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2)
- 2023(11050)
- 2022(9320)
- 2021(8913)
- 2020(7537)
- 2019(17459)
- 2018(17460)
- 2017(33047)
- 2016(17658)
- 2015(20501)
- 2014(20374)
- 2013(19997)
- 2012(18140)
- 2011(16623)
- 2010(16749)
- 2009(15748)
- 2008(15399)
- 2007(13724)
- 2006(12157)
- 2005(11154)
- 学科
- 济(77681)
- 经济(77582)
- 管理(56905)
- 业(53348)
- 企(44421)
- 企业(44421)
- 方法(37144)
- 数学(33482)
- 数学方法(32898)
- 中国(22309)
- 农(19752)
- 财(19593)
- 制(18164)
- 技术(16701)
- 业经(16079)
- 贸(15651)
- 贸易(15641)
- 易(15374)
- 学(13105)
- 农业(12975)
- 体(12493)
- 银(12483)
- 银行(12464)
- 环境(12075)
- 行(11937)
- 理论(11648)
- 融(11484)
- 金融(11479)
- 划(11178)
- 务(11120)
- 机构
- 大学(261183)
- 学院(258628)
- 济(115058)
- 经济(112963)
- 管理(101800)
- 研究(89807)
- 理学(87731)
- 理学院(86829)
- 管理学(85276)
- 管理学院(84793)
- 中国(69782)
- 京(55833)
- 财(52384)
- 科学(51500)
- 所(44501)
- 财经(41459)
- 中心(40264)
- 研究所(40240)
- 农(38142)
- 经(37857)
- 江(37305)
- 经济学(36267)
- 北京(35871)
- 业大(35472)
- 经济学院(32519)
- 院(32396)
- 范(31731)
- 师范(31436)
- 财经大学(30918)
- 农业(29649)
- 基金
- 项目(172452)
- 科学(137425)
- 基金(127559)
- 研究(126542)
- 家(111313)
- 国家(110529)
- 科学基金(95177)
- 社会(83071)
- 社会科(79114)
- 社会科学(79093)
- 基金项目(65840)
- 省(64866)
- 自然(60057)
- 教育(58986)
- 自然科(58756)
- 自然科学(58741)
- 自然科学基金(57694)
- 划(55231)
- 资助(53817)
- 编号(49339)
- 成果(40392)
- 部(40211)
- 重点(39354)
- 创(36704)
- 发(36264)
- 制(35894)
- 国家社会(35681)
- 教育部(34851)
- 课题(34807)
- 创新(34612)
- 期刊
- 济(123048)
- 经济(123048)
- 研究(78538)
- 中国(55254)
- 财(41046)
- 管理(39978)
- 科学(37038)
- 学报(36632)
- 农(34563)
- 大学(29284)
- 教育(27740)
- 学学(27514)
- 技术(26825)
- 农业(23991)
- 融(22550)
- 金融(22550)
- 财经(21317)
- 经济研究(20692)
- 经(18398)
- 业经(17308)
- 问题(15757)
- 技术经济(15460)
- 统计(14976)
- 贸(14576)
- 业(14144)
- 策(13890)
- 世界(13441)
- 科技(13034)
- 国际(12885)
- 决策(12094)
共检索到389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崔学勤 王克 邹骥
根据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受方的性质,将中国风机制造技术转移分为"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三种模式。通过技术转移的层次、技术先进程度、技术转移的规模、技术转移的速度,对三种模式下技术转移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中国风机制造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情况仍没有改变。中资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在转移技术的层次、技术转移规模和技术转移速度上,都要优于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模式,对中国风机制造技术进步的作用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中资企业模式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积极消化吸收,并重视与外国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才能最终获得创新能力。这也应当成为中国...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胡安俊 孙久文
本文借助产业转移理论模型,提出了"核心区产业能否转移""按什么次序转移""以什么空间模式转移"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的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在转移次序上,按照产业替代弹性的逆序展开。高替代弹性产业先转移,低替代弹性产业后转移;在空间模式上,低替代弹性产业呈现等级扩散模式,高替代弹性产业呈现扩展扩散模式。
关键词:
制造业转移 转移次序 空间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芳 苏竣
清洁能源技术国际转移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内容。本文对中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风电制造产业国际技术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风电制造 技术转移 发展中国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牛若峰
45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按照就业消长特点,大概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发展应当采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亦应采行劳动——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裕琮 许正良
一、企业技术进步运行机制的内涵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狭义的企业技术进步概念,一般指设备、工艺和技术方法的改善;另一种是广义的企业技术进步概念,它不仅包括硬生产要素的进步,还包括软生产要素的进步。本文所阐述的企业技术进步是广义的企业技术进步。我们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1)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2)智力开发水平的提高;(3)职工素质的提高;(4)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诸因素中,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萃 徐磊 钟笑天 苏竣
作为新兴的技术创新管理工具,技术路线图(TRM)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以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技术路线图主要考虑市场、产品和技术3个维度的变量,政策维度变量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不是其关注焦点。在剖析传统的技术路线图研究机理的基础上,尝试把政策维度纳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范畴,分析政策维度上需求面、环境面和供给面等政策工具类型与传统技术路线图中市场、产品和技术等3个维度之间互动关系和影响路径,尝试构建包含政策分析维度的政策-技术路线图(P-TRM),同时还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的研究范畴,分析了各类政策工具在产业不同发展时期的政策与产业技术创新之间作用机制。在此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的政策-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绘制中国风电产业和光伏产业的政策-技术路线图(P-TRM),实证分析政策-技术路线图(P-TRM)对于若干产业技术创新与演进规律的解释力。
关键词:
政策 市场 产品 技术 创新 技术路线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田雪原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100多年前马克思作出的“贫困会产生人口”的论断,是一句至理名言。然而贫困何以会“产生人口”,人口经济学家多从贫困条件下边际孩子成本较低,特别是从抚养费用低这方面加以分析。无疑这种分析是正确的,对指导生育实践是很有意义的。但我以为这样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迪
从诱致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是由资本价格下降诱致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诱致,进而辨别制造业诱致性技术进步属于“主动吞噬”就业还是“被动补充”劳动力空缺。本文通过构建要素价格变动诱致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利用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价格下降均会促进资本深化,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所诱致;要素价格变化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创新投入途径来实现制造业技术进步,但会排斥低技能劳动力。因此,在加快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需加强技能培训和优化教育结构,以稳定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并建立高人力资本后备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智强 苏竣 汝鹏 张芳
自2001年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在短短十年内从"引进来"逐渐发展到"走出去",其技术创新模式经历了"封闭式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式自主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中国政府通过"技术储备—促进转移—扩大市场—强制学习—稳步退出"五个方面的政策推动发展的。在该过程中,技术能力、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结合的市场政策以及全球化是创新模式转变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
新兴产业 创新模式 风电政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燕梅 简泽
本文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两种模式:被动吸纳型和主动参与型。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权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还是本土企业手中,反映在代表性行业层面,就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些特征变量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差异。分工模式影响到技术进步效应,对4个行业进行的微观层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进口还是"干中学"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力度,主动参与型模式都优于被动吸纳型模式;在被动吸纳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小于"干中学"效应;而在主动参与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是"干中学"效应的2倍以上。这意味着,为促进主动参与型模式下外源技术进步的内部化,企业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殷宝庆 刘洋
首先,构建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绿色技术进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产业高度及出口部门碳生产率3个层面建立中国制造升级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我国内地30个省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绿色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制造业以碎片化生产与一体化贸易模式逐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这一趋势,将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背景纳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即同时考虑来自国外中间品和出口中间品中的隐含能因素,采用基于非径向、非导向的松弛测度方向距离函数测算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恒 李辉 张道远
技术进步方向是决定经济增长和要素分配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技术进步方向的定量研究仍然十分欠缺。本文尝试在生产函数中同时引入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和劳动增强型生产率,直接在微观层面识别和估计技术进步方向。综合使用1999—201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偏向性特征:劳动增强型生产率增速保持稳定,年均增长10%,带动产出年均增长1.0%;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带动产出年均增长2.5%,但金融危机过后尤其是201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演进,有偏技术进步对产出的相对贡献不断提高,并在样本后期成为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估计结果还显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企业自身成长,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贡献有限,配置效率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本文刻画了21世纪近20年中国制造业技术变迁的整体图景,可以为新常态下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选择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一凡 陈思怡 易定红
选取2011—2019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由劳动节约型转变为资本节约型,在长期表现为中性的特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员工整体数量增加,在就业结构上会降低生产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增加技术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这也体现了技能偏向性的特征。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在不同类别、不同时段和不同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制度和技术进步特征变化产生的结果。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以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昭玲 赵媛
产品内国际分工可以引发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经验事实与计量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中
根据国内外大量事实研究成果和产业集聚理论,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了21个制造业行业的空间集聚状况及对所集聚区域要素流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研究表明:21个制造业行业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中、西部间差距甚远。伴随着制造业行业的空间集聚,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不断由制造业弱集聚区域流向强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加速了区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抵消了技术效率下降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