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65)
- 2023(6442)
- 2022(5299)
- 2021(5268)
- 2020(4472)
- 2019(10275)
- 2018(10114)
- 2017(17946)
- 2016(9877)
- 2015(11737)
- 2014(11521)
- 2013(11763)
- 2012(10946)
- 2011(10073)
- 2010(10113)
- 2009(9816)
- 2008(10055)
- 2007(9135)
- 2006(8348)
- 2005(7856)
- 学科
- 济(41811)
- 经济(41768)
- 管理(37031)
- 业(30762)
- 企(26667)
- 企业(26667)
- 方法(18257)
- 中国(16488)
- 数学(15267)
- 数学方法(15180)
- 财(13202)
- 制(10748)
- 贸(9988)
- 贸易(9976)
- 农(9941)
- 易(9839)
- 银(9573)
- 银行(9573)
- 行(9121)
- 理论(8684)
- 业经(8472)
- 务(8184)
- 财务(8157)
- 财务管理(8136)
- 策(8026)
- 学(7890)
- 融(7760)
- 金融(7759)
- 企业财务(7722)
- 技术(7656)
- 机构
- 大学(149795)
- 学院(145189)
- 济(67202)
- 经济(65912)
- 管理(55507)
- 研究(54244)
- 中国(46752)
- 理学(44740)
- 理学院(44206)
- 管理学(43781)
- 管理学院(43447)
- 京(33933)
- 财(33287)
- 科学(29532)
- 所(27344)
- 财经(25219)
- 中心(24503)
- 研究所(24455)
- 经(23130)
- 北京(22673)
- 江(22369)
- 经济学(21940)
- 经济学院(19501)
- 范(19295)
- 师范(19186)
- 院(18878)
- 农(18740)
- 财经大学(18727)
- 州(17890)
- 科学院(16050)
- 基金
- 项目(85453)
- 科学(67868)
- 研究(66398)
- 基金(63099)
- 家(54623)
- 国家(54209)
- 科学基金(45855)
- 社会(42979)
- 社会科(40777)
- 社会科学(40765)
- 基金项目(31926)
- 教育(30697)
- 省(29496)
- 自然(26891)
- 资助(26690)
- 自然科(26306)
- 自然科学(26297)
- 划(26284)
- 自然科学基金(25884)
- 编号(25220)
- 成果(22644)
- 部(20928)
- 中国(20210)
- 重点(19507)
- 国家社会(19092)
- 课题(18602)
- 教育部(18433)
- 创(18191)
- 发(18055)
- 性(17281)
共检索到247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思学,胡蓓,郭齐礼
中国需要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论M.S.也要进入中国杨思学,胡蓓,郭齐礼国家科委管理学院本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是世界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反映为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实际上也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组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靳军宝 曲建升 吴新年 郑玉荣 白光祖
以2014—2019年我国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具有跨省流动的科学家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跨省流动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省际迁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等省级行政区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通过入度盈余值来看,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和山东等省份人才为净流入状态,吉林、安徽、辽宁、湖南等地为人才净流出状态;根据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北京、上海和江苏处于网络核心位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征 赵伟 彭洁
本文以中国能源领域中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教育背景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学术产出方面所表现的不同特征,以期为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林 姚先国
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培养高层次政府管理人才,浙江大学从2006年起,与原国务院西部办合作开设MPA西部领导干部班,在西部十二省市招收MPA研究生。在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招收学生61名,2007年招收学生330名。生源覆盖所有的西部省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州。这一项目在公共管理学界、MPA教育界以及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浙江大学作为东部地区高校,为什么要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商如斌 杨秋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戴国庆 章琪
旅游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突破了传统的向银行借贷的融资渠道,直接向社会募集。这种融资方式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又为企业在市场中树立了形象和品牌。然而一个企业要获得成功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
旅游企业 资本市场 高素质管理人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帆 龙云凤 陈杰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诺贝尔科学奖的分布格局,揭示其潜在规律,并聚焦日本培育和造就诺贝尔奖级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可取经验,提出从制定合理规划、加强基础研究、注重青年人才培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重塑科学文化氛围等方面加强我国顶尖科技人才的培养的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盛照 季晓明
本文以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研究航天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定向培养的模式,并以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高层次专家定向打造实践为案例,通过确定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采取组织与个人联动措施,有针对性的寻找差距,依据差距制定专项打造计划并保障落实,促进各级人才有步骤、有计划的快速成长。为其他企业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实践参考。
关键词:
科技人才 技术专家 定向培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娄伟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的构成,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激励理论出发,探讨相关政策的创新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明媚 张兰霞 付竞瑶 张靓婷
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均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但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不够科学。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界定后,构建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影响力"五位一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能够凸显个体优势的竞优评析法,设计出指标权重以及相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拟引进某区域中心城市的10位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竞优评析法能有效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个体优势,评价结果兼顾了个性化和民主性,为竞优评析法在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竞优评析法 高层次科技人才 人才评价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闫国兴 齐经民
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能力与所处的环境因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SPSS18.0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高层次科技人才能力与环境因素总体显著相关;工作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与家庭环境因素都与沟通协作能力显著相关;工作环境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都与学习创新能力显著相关;社会环境因素与研究决策能力显著相关等结论。最后,提出了结合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不同时期特点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等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郁秋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愈加受到重视。2008年,为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国家启动"千人计划",之后,省市级地方政府的地方"千人计划"也逐渐兴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统筹资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锴 赵希男
为了实现快速发展而短期内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往往效果不佳,当前研究对此现象缺乏有效解释。为了解决该问题,首先从个体角度出发,运用凯利方格访谈技术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要素;其次根据竞优思想,构建个体优势判别模型、群体聚类模型和团队成员选择方法。研究发现,在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基础上,群体优势模式和个体之间的互补优势可弥补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不足。在个体方面,个体优势差异带来彼此之间的异质性,判别出在大一统指标下的个体优势,从而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在群体层面,个体优势差异带来不同的创新能力聚类,突出模式中优势的发挥,有利于识别出创新群体;在团队层面,个体优势差异构成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创新能力匹配,创新团队的能力优势协同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炊海春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国外人才和智力保障,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际人才智力资源流动规律,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国外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一、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本红 陶友青 邓瑾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一)胜任力的内涵与分类胜任力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为高校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了全新的依据。一般认为,胜任力是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