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66)
- 2023(16532)
- 2022(13352)
- 2021(12300)
- 2020(10318)
- 2019(22848)
- 2018(22443)
- 2017(42513)
- 2016(22540)
- 2015(24956)
- 2014(24013)
- 2013(23701)
- 2012(21350)
- 2011(19024)
- 2010(19049)
- 2009(18229)
- 2008(17531)
- 2007(15725)
- 2006(13806)
- 2005(12827)
- 学科
- 济(97855)
- 经济(97746)
- 业(91128)
- 企(81959)
- 企业(81959)
- 管理(77077)
- 方法(40265)
- 中国(33961)
- 业经(32974)
- 数学(31667)
- 数学方法(31504)
- 农(30939)
- 财(30620)
- 融(27698)
- 金融(27698)
- 银(26045)
- 银行(26006)
- 行(25209)
- 制(22866)
- 农业(22321)
- 务(22066)
- 财务(22038)
- 财务管理(22018)
- 技术(21326)
- 企业财务(20923)
- 贸(20152)
- 贸易(20131)
- 易(19706)
- 地方(18216)
- 策(17138)
- 机构
- 学院(316556)
- 大学(311820)
- 济(143621)
- 经济(141363)
- 管理(125188)
- 理学(107385)
- 研究(106845)
- 理学院(106355)
- 管理学(105070)
- 管理学院(104495)
- 中国(91060)
- 财(65469)
- 京(65214)
- 科学(61269)
- 农(56232)
- 所(52956)
- 财经(52140)
- 中心(49715)
- 研究所(47947)
- 经(47685)
- 江(46813)
- 业大(45762)
- 经济学(45226)
- 农业(44171)
- 北京(41061)
- 经济学院(40942)
- 财经大学(38744)
- 院(37863)
- 州(37291)
- 商学(36486)
- 基金
- 项目(208059)
- 科学(166382)
- 基金(154496)
- 研究(151976)
- 家(135238)
- 国家(134039)
- 科学基金(116043)
- 社会(102164)
- 社会科(97159)
- 社会科学(97137)
- 基金项目(81548)
- 省(80745)
- 自然(73002)
- 自然科(71462)
- 自然科学(71442)
- 自然科学基金(70306)
- 教育(67377)
- 划(66967)
- 资助(61362)
- 编号(58202)
- 创(49851)
- 重点(47135)
- 部(46344)
- 发(46162)
- 创新(45795)
- 成果(45579)
- 业(45189)
- 国家社会(43860)
- 教育部(40196)
- 课题(40192)
- 期刊
- 济(158027)
- 经济(158027)
- 研究(95414)
- 中国(64743)
- 财(53120)
- 农(53032)
- 管理(52385)
- 学报(47046)
- 科学(46048)
- 融(43412)
- 金融(43412)
- 大学(36447)
- 农业(35584)
- 学学(34874)
- 财经(26999)
- 技术(26983)
- 经济研究(26921)
- 业经(26916)
- 教育(25995)
- 经(23459)
- 业(22407)
- 问题(20639)
- 贸(18317)
- 技术经济(18043)
- 世界(17437)
- 国际(16916)
- 科技(15655)
- 现代(15636)
- 商业(15408)
- 版(14420)
共检索到483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平
分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各种机制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金融负债渠道对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规模而非比重上;金融资产渠道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企业房地产投资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规模;股东价值导向渠道对企业创新未表现出显著作用。进一步区分企业产权性质的研究表明,金融负债渠道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次之,中央国有企业不显著;金融资产和股东价值导向渠道没有表现出产权异质性。因此,可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严控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行为、推进股票市场改革、探索更为多元和有针对性的创新支持措施4个方面不断提升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喜和 杨汉枫
厘清《资管新规》对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将《资管新规》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利用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资管新规》显著抑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借助非金融企业实现“监管套利”的行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对国有企业、金融套利企业、影子银行发展活跃地区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未来进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协同有效的理财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关键词:
《资管新规》 企业金融化 PSM-DID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金融投资 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金融投资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怀明 王成琛
基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就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降低了实物资本投资,并且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的下降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就业的部分中介因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大。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就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对政府部门完善稳定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就业 实物资本投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许嘉扬
实体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动机通常表现为资金储备和市场套利。本文构建不同持有动机下的计量模型,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147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法,研究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高低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与研发创新之间呈现一种替代关系,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并没有起到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资金储备动机的"促进效应"并不存在;实质上,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是市场套利行为,是对于金融行业高回报率的逐利结果。从各类分项资产看,与交易类金融资产相比,流动性较弱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大;投资性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套利动机,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最为不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平
文章建立了包含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持有、债务水平以及股东价值导向在内的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资本积累效应模型,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变量对企业资本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和股东价值导向对资本积累没有显著影响,但企业房地产持有水平和负债比重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显著为负。据此,应继续着力破解房地产虚拟资本化难题,扭转企业投资房地产对资本积累的负面作用,同时深入推进企业去杠杆攻坚战,实现企业债务融资对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雪峰 左静静
以2010~2015年A股民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影响,对于提高民企创新投资积极性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但这一"挤出效应"在高科技行业中被弱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科技行业特征能够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这一研究结论会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在产业政策支持下,高科技行业特征会弱化金融化对民企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而未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民企,高科技行业特征对金融化与民企创新投资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歌骋 郭策
文章实证分析了企业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影响,并探究了上述影响在不同类型企业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增加会推动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相较而言,国有企业金融化水平增加对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促进效应更明显,而主业业绩较高的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增加反而有助于抑制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金融化 过度负债 投机效应 蓄水池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李雪 索碧晨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投资收益相对较高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出现金融化趋势,甚至已经影响其主业发展,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本文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模型和门槛模型探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主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呈倒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可以通过资本支出影响企业主业发展,过度融资调节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资本支出的影响。门槛模型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存在债务担保能力的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与企业主业发展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国有非金融企业、小规模非金融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高的非金融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验证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有效提升企业主业发展的适度边界,为防范非金融企业过度金融化和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辽 林鑫涛
文章从预防储备动机和资本套利动机两个方面阐释了金融化行为影响实体企业创新质量的内在机理,并探讨了融资约束影响金融化行为对企业创新质量的调节作用。选择2007—2019年我国沪深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与创新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不同融资约束情景条件下实体企业金融化动机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配置金融资产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导致企业创新质量下降0.496 7%,即实体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行为并不必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创新投入并最终降低实体企业创新质量;从不同动机的分类回归结果看,实体企业出于预防储备动机抑或资本套利动机配置金融资产对创新质量的边际效应呈现出显著差异;此外,金融化行为对实体企业创新质量的抑制效应会随着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下降而减弱。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以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研究金融化对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将经济不确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仅会扩大金融化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因企业所有权和所属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于低创新强度的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扩大金融化对其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高创新强度的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则会扩大金融化对其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长期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而短期金融化的影响则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露
引导金融回归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当前金融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依赖资本,而且需要依赖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了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助力,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商贸流通企业2010-2019年的经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泊松回归法就金融化程度对商贸流通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挤出作用;在高水平金融发展市场环境下,金融化对商贸流通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大规模的商贸流通企业,金融化对商贸流通企业创新的抑制效果更加显著;金融化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商贸流通企业创新绩效,但从长期来看效果不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韩岚岚 李百兴
文章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会抑制创新持续性;创新资源侵占、管理者过度自信和短期收益是企业金融化影响创新持续性的中介变量,创新资源侵占和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二者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短期收益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遮掩效应。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董亮 陈相甫
创新是国家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入存在单调的助推效应或挤出效应,且两种效应之间可以动态性转换,但动态性转换的发生条件和结果尚不明晰。文章使用2009年-2019年间21800个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在探析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效率的若干核心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化适宜度判别模型分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对创新投入存在挤出效应;金融化适宜度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呈动态性转换的倒"U"形;偏离最优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投入呈显著负向影响。最后,企业应结合宏观环境与自身状况,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推动创新;投资人应结合技术市场发展前景与企业金融化现状进行理性投资;政府应调整经济政策,引导企业金融化合理适度开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