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42)
- 2023(17668)
- 2022(14714)
- 2021(13684)
- 2020(11694)
- 2019(26771)
- 2018(26521)
- 2017(49760)
- 2016(27373)
- 2015(31250)
- 2014(31315)
- 2013(30828)
- 2012(28572)
- 2011(25807)
- 2010(26008)
- 2009(24224)
- 2008(24626)
- 2007(22271)
- 2006(19531)
- 2005(17960)
- 学科
- 济(114541)
- 经济(114387)
- 业(98560)
- 管理(92073)
- 企(86339)
- 企业(86339)
- 方法(50311)
- 数学(40766)
- 数学方法(40327)
- 财(36471)
- 农(36174)
- 中国(33027)
- 业经(32852)
- 制(26680)
- 务(24822)
- 财务(24777)
- 农业(24764)
- 财务管理(24732)
- 技术(23609)
- 企业财务(23383)
- 理论(22129)
- 贸(22079)
- 贸易(22066)
- 易(21485)
- 地方(19941)
- 和(19877)
- 学(19786)
- 体(19083)
- 划(18581)
- 银(18173)
- 机构
- 学院(397037)
- 大学(395628)
- 济(166565)
- 经济(163119)
- 管理(152000)
- 研究(134380)
- 理学(129872)
- 理学院(128395)
- 管理学(126439)
- 管理学院(125616)
- 中国(104263)
- 京(85021)
- 财(79693)
- 科学(79253)
- 所(67892)
- 农(66693)
- 财经(62557)
- 江(62036)
- 中心(61709)
- 研究所(60955)
- 经(56718)
- 业大(56117)
- 北京(54191)
- 农业(52329)
- 范(52060)
- 师范(51604)
- 经济学(51258)
- 州(48607)
- 院(48320)
- 经济学院(46310)
- 基金
- 项目(254825)
- 科学(201415)
- 研究(191607)
- 基金(184230)
- 家(159124)
- 国家(157704)
- 科学基金(135702)
- 社会(121700)
- 社会科(115259)
- 社会科学(115230)
- 省(99979)
- 基金项目(96968)
- 教育(89807)
- 自然(85480)
- 划(83596)
- 自然科(83499)
- 自然科学(83474)
- 自然科学基金(82007)
- 编号(77897)
- 资助(74829)
- 成果(64235)
- 部(57944)
- 重点(57656)
- 创(55557)
- 发(55153)
- 课题(54704)
- 创新(51328)
- 制(50711)
- 国家社会(50526)
- 教育部(50064)
- 期刊
- 济(190032)
- 经济(190032)
- 研究(122937)
- 中国(85458)
- 财(66358)
- 农(62096)
- 管理(59502)
- 学报(57526)
- 科学(55145)
- 教育(51007)
- 大学(44695)
- 农业(42396)
- 学学(41454)
- 技术(39070)
- 融(36617)
- 金融(36617)
- 财经(31796)
- 业经(31033)
- 经济研究(29805)
- 经(27480)
- 业(25519)
- 问题(24983)
- 技术经济(22299)
- 贸(21312)
- 世界(19551)
- 版(18656)
- 财会(18495)
- 现代(18458)
- 国际(18293)
- 科技(17810)
共检索到608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韦吉飞 张学敏
文章以制造业人才培养为视角,分析中国应用技术高校转型的规模及其空间匹配,研究认为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是制造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而应对制造业人才培养调整是我国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突破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转型高校合适规模为700所左右,德国是中国较为理想的追赶目标;结合各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国内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最佳比例应在1∶1的现基础上逐步提高;此外,各区域人才培养规模的空间分布与制造产业协同性不强,中央应厘清各区域制造业发展定位,强化区域内转型高校功能分类,兼顾就业与产值地区差异,从全球视角
关键词:
应用技术类高校 转型 制造业 人才培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田华 李燕 夏勇
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端制造业人才供给的主渠道,"中国制造2025"给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应用技术大学应当立足于制造业强国的战略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模式与层次,并从培养策略上作出快速有效的调整。具体来说,应用技术大学要革新人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调整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转变培养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玲
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加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随着国家提出"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示精神,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近年来国家促进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重点课题。但目前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评价体系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作用等方面,加快提升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强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78家先进制造类企业的调查分析及访谈,剖析了广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缺乏;本科、高职是高技术技能人才最佳学历;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不足;高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程度不高。据此,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行业协会四个协同共育主体出发,提出协同培养的政策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南广友
文章首先分析了"双创"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物流人才培养理念难以适应"双创"环境要求,物流人才培养主体过度依赖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向出现偏差,物流实践教学中欠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物流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且数量不足。然后提出了"双创"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对策:树立以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为目标的理念;打造多主体物流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建立"分阶段+课程模块"的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实际项目+双导师"制为抓手,优化物流专业师资配置;完善物流专业实践教育管理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赟
从生态学角度看,高等学校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人才培养就是在高等学校这一生态系统中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教学条件、专业、课程、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思想文化等方面出发,分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及能够为所需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生态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正兴 顾永安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核心是顺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具有跟上时代步伐的技能,超(跨)学科知识体系,全面健康的本科生。"导学"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为中心,融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贯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优化个人素养和生活方式,进一步从组织原则、主要内容、运行方式等方面建立实施路径,并倡导坚持合乎实际需要、教育理性、基本经验、发展方向的评价标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冬 侯晨
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同属职业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都是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二者在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以及对技术的要求上存在明显不同。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具有同型异质特点,是因为所要求的技术性质不尽相同导致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技能,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偏重于技术,而校企合作则是实现二者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于志晶 刘海 岳金凤 李玉静 程宇 张祺午
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是培养体系要更加融通开放。要以现代学徒制推广工程、绿色技能开发开发工程、制造业工人技能提升工程、产教创新联盟建设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等为载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静 刘赟宇 黄利非
按照高职教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两层次、双结合"方案,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层次达到企业技能要求,第二层次解决企业疑难问题,技能培养和问题攻关双结合。改革重点是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探索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校企共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进行实践性研究与探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中国制造2025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规划之一,《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不仅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具体行动提供了坐标系,也描绘了路线图。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整体框架下,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通过对接需求的专业布局推进高职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通过确立人文引领的核心素养实现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通过完善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推动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以及通过制度自觉的生态治理促进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文婷 李建雄 王延盛 闫丽花
制造业转型升级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建设制造强国迫切需要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职业教育作为其培养主体,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也任重道远。京津冀地区借助京津冀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通过细化人才供需研究,转变培养观念,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加快课程数字化改造等路径,系统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精准对接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建峰
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代学徒制是满足这种人才需求的途径之一。本文以西子航空工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例,展示了其中高职一体化的创新性成果,以及现代学徒制在运行机制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徒结对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为高职院校探索现代学徒制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 现代学徒制 课程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高等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TQM)是完全可行的。高校人才培养 TQM思想包括 :人才培养质量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质量不仅是教学质量 ,而且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质量 ;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质量管理 ;TQM采取的是多种多样的质量管理方法。TQM的特色反映在“事前管理 ,防患于未然”。 TQM体系是整个学校管理体系的中心环节。
关键词:
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