
技术(12194)
国际(11599)
业经(11400)
问题(11267)
世界(10980)
(8969)
技术经济(7727)
资源(7604)
统计(7352)
现代(7120)
经济问题(6766)
共检索到252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潘锦云  汪时珍  李晏墅  
通过运用1978—200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贷款额、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8岁以上农民上网人数等数据,检验了新旧农业生产要素对改造传统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等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有限,更多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中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现代农业信息与因变量(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依次减弱。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最显著,依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虽然解释变量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通过了回归方程的检验,但影响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应依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翁媛媛  高汝熹  饶文军  
对中国总储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逐年降低,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的不断上升。基于1992-2005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统计数据,本文从部门可支配收入和边际储蓄倾向角度,对我国居民、企业及政府三部门的储蓄率变化进行剖析,同时,建立计量模型对问题的变化原因做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比例,实施"减税降负、促进消费"的税收体制改革,以及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对劳动者支付水平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探讨了中国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以及居民储蓄在其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最快,而在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同期水平;从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来看:居民储蓄始终是国民储蓄中最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居民储蓄倾向却增长明显,从而导致居民部门储蓄率的基本稳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朝晖  何建武  蒋周文  王书伟  
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且改善时间较长的前提下,降低储蓄率,扩大需求是短期内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能的一个理性选择。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财政部国际司课题组  
近10多年来,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失衡愈演愈烈。其中,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石油出口国的贸易顺差则急剧膨胀。一些专家认为,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姚东旻  许艺煊  张鹏远  
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尚未可知。本文以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系统检验。理论上首先提出了"地震通过影响预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作用路径。然后分别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和宏观省际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系统GMM法,在宏观层面借助合成控制法和工具变量法,为该路径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首先,汶川地震后,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四川家庭预期收入的方差增大,居民储蓄率相比震前显著提升;其次,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预期收入的方差负相关,并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间接地证明了地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依赖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明确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现实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麒麟  赖小琼  
论文以1999—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人口年龄结构、财政影响与高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影响我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因素不是人口年龄结构,而是经济体的转型特征。(2)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储蓄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3)财政收支比重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税收规模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负,而对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上述发现对于中国未来的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扬  
正是因为储蓄率较高,我国经济才得以长期保持高投资和高出口。也正是由于高投资和高出口与高储蓄相互适应,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才得以顺利展开,并且在总体物价水平没有较大上涨的条件下,创造了连续多年高增长的奇迹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志军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储蓄率的高低决定经济增长拉动力和宏观经济政策及外贸政策走势。基于资金流量表,分析了2000—2015年中国储蓄率演变的规律及原因。在企业、政府、居民储蓄率共同上升推动下,2000—2008年国民储蓄率快速上升;在企业、政府、居民储蓄率共同下降的作用下,2008—2015年国民储蓄率缓慢下降。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需通过减税并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提高创新水平等途径促进储蓄率缓慢下降,最终保持较为合理的水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贺婷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诺金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须有高储蓄率的支撑。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高储蓄率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条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彦明  李翠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常规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加大二次分配中居民福利的占比、降低基尼系数,启动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成因。一方面,人口抚育负担的持续下行,助长了国内的高储蓄,考虑到个体的储蓄重心要滞后于投资需求,结果呈现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但囿于人口流动背景下风险因素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预防性储蓄凸显。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必然对外部市场形成压力,贸易收支呈现结构性顺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