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04)
- 2023(20090)
- 2022(16827)
- 2021(15730)
- 2020(13367)
- 2019(30515)
- 2018(29828)
- 2017(57344)
- 2016(31049)
- 2015(34630)
- 2014(34139)
- 2013(34114)
- 2012(31174)
- 2011(28094)
- 2010(28194)
- 2009(26806)
- 2008(26144)
- 2007(23232)
- 2006(20651)
- 2005(18852)
- 学科
- 济(128166)
- 经济(127985)
- 业(107922)
- 管理(101971)
- 企(95317)
- 企业(95317)
- 方法(56735)
- 数学(46563)
- 数学方法(46157)
- 财(40611)
- 农(38084)
- 中国(37904)
- 业经(36509)
- 制(31027)
- 融(30272)
- 金融(30269)
- 银(29111)
- 银行(29045)
- 行(27940)
- 务(27841)
- 财务(27769)
- 财务管理(27730)
- 企业财务(26377)
- 农业(26328)
- 贸(24732)
- 贸易(24712)
- 易(24107)
- 学(23859)
- 地方(23463)
- 技术(22324)
- 机构
- 大学(445528)
- 学院(445272)
- 济(186653)
- 经济(182978)
- 管理(175882)
- 理学(151277)
- 研究(151004)
- 理学院(149680)
- 管理学(147416)
- 管理学院(146626)
- 中国(121351)
- 京(95080)
- 科学(90860)
- 财(89215)
- 农(78621)
- 所(76277)
- 财经(70713)
- 研究所(69134)
- 中心(68759)
- 业大(67542)
- 江(65508)
- 经(64385)
- 农业(61864)
- 北京(60234)
- 经济学(56969)
- 院(54031)
- 范(53350)
- 师范(52747)
- 财经大学(52538)
- 州(52431)
- 基金
- 项目(296234)
- 科学(233160)
- 基金(217318)
- 研究(214093)
- 家(190510)
- 国家(188899)
- 科学基金(162071)
- 社会(137403)
- 社会科(130348)
- 社会科学(130313)
- 基金项目(114873)
- 省(113778)
- 自然(105518)
- 自然科(103077)
- 自然科学(103045)
- 自然科学基金(101254)
- 教育(96769)
- 划(95909)
- 资助(89557)
- 编号(85378)
- 成果(68925)
- 重点(66296)
- 部(65928)
- 创(63145)
- 发(62506)
- 创新(58570)
- 课题(58386)
- 国家社会(57327)
- 科研(56648)
- 教育部(56587)
- 期刊
- 济(206954)
- 经济(206954)
- 研究(133834)
- 中国(86780)
- 农(72671)
- 学报(72111)
- 财(71398)
- 管理(68225)
- 科学(65986)
- 大学(54739)
- 学学(52136)
- 融(51732)
- 金融(51732)
- 农业(49038)
- 教育(40818)
- 技术(36808)
- 财经(35912)
- 业经(33630)
- 经济研究(33164)
- 经(30836)
- 业(27642)
- 问题(26861)
- 技术经济(22868)
- 贸(22270)
- 版(21230)
- 科技(20941)
- 现代(20830)
- 理论(20741)
- 世界(20620)
- 国际(20372)
共检索到668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成思 郑宁
本文构建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基于微观企业面对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两大类资产的投资组合选择背景,拓展已有研究关于企业投资组合模型中金融投资无风险的假设,同时考虑金融投资风险和固定投资风险,推演出与现实情况更加贴近的理论模型。本文证明拓展模型与传统模型的机制存在本质区别。基于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显著驱动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占比,而不是金融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缺口。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金融投资 影响因素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金融投资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平
文章建立了包含金融资产和房地产持有、债务水平以及股东价值导向在内的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资本积累效应模型,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变量对企业资本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和股东价值导向对资本积累没有显著影响,但企业房地产持有水平和负债比重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显著为负。据此,应继续着力破解房地产虚拟资本化难题,扭转企业投资房地产对资本积累的负面作用,同时深入推进企业去杠杆攻坚战,实现企业债务融资对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怀明 王成琛
基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就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降低了实物资本投资,并且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的下降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就业的部分中介因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大。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就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对政府部门完善稳定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金融化 就业 实物资本投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喜和 杨汉枫
厘清《资管新规》对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将《资管新规》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利用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资管新规》显著抑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借助非金融企业实现“监管套利”的行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对国有企业、金融套利企业、影子银行发展活跃地区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未来进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协同有效的理财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关键词:
《资管新规》 企业金融化 PSM-DID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静 刘玉杰
高杠杆是相对于适度杠杆而言的,高杠杆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具体的传导路径还有待研究。文章通过梳理现有的关于杠杆的文献,分析了非金融企业高杠杆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三种传导路径,分别是高杠杆带来的挤出效应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损失了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生了抑制性的影响;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可能诱发金融风险。针对于这三种路径,文章立足于当前的经济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机制:政府应当着手于发挥市场机制,有效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完善信贷渠道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精准去杠杆。鉴于"控杠杆"与"稳增长"的政策目标具有一致性,有效利用微观机制降低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对于实体经济和整体经济而言都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杠杆 传导路径 优化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平
分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利用2009-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各种机制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金融负债渠道对于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正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规模而非比重上;金融资产渠道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企业房地产投资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创新规模;股东价值导向渠道对企业创新未表现出显著作用。进一步区分企业产权性质的研究表明,金融负债渠道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次之,中央国有企业不显著;金融资产和股东价值导向渠道没有表现出产权异质性。因此,可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严控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行为、推进股票市场改革、探索更为多元和有针对性的创新支持措施4个方面不断提升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的正面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通过实证检验融资融券制度对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入试点的上市公司相比,融资融券试点公司的金融化水平显著上升,且融资融券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在非国有和区域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是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约束和被收购的威胁等因素促使企业更多地进行金融资产配置。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反思融资融券制度的缺陷,保障股票卖空机制发挥治理效应,激励企业专注于实体经济。同时,合理规范我国金融体系,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出台反恶意收购的监管政策,有效化解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军 殷书炉
为全面了解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情况,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及问卷、现场访谈等方式对浙江省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投资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股东具有数量多、持股比例低、民营企业主导、行业分布广等特点,股东资质基本符合要求,持股较为稳定,但也存在政策规定不完善和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机构对股东资质审查和关联交易穿透式监管不到位、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完善、非金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谭小芬 尹碧娇 杨燚
笔者以2002—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金融危机前,国企和非国企杠杆率均呈上升态势;而危机后二者出现分化,国企继续加杠杆,非国企的杠杆率则在经历了骤降后重新上升。(2)微观企业层面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对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均存在一定的解释能力,且微观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受宏观环境影响。(3)金融危机后政策不确定的增加导致了非国企的杠杆率降低,国企杠杆率增加。(4)实证结果表明,当前国企杠杆率高于拟合水平,非国企则低于其拟合水平。因此,中国非金融企业去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杠杆率 金融危机 所有权性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芦雅婷 刘春玲
积极稳妥地对非金融企业实施去杠杆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但非金融企业客观存在的表外融资行为利用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缺口",隐藏负债,无形中抬高了杠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宏观经济调控及政策制定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准则制定机构应不断弥补企业会计准则的"缺口",使得表外融资表内化并加大其信息披露力度;监管部门应疏导非金融企业表外融资行为,同时,明确表外融资的监管权力并加大处罚力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涌 王坤 张影 谢磊
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水平,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行为、抑制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行为提高企业创新投资水平;高管股权激励和政府补助均对金融科技的创新投资驱动效应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金融科技对于创新投资的驱动效应更显著。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燕 安烨 李默夫
财务弹性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内部超额的现金持有和过度保留的负债能力会增加企业的代理成本,而企业代理成本是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重要因素。利用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2003~2013年的数据,构建财务弹性指数,并借鉴Richardson残差模型对我国上市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企业的财务弹性与非效率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主要表现为财务弹性加剧了企业的过度投资。研究结论可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
财务弹性 非效率投资 投资不足 投资过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一文 李良新
通过深入调查347个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量化各种海外投资风险,将中国的海外投资风险量化为风险指数,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风险预警。
关键词:
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 风险指数 预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