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76)
2023(10493)
2022(8903)
2021(8430)
2020(7214)
2019(16828)
2018(16297)
2017(30575)
2016(16982)
2015(19467)
2014(19268)
2013(19466)
2012(18518)
2011(17056)
2010(17171)
2009(15987)
2008(16149)
2007(14441)
2006(12455)
2005(11263)
作者
(52616)
(44498)
(44331)
(42342)
(28112)
(21280)
(20162)
(17278)
(16703)
(15771)
(15505)
(14963)
(14173)
(14142)
(14138)
(13857)
(13600)
(13085)
(12768)
(12762)
(11192)
(11159)
(10743)
(10067)
(10025)
(9995)
(9760)
(9570)
(9067)
(9060)
学科
(75666)
经济(75598)
管理(40883)
(40129)
方法(35860)
数学(32230)
数学方法(31950)
(30141)
企业(30141)
中国(21729)
(20365)
(18149)
(16700)
贸易(16695)
(16373)
(16249)
业经(14039)
地方(13459)
农业(13415)
(12803)
(11325)
环境(11284)
银行(11275)
(11253)
(11071)
金融(11067)
(10860)
理论(9649)
(9200)
(9200)
机构
大学(261299)
学院(256083)
(110474)
经济(108439)
研究(97606)
管理(91518)
理学(79138)
理学院(78019)
管理学(76569)
管理学院(76092)
中国(71967)
科学(61931)
(57021)
(51571)
(51172)
研究所(47643)
(47428)
中心(42790)
业大(41621)
农业(40852)
财经(38716)
(37303)
北京(36215)
经济学(35928)
(35530)
(35343)
师范(35175)
(34352)
经济学院(32610)
科学院(30836)
基金
项目(173014)
科学(135434)
基金(127869)
研究(120573)
(114535)
国家(113704)
科学基金(94666)
社会(77425)
社会科(73466)
社会科学(73440)
基金项目(67703)
(64472)
自然(61910)
自然科(60517)
自然科学(60490)
自然科学基金(59453)
(56684)
教育(55292)
资助(52558)
编号(46289)
重点(40205)
(39575)
成果(38525)
(37644)
(35292)
科研(33724)
国家社会(33411)
创新(33295)
教育部(33156)
中国(32988)
期刊
(116679)
经济(116679)
研究(75552)
学报(48161)
中国(47380)
(45808)
科学(42795)
(35335)
大学(35017)
学学(33081)
农业(31421)
管理(30433)
教育(23804)
(20718)
金融(20718)
经济研究(20030)
财经(19535)
技术(19300)
(18372)
(16924)
业经(16568)
问题(16468)
(15569)
世界(14048)
(13783)
国际(13630)
资源(12963)
技术经济(12948)
统计(12305)
业大(12002)
共检索到374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逐步向西南和西北方向集聚,集聚性增强,并且集聚区域持续向西南移动。(4)效益增加、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适宜气候是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泽颖  孙君茂  郭燕枝  
[目的]种植户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主体,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认知程度关系病虫害是否能得到有效防控。在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下,研究我国马铃薯种植户的受教育程度与种植规模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认知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甘肃省马铃薯之乡——定西市3县24村的362位马铃薯种植户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户都不了解病害和虫害发生规律、仅了解病害或虫害发生规律、都了解病害和虫害发生规律等3种认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和种植规模均对种植户的病虫害发生规律认知产生正向显著的影响,与种植规模相比,受教育程度更明显地促进种植户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认知。[结论]提高种植户的教育文化水平以及推动马铃薯适度规模化种植可能是提高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认知的有效途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海东  倪鹏飞  黄徐亮  
新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核心,其空间分布格局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基于2000—2017年中国284个城市新建企业数据,对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新建企业呈现“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核心城市群主导、“南强北弱”等特点,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相关企业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新建企业总体差距呈现降低趋势,总体和各行业分布曲线均存在右拖尾现象;人均GDP、房价水平、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数量、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均会对新建企业造成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多中心、群网化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优化企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梯度转移,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改善城市营商环境,提升劳动力质量,增强城市对新建企业的吸引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勤志  马文杰  冯中朝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8—2005年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马铃薯物质费用投入对目前我国马铃薯的生产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部分物质费用的投入对提高我国马铃薯产量有积极的作用;增加对土壤改良的投入和劳动投入对马铃薯生产具有正的效应,对土地投入的动力费用已经过剩了;农户负担和马铃薯出售价格对马铃薯产出增长具有负面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善军  何英彬  罗其友  蔡为民  王卓卓  段丁丁  
[目的]基于我国马铃薯总产高、单产低的现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背景下,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和马铃薯生产资源配置,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方法]文章对全国范围内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3个方面对我国各主产省份的马铃薯进行生产优势差异分析。[结果]效率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黑龙江、辽宁、青海、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江西、福建和广东有明显优势;规模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最后,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结论]提出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完善马铃薯市场体制、加大新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等建议来提高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国勇  范艺文  贾宁  
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出产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和提高对外贸易出口量,对影响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马铃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模型回归效果,确定了关键影响因素,得出了种植面积、种子秧苗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和劳动投入五大因素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特征和贡献特征,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发展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亚东  罗其友  王道龙  刘洋  伦闰琪  
[目的]在对全国马铃薯主产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相关调研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标准气象站相关数据等,从气候、技术、经济、政策4个方面确定11个指标对中国16个省(区、市)马铃薯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方法]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将影响中国马铃薯区域分布的11个因素划归为自然信息、外部信息、科技信息和收益信息。[结果](1)在自然条件方面,中原二季作区和西北一季区具有自然优势;(2)在机械化利用与政策促进方面,西北一季区、中原二季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较为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秀丽  王士海  
马铃薯是继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全球马铃薯播种面积不断萎缩,总产量不断扩大的局面,全球马铃薯及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主要出口市场仍旧相对集中,但其贸易量迅速上涨,进出口量基本满足同比增长。中国马铃薯及产品的进出口量波动增加,进出口结构日渐优化,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低,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度较高,贸易格局总体呈现日渐多元化局面。本文最后结合中国马铃薯贸易发展趋势和特征,对中国马铃薯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秀丽  王士海  
马铃薯是继玉米、小麦、水稻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全球马铃薯播种面积不断萎缩,总产量不断扩大的局面,全球马铃薯及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主要出口市场仍旧相对集中,但其贸易量迅速上涨,进出口量基本满足同比增长。中国马铃薯及产品的进出口量波动增加,进出口结构日渐优化,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低,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度较高,贸易格局总体呈现日渐多元化局面。本文最后结合中国马铃薯贸易发展趋势和特征,对中国马铃薯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曾妮妮  永春芳  汪晶晶  辛冲冲  
本文以中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效率三方面构建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后的熵权法对各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方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剖析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形成了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金融发展城市群,自东向西,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由聚集转为扩散状态;重心的移动方向很大程度上受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的影响;制约各地区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地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亚平  李强谊  
为探析中国体育彩票销售量的演变特征和分布规律,文章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2008—2016年中国体育彩票销售量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结论:(1)Dagum基尼系数结果显示,中国体育彩票销售量的总体差距呈先降后升的演变过程。从三大地区来看,西部地区体育彩票销售量的基尼系数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基尼系数最小;地区间差距是中国体育彩票销售量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地区间和地区内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均表现为上升趋势,而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却呈下降趋势。(2)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表明:中国体育彩票销售量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表现为显著的正向空间聚集性。(3)空间面板模型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彩票销售的主要因素,并表现为显著的促进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菊祯  张梦璐  何文清  隋鹏  陈源泉  崔吉晓  
【目的】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等多方面作用,是一种缓解马铃薯生产限制的高效且简便的技术措施。基于全国数据,量化地膜对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为马铃薯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81—2021年在Web of Science和知网公开发表的291篇关于中国马铃薯地膜覆盖的大田试验文献数据,包括北方一作区、西南混作区、南方冬作区、中原二作区共4个区域,利用Meta分析方法量化地膜对马铃薯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不同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年均降水、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栽培管理措施(钾肥施用量、种植密度、地膜颜色、栽培方式)角度出发,研究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不覆盖相比,地膜覆盖使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9%和28.3%;不同区域地膜增产与提升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不同,依次为:北方一作区(27.2%)、西南混作区(18.1%)、南方冬作区(23.6%)、中原二作区(10.1%)。而水分利用效率只在北方一作区表现明显,提高29.1%。在不同区域,地膜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受自然条件与栽培管理措施影响。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区域地膜提高产量的响应不同。种植密度与栽培方式在各区域的响应一致,即低密度种植与垄作条件下,地膜增产效应最好。在北方一作区,地膜在低等降水量,较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低等土壤容重以及低施肥水平,中等种植密度,黑色与垄作条件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好。【结论】地膜覆盖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不同区域的增产效果依次为:北方一作区、南方冬作区、西南混作区、中原二作区,水分利用效率仅在北方一作区有所改善。在降水少、土壤较贫瘠、土壤疏松的自然条件下,以及较低水平的施肥量、较低种植密度、黑色与垄作的栽培管理措施下,地膜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在北方一作区,地膜使马铃薯增产与保水达到最佳效果所需的条件相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