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66)
2023(14646)
2022(12640)
2021(12202)
2020(10120)
2019(23485)
2018(23492)
2017(45072)
2016(24700)
2015(28351)
2014(28446)
2013(28104)
2012(25929)
2011(23584)
2010(23641)
2009(21786)
2008(21194)
2007(18735)
2006(16771)
2005(14922)
作者
(71647)
(59840)
(58947)
(56438)
(37670)
(28544)
(26703)
(23597)
(22717)
(21231)
(20272)
(20255)
(18939)
(18812)
(18442)
(18100)
(17576)
(17489)
(16957)
(16863)
(14994)
(14890)
(14399)
(13738)
(13301)
(13298)
(13215)
(13132)
(12077)
(11999)
学科
(100937)
经济(100810)
(69498)
管理(64538)
(48769)
(47293)
企业(47293)
方法(42120)
数学(36876)
数学方法(36461)
农业(32281)
中国(30984)
业经(24547)
(23265)
(21452)
(21448)
地方(19734)
(19676)
贸易(19667)
(19214)
(16438)
银行(16396)
(15982)
(15734)
理论(15351)
(14919)
环境(14915)
金融(14911)
(14755)
(14610)
机构
大学(351183)
学院(351175)
(145938)
经济(142899)
管理(137393)
研究(124322)
理学(118388)
理学院(117099)
管理学(115190)
管理学院(114572)
中国(95829)
(76132)
科学(76039)
(73190)
(64036)
(63439)
研究所(57663)
业大(57145)
中心(56426)
农业(56426)
(51760)
财经(50900)
北京(48592)
(47096)
师范(46684)
(46495)
(44016)
经济学(42941)
(41345)
经济学院(38659)
基金
项目(237221)
科学(186105)
研究(176820)
基金(171789)
(149863)
国家(148564)
科学基金(126268)
社会(110962)
社会科(104665)
社会科学(104636)
(91337)
基金项目(91028)
自然(80538)
教育(80051)
自然科(78634)
自然科学(78616)
自然科学基金(77190)
(76895)
编号(73468)
资助(70733)
成果(60632)
(53474)
重点(52808)
(51316)
课题(50239)
(48636)
国家社会(45652)
教育部(45394)
创新(45326)
科研(44813)
期刊
(165815)
经济(165815)
研究(106766)
(73351)
中国(72590)
学报(57210)
科学(52903)
农业(49922)
管理(47425)
(46318)
大学(43733)
教育(41185)
学学(41087)
(33687)
金融(33687)
业经(30095)
技术(29621)
经济研究(24681)
财经(24402)
(24110)
问题(22907)
(20873)
图书(18214)
世界(18134)
(17883)
理论(16897)
技术经济(16845)
科技(16586)
(16586)
资源(15787)
共检索到529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彭竞   何毓桃   徐宇航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劳动力逐步被高新科技所替代的就业极化现象。受就业极化的影响,我国非农就业群体逐渐成了最大的潜在受损者。本文首先对非农就业群体的极化现象进行描述,并从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性别、年龄等角度分析了该群体出现就业极化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需要逐步提高非农就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推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全通道模式和提高非农就业群体女性的技能培训参与度来缓解该群体的就业极化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晓霞  张广博  高淑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冀徽  贾丽凤  
文章对我国非就业群体的特征进行归纳,从该群体的特点、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上的差异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非正规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障存在的困境。在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政策思路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其与就业形式相适应,要分类施策、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进行改革。文章最后提出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加强教育培训,梯次推进制度建设步伐,规范工资递增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障缴费制度,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等实施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吉祥  
非农就业机会差距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方面。文章的研究结果显示,1985~2005年间,我国非农就业机会的省际差异显著下降。通过将非农就业机会的差距分解为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不仅是总差距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它们的下降也是导致总差距下降的原因。但是,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在地区间扩散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目前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总差距的主要方面。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曹阳  
中国农村非农产业人口群体是特殊制度变迁与结构转换的产物 ;个人社会保障权益的身份等级制使他们与城市居民同工不同利 ,同城不同权 ;目前阻碍他们进入城市的主要障碍是巨额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其出路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循序渐进地从二元走向一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永杰  李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已引 起我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无法通过劳动力 市场的自发调节来解决,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分析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弱 势群体就业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相关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玉凤  黄如兰  吴娜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内在或外在原因造成经济水平低下,竞争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居民的集合体。在我国目前农村中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农村弱势群体弱势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有关,更与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非农职业教育状况密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差,非农职业教育水平低,导致了其非农就业水平和个人收入低以及家庭生活贫困。只有通过大力宣传非农职业培训、构建科学的培训信息系统、提高培训质量和完善培训保障体系等措施,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农村弱势群体接受非农职业培训,实现非农就业,尽快脱贫致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江一  仇童伟  秦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江一  仇童伟  秦范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明  李梦凡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转型和增长。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背景下,社会两极分化愈益显化,其中阶层变动尤其是中等收入者群体逐渐萎缩问题不容忽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呈现的"M"形收入分布趋势,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基于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的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发展中的判断标准与规模变动说明,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显现的两极分化程度和特征都存在着差异性。要缓解两极分化,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并针对农村和城镇的不同情况在居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上施以不同的政策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吉祥  储凤玲  陈继东  
文章基于"偏离-份额"方法的分析表明,初始非农就业机会水平低的省份表现出了增长上的"后发优势"。回归分析表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有助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但是,城市化却显著抑制了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基于此,本研究为,内地非农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可能更多地源于一种"后发优势"。因此,从长期来看,推动内地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改变内地中小城市在资源分配中的劣势地位,将是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机会增长速度的重要动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浩军  
农民工作为我国庞大却弱势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后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平稳有序合理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有利于解决三农痼疾,又能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分流农民转移就业的现实意义;农民工作为农民非农就业主渠道对现代化的贡献;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原因;农民工转移就业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绍友  何微微  
一般地,企业特别是占地企业应该是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实现的当然主体。政府在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促进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企业和政府都应把征地农转非人员的非农就业问题纳入自身发展的系统中去考虑与实施,否则当承担更高的用地成本。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海平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的调查显示,当前这一群体的职业满意度较低,离职意愿较高,职业稳定性降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内因是青年就业群体本身因素,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缺位则是外因。因此,青年就业群体应树立合理的职业心理预期,正确的职业流动观,国家也应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