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84)
- 2023(19778)
- 2022(16366)
- 2021(15284)
- 2020(12915)
- 2019(29298)
- 2018(28710)
- 2017(55096)
- 2016(29807)
- 2015(33306)
- 2014(32812)
- 2013(32659)
- 2012(29749)
- 2011(26612)
- 2010(26489)
- 2009(25010)
- 2008(24113)
- 2007(21307)
- 2006(18744)
- 2005(17072)
- 学科
- 济(124143)
- 经济(124000)
- 业(103603)
- 管理(93918)
- 企(91356)
- 企业(91356)
- 方法(54585)
- 数学(44597)
- 数学方法(44212)
- 中国(38569)
- 农(37107)
- 财(36551)
- 业经(36244)
- 融(29572)
- 金融(29571)
- 银(28220)
- 银行(28152)
- 行(27143)
- 制(26725)
- 农业(26108)
- 务(25822)
- 财务(25749)
- 财务管理(25721)
- 企业财务(24449)
- 贸(23909)
- 贸易(23889)
- 地方(23745)
- 易(23302)
- 学(23200)
- 技术(21848)
- 机构
- 学院(423599)
- 大学(422401)
- 济(177267)
- 经济(173888)
- 管理(167126)
- 研究(144425)
- 理学(143898)
- 理学院(142382)
- 管理学(140164)
- 管理学院(139421)
- 中国(116050)
- 京(90543)
- 科学(88480)
- 财(81307)
- 农(76165)
- 所(73172)
- 研究所(66807)
- 中心(65644)
- 财经(65283)
- 业大(65194)
- 江(61440)
- 农业(60053)
- 经(59602)
- 北京(57334)
- 经济学(54298)
- 院(51691)
- 范(51643)
- 师范(51070)
- 州(49796)
- 经济学院(49145)
- 基金
- 项目(285654)
- 科学(224615)
- 基金(209010)
- 研究(205961)
- 家(183815)
- 国家(182238)
- 科学基金(156049)
- 社会(132068)
- 社会科(125268)
- 社会科学(125235)
- 基金项目(110649)
- 省(110283)
- 自然(101583)
- 自然科(99254)
- 自然科学(99226)
- 自然科学基金(97493)
- 划(92920)
- 教育(92819)
- 资助(85728)
- 编号(82034)
- 成果(65574)
- 重点(64155)
- 部(62911)
- 发(61237)
- 创(61136)
- 创新(56652)
- 课题(56205)
- 国家社会(55132)
- 科研(54666)
- 教育部(53766)
- 期刊
- 济(193869)
- 经济(193869)
- 研究(125417)
- 中国(80795)
- 农(70547)
- 学报(70064)
- 管理(64403)
- 科学(64010)
- 财(63861)
- 大学(52848)
- 学学(50252)
- 融(49076)
- 金融(49076)
- 农业(47997)
- 教育(39438)
- 技术(35162)
- 财经(32883)
- 业经(32246)
- 经济研究(31830)
- 经(28324)
- 业(27542)
- 问题(25414)
- 技术经济(21733)
- 贸(20604)
- 科技(20350)
- 版(20193)
- 现代(19934)
- 世界(19807)
- 理论(19353)
- 商业(18902)
共检索到630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平
文章建立了包含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持有、债务水平以及股东价值导向在内的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资本积累效应模型,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变量对企业资本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和股东价值导向对资本积累没有显著影响,但企业房地产持有水平和负债比重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显著为负。据此,应继续着力破解房地产虚拟资本化难题,扭转企业投资房地产对资本积累的负面作用,同时深入推进企业去杠杆攻坚战,实现企业债务融资对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郝芮琳 黄宝竹
金融化反映了信用货币体系下金融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相背离的趋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增长背离和实体利润越来越多地分配至金融机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信用、就业理论的分析表明,在就业总量上,金融化会抑制现实资本积累,导致可变资本规模收缩并且单位可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就业整体下滑。在就业结构上,金融化带来的金融资本积累使金融业就业经历了从扩张到饱和与高技能化的过程,实体行业则由于现实资本积累的停滞而劳动力需求大幅缩减,同时,其行业工资由于劳动者的激烈竞争而下降,大量高技能人才流向金融业;在实体行业中,新兴行业在金融资本的估值逻辑下受影响较小,传统行业就业则下滑较为严重;金融化对私营企业就业的抑制作用强于国有企业。基于2008—2021年省级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验证了上述分析。当前的稳就业政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金融资本与现实资本共同积累,着力稳定传统行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以弱化前期的负向影响,防范高技能劳动力“脱实向虚”。
关键词:
金融化 马克思主义 资本积累 就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金融投资 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金融投资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怀明 王成琛
基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就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降低了实物资本投资,并且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的下降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就业的部分中介因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大。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就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对政府部门完善稳定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就业 实物资本投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喜和 杨汉枫
厘清《资管新规》对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将《资管新规》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利用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资管新规》显著抑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借助非金融企业实现“监管套利”的行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对国有企业、金融套利企业、影子银行发展活跃地区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未来进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协同有效的理财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关键词:
《资管新规》 企业金融化 PSM-DID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策划
互联网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发端在时间上大体相同,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为经济金融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产业资本统一运动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生产资本比例相对减小,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比例相对增加;同时货币资本从从属于生产资本转变为主导并支配生产资本,使金融部门超越实体部门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在资本积累上表现出金融功能异化、产业资本金融化和工人工资资本化等趋势,并导致资本积累方式的金融化,即从"在生产领域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向"在金融领域剥削产业资本家和工人"转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是资本利用新技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结果,虽然能增强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但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享光
金融化是与货币化、货币资本化和资本虚拟化相联系的一种经济现象,伴随金融化的发展,人们日益以货币或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形式进行资本和收入的占有与积累。与金融化发展相适应,产业资本主导的积累模式逐渐为金融资本主导的积累模式所取代,这对宏观经济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过度金融化导致的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不仅造成积累过程的断层和矛盾的累积,而且造成发展的陷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警惕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积累造成的陷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晓
企业积累金融化具有存量资源再配置和增量资源效应,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笔者构建三部门小国开放经济结构模型考察了企业积累金融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积累金融化通过改变要素资源在金融业部门与非金融业部门之间、在不同的要素相对密集程度产业部门之间、在可贸易与不可贸易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以及企业积累金融化的资本形成效应和虚拟化效应,影响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和金融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以及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之间的比例结构。本研究及结论深化了对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能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空心化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应对中美结构性失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性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平
分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各种机制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金融负债渠道对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规模而非比重上;金融资产渠道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企业房地产投资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规模;股东价值导向渠道对企业创新未表现出显著作用。进一步区分企业产权性质的研究表明,金融负债渠道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次之,中央国有企业不显著;金融资产和股东价值导向渠道没有表现出产权异质性。因此,可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严控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行为、推进股票市场改革、探索更为多元和有针对性的创新支持措施4个方面不断提升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孙湘淇
基于普尼奥拓展修正(PUA)模型得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既定条件下人力资本增长率的最优解,从而得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业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发现,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业人力资本积累之间存在"双U型"关系;利用1985~2015年我国金融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处于"双U型"曲线的第I周期,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能够显著促进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长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投入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金融高学历人才的流入未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人力资本积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歌骋 郭策
文章实证分析了企业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影响,并探究了上述影响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增加会推动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相较而言,国有企业金融化水平增加对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促进效应更明显,而主业业绩较高的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增加反而有助于抑制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金融化 过度负债 投机效应 蓄水池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李雪 索碧晨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出现金融化趋势,甚至已经影响其主业发展,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本文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模型和门槛模型探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主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呈倒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可以通过资本支出影响企业主业发展,过度融资调节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资本支出的影响。门槛模型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存在债务担保能力的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国有非金融企业、小规模非金融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高的非金融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验证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有效提升企业主业发展的适度边界,为防范非金融企业过度金融化和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通过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入试点的上市公司相比,融资融券试点公司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且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在非国有和区域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被收购的威胁等因素促使企业更多地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反思融资融券制度的缺陷,保障股票卖空机制发挥治理效应,激励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同时,合理规范我国金融体系,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出台反恶意收购的监管政策,有效化解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郭丽丽 徐珊
本文利用2011—2016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尝试从实体投资这一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化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实体投资在这一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金融化通过"挤出"实体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引入企业融资约束,本文发现,高融资约束下,由于资金受到限制,企业倾向于将实体投资转向金融投资,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被放大,而低融资约束下,企业融资渠道被拓宽且金融收益可以"反哺"实体经济,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正面效应得到增强。进一步研究表明,融资约束均负向调节金融化与实体投资、实体投资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化 融资约束 实体投资 企业经营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