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56)
2023(16519)
2022(13788)
2021(12627)
2020(10955)
2019(24938)
2018(24522)
2017(46892)
2016(25652)
2015(28782)
2014(28775)
2013(28846)
2012(26828)
2011(24274)
2010(24344)
2009(23145)
2008(23471)
2007(21345)
2006(18698)
2005(17380)
作者
(76513)
(64016)
(63854)
(60973)
(40796)
(30652)
(29193)
(24878)
(24084)
(22875)
(22053)
(21484)
(20743)
(20492)
(20374)
(19659)
(19234)
(18967)
(18608)
(18393)
(16016)
(15881)
(15560)
(14480)
(14431)
(14352)
(14336)
(14221)
(13001)
(12872)
学科
(112692)
经济(112539)
(96615)
管理(88025)
(85079)
企业(85079)
方法(51804)
数学(42511)
数学方法(42140)
(36609)
(34353)
业经(31809)
中国(29727)
(26767)
(25114)
财务(25079)
财务管理(25033)
企业财务(23788)
农业(23609)
(21648)
贸易(21638)
(21100)
技术(20335)
(20143)
(19057)
(19007)
(18419)
银行(18372)
理论(18127)
(18043)
机构
学院(381658)
大学(381304)
(164948)
经济(161846)
管理(146620)
研究(130759)
理学(125724)
理学院(124359)
管理学(122511)
管理学院(121782)
中国(102530)
(80399)
(78940)
科学(78452)
(70835)
(67584)
财经(62344)
研究所(60978)
中心(59186)
(58321)
业大(57432)
(56673)
农业(56030)
经济学(51515)
北京(50709)
经济学院(46514)
(46150)
财经大学(46145)
(45667)
(45221)
基金
项目(247328)
科学(195692)
基金(182838)
研究(177921)
(160249)
国家(158914)
科学基金(136084)
社会(115883)
社会科(109994)
社会科学(109964)
基金项目(95866)
(94965)
自然(87724)
自然科(85733)
自然科学(85707)
自然科学基金(84346)
教育(81165)
(79916)
资助(75294)
编号(69417)
成果(56815)
(56259)
重点(55787)
(53549)
(52446)
创新(49518)
(49254)
国家社会(49195)
(48480)
教育部(48126)
期刊
(184239)
经济(184239)
研究(113605)
中国(75648)
(65733)
(65421)
学报(61646)
管理(57467)
科学(56911)
大学(46824)
农业(44628)
学学(44404)
(36905)
金融(36905)
教育(33450)
技术(32663)
财经(32340)
经济研究(29908)
业经(29649)
(27889)
(26546)
问题(24423)
技术经济(21234)
(21140)
世界(19561)
(18921)
统计(18375)
国际(18176)
财会(17483)
现代(17456)
共检索到576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邢育松  安烨  Ka Zeng  
文章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以2000—2015年30个省份饮料制造业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饮料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趋势以及收敛性问题。结果表明:中国饮料制造业TFP提高的动力源泉为技术进步;中国及三大区域的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呈现出"倒U型"态势,中部和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的TFP增长率显著地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饮料制造业的TFP增长率显著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饮料制造业TFP增长呈现出不显著的绝对收敛及显著的条件收敛特征,而三个区域的饮料制造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士健  权英  宋立群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服务型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从时期、产业和地区三个角度对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TFP变动的因素。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业的TFP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呈绝对β收敛趋势,但技术进步指数具有绝对β发散性;细分产业间的绝对β收敛性明显;服务型制造业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俱乐部趋同性,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绝对β收敛速度均明显高于总体水平;条件趋同研究表明,行业规模、盈利状况、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士健  权英  宋立群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服务型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从时期、产业和地区三个角度对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TFP变动的因素。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业的TFP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呈绝对β收敛趋势,但技术进步指数具有绝对β发散性;细分产业间的绝对β收敛性明显;服务型制造业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俱乐部趋同性,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绝对β收敛速度均明显高于总体水平;条件趋同研究表明,行业规模、盈利状况、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等是形成服务型制造业TFP行业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影响力度各不相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玛丽亚木·阿不都热合曼  陈军  阿布来提·依明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从行业、时期和地区三个角度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异质性,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服务型制造业总体TFP呈增长趋势,2008年之前高速增长,2008年之后呈明显放缓趋势;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上升幅度有限;TFP增长在细分行业和地区间呈明显异质性;行业间存在收敛,行业内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收敛速度最快;东、中、西各地区TFP增长存在显著的收敛和绝对收敛现象,中西部收敛速度快于东部,呈现"俱乐部收敛"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世川   梁经伟  
文章利用包含两类增强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效应、技术进步偏向变化效应、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2020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各要素之间呈互补关系,技术进步大致偏向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分解效应上,全国技术进步偏向变化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走势大致一致,但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最大;在收敛性上,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玛丽亚木·阿不都热合曼  阿布来提·依明  
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6年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进行测算,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对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并探究影响TFP变动的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西南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西北地区;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规模效率的上升幅度有限;西部地区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迹象,西部各省份之间差距逐步在缩小;工业化水平、企业规模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景华  
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2004~2017年服务业细分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根据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差异及来源进行分解,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环境约束下不同服务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变动不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7个行业表现出环境友好的属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近年来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行业差异在缩小,行业间差异是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行业差异的主要来源;服务业各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没有呈现明显的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的收敛速度最慢。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郭春娜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生产函数,并根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采用OP模型和收敛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仅为-2.14%;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收敛分析显示,全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β收敛也不存在σ收敛,但却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各自收敛;同时,本文的分析还显示,资本增长率和研发投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崔张鑫  
文章选用2003—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运用Malmquist指数和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中国六大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值和数值进行了测算,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进行分析,同时,运用趋同理论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σ趋同、β趋同和条件趋同检验。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六大区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区域间趋同,东北地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南部沿海四个地区存在区域内σ趋同和β趋同,黄河流域存在区域内β趋同,京津冀并没有趋同趋势。对外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科学研究、房地产投资对区域趋同具有负向影响,经济增长和政府购买则会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文章选取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关联的门槛模型分析方法,在贸易开放的视角下,对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集聚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有门槛效应的存在,随着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将愈发显著。同时,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时,产业集聚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反而有负面影响,这可能与集聚水平过高所导致的负外部性有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周大川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志国  詹江  
文章基于Hsieh和Klenow(2009)提出的测算模型,并利用不同来源数据,构建了独特的行业层面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在1998—2016年间潜在的增长率可达到38%~73%,按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改善程度最为明显,扭曲的限制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潜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规模分布来看,25百分位规模的企业在2003年扭曲恶化之后逐步消除,因此潜在增长率在2003年以后逐步下降,并且这段时期较大规模企业的潜在增长率明显比较小规模企业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鑫  陈啸  
本文从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问题争议出发,考察1979—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波动特征及其对收敛性质的影响,尝试从经济周期角度解释现有争议,并在消除经济周期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动态法重新审视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态势。研究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波动具有显著周期性,短期波动会干扰均衡状态估计,导致收敛分析结论随着研究样本起止时间变化;(2)在消除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由初始(1979年)单峰分布向期末(2015年)双峰分布演变,未来将长期稳定在"富国"和"穷国"俱乐部收敛状态,多数地区将收敛于"穷国"俱乐部,少数地区收敛于"富国"俱乐部;(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流动性,上游地区增速有所回落,下游地区持续表现出对中上游地区的追赶效应,部分地区还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