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6)
2023(15908)
2022(13238)
2021(12453)
2020(10560)
2019(24095)
2018(23413)
2017(45423)
2016(23714)
2015(26459)
2014(26259)
2013(26009)
2012(23762)
2011(21241)
2010(21014)
2009(19744)
2008(18516)
2007(16007)
2006(13893)
2005(12715)
作者
(65914)
(54744)
(54473)
(52127)
(34840)
(26366)
(25040)
(21315)
(21137)
(19451)
(18798)
(18655)
(17404)
(17314)
(17309)
(17251)
(16236)
(15836)
(15677)
(15415)
(13487)
(13428)
(12962)
(12560)
(12514)
(12385)
(12086)
(11581)
(11070)
(10734)
学科
(98487)
经济(98387)
(66905)
管理(65332)
(53355)
企业(53355)
方法(48669)
数学(44051)
数学方法(43538)
(35361)
银行(35215)
中国(34441)
(33575)
(32133)
金融(32132)
(28235)
(27215)
(23867)
业经(19816)
(19737)
贸易(19718)
(19351)
(18723)
财务(18664)
财务管理(18628)
地方(18578)
(18020)
企业财务(17826)
农业(16448)
(14870)
机构
大学(328850)
学院(324449)
(145984)
经济(143280)
管理(127814)
研究(111147)
理学(109799)
理学院(108707)
管理学(106839)
管理学院(106234)
中国(101309)
(69834)
(69149)
科学(63787)
财经(56089)
中心(54898)
(54072)
(51904)
(51410)
研究所(49313)
经济学(47881)
(45850)
业大(45135)
北京(43817)
经济学院(43463)
财经大学(42590)
农业(40899)
(40388)
(37651)
(37605)
基金
项目(221849)
科学(176897)
基金(167512)
研究(158908)
(146519)
国家(145422)
科学基金(125865)
社会(105306)
社会科(100281)
社会科学(100257)
基金项目(87191)
(81933)
自然(81510)
自然科(79755)
自然科学(79734)
自然科学基金(78350)
教育(72320)
(70451)
资助(70346)
编号(60361)
(50983)
重点(50187)
成果(47855)
(46831)
(46469)
国家社会(45966)
教育部(44347)
创新(43696)
科研(43505)
人文(42462)
期刊
(145051)
经济(145051)
研究(101952)
中国(62914)
(58644)
金融(58644)
(53825)
学报(48625)
管理(46654)
科学(46252)
(44629)
大学(38243)
学学(36371)
农业(28526)
财经(27958)
技术(27864)
经济研究(25576)
教育(24667)
(24016)
业经(19896)
问题(18839)
统计(18630)
(17732)
国际(16691)
(16476)
理论(16469)
技术经济(16238)
(15998)
世界(15381)
决策(14913)
共检索到493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温博慧  李向前  袁铭  
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整个金融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统重要性问题对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国内现有研究往往忽视或因规模因素忽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评估,以及测算方法因存在系列缺陷尚未达成一致,笔者尝试围绕风险倍率扩增指数、规模和复杂性影响因素,以最大熵客观赋权后形成评估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综合指标,对现有评估方法形成改进。研究分析了引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后相对于传统评估结果的差异,并进一步给出不同梯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具体评估数值。结果表明,中国平安、招商证券、中国人寿和中信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往往显著高于相关银行,监管部门亦需重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相较于金融机构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向荣  曹红  
以往国际监管组织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评指标体系偏重于银行群落与机构规模特征,影响了中国金融监管及理论研究的方向。笔者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产品空间等方法构建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可视化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风险传染路径,并通过节点出度、传染轮次、K-核分解值、LeaderranK值等指标综合评估各金融机构风险网络传染的速度、范围、深度及风险累积程度。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呈现出多层次、多通道的复杂关联,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积聚与跨群落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规模与风险传染能力并非完全线性相关,机构关联性及负面信息传播速度等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打破既有群落式监管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巴曙松  高江健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评估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动态和国际比较,然后结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和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根据此方法,确定了目前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并研究了危机前后各银行系统重要性及来源的发展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清华  姜玉东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而有效监管的前提是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评估。文章基于边际预期损失(MES)方法,计算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应成为目前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肖璞  刘轶  鄢俊华  
本文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及所处环境,构建了评价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些指标对中国 16 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系统重要性银行排在第一梯队的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第二梯队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梯队的是城市商业银行。为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监管部门应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提高抗风险能力与损失吸收能力,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严格控制杠杆率,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有效的危机响应机制和处置程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卫东  
本文阐述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由来以及评估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指标法的演变过程,运用指标法分别按照国内和国际标准对目前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了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是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交通银行在中国上市银行中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单独处于第二梯队,但从国际标准计算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明显大于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也说明了同一家银行在不同的金融系统内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大小是不一样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本·伯南克  李志军  司马亚玺  
在危机之后,金融稳定政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现在通常被认为与货币政策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中央银行的职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银行机构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在单个银行机构的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方面迈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本文比较了MES、SRISK和CES三种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评估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表明在均使用公开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条件下,MES和CES指标时效性较好;SRISK对于综合规模、杠杆率等信息的评估结果更可靠,时效性略差;SRISK和CES样本外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以SRISK指数为基础,参考MES和CES指标,按系统重要性将中国金融机构分为三大类,商业银行贡献了系统性风险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有上升趋势。本文还发现样本期内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系统性风险集中在少数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需要保持动态监测,加强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本文比较了MES、SRISK和CES三种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评估了中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研究表明在均使用公开市场数据进行分析的条件下,MES和CES指标时效性较好;SRISK对于综合规模、杠杆率等信息的评估结果更可靠,时效性略差;SRISK和CES样本外预测效果较好。本文以SRISK指数为基础,参考MES和CES指标,按系统重要性将中国金融机构分为三大类,商业银行贡献了系统性风险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有上升趋势。本文还发现样本期内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是动态变化的,具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奚宾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融资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出现了一些盲区,积累了大量风险。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法律、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三个方面。为了防止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演化成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应改变监管理念,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能力,促进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非银行金融机构也需要提高治理水平,以期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安全有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宏  李大伟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被应用到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及信用评级中,这其中包括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如判别分析法、Logistic回归等,另外还有基于现代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的方法,如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而在非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领域,国内却鲜有学者进行探讨。基于此,我们对国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特别是给出了证券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析详细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该指标体系将对商业银行进行证券类客户信用评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高波  任若恩  
基于金融机构异质风险的Granger因果关系构建金融系统的有向网络模型,分析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部门在不同市场状态下的因果网络特征,并且根据关联度和资产规模评估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在熊市具有更加紧密的Granger因果联系;银行部门是熊市里最具Granger影响力的金融部门,证券部门是牛市里最具Granger影响力的金融部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熊、牛市都具有最高的系统重要性,并且系统重要性和规模在熊市的顺序相关性强于牛市。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彭锋  
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名单,共有29家金融机构榜上有名。进入名单的银行必须在2012年年底前提交详细计划,订立"遗嘱"并在2019年前达到不同的附加资本要求,最高标准为高于一般金融机构3.5个百分点的核心一级资本。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陶玲  
金融体系内的一些机构具有规模大、交易对手多、组织结构复杂、与其他机构的关联性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等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