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1)
2023(8452)
2022(7311)
2021(7083)
2020(6128)
2019(14637)
2018(14039)
2017(26584)
2016(14371)
2015(16601)
2014(16579)
2013(16820)
2012(16054)
2011(14720)
2010(14540)
2009(13780)
2008(13862)
2007(12406)
2006(10660)
2005(9710)
作者
(42509)
(35788)
(35738)
(34411)
(22792)
(17244)
(16350)
(14020)
(13535)
(12613)
(12376)
(11936)
(11512)
(11339)
(11319)
(11287)
(10827)
(10421)
(10417)
(10157)
(8877)
(8838)
(8683)
(8185)
(8155)
(8138)
(7846)
(7728)
(7296)
(7165)
学科
(66800)
经济(66735)
(37182)
管理(35693)
方法(31358)
数学(28526)
数学方法(28337)
(25690)
企业(25690)
(21111)
中国(20020)
(15672)
贸易(15664)
(15550)
(15306)
农业(14708)
(13224)
地方(13135)
(11867)
业经(11739)
(10066)
银行(10046)
(9767)
金融(9765)
(9647)
环境(9614)
(9427)
收入(8668)
(8542)
财务(8527)
机构
大学(216827)
学院(213823)
(97942)
经济(96224)
研究(80543)
管理(78361)
理学(67256)
理学院(66371)
管理学(65330)
管理学院(64909)
中国(61985)
科学(48129)
(46519)
(42400)
(41553)
(38647)
研究所(38064)
中心(36312)
财经(34097)
经济学(32163)
业大(31383)
(31121)
农业(30491)
(30382)
北京(30169)
经济学院(29243)
(28708)
师范(28473)
(28422)
财经大学(25299)
基金
项目(140797)
科学(110304)
基金(103909)
研究(102363)
(91537)
国家(90830)
科学基金(75791)
社会(66426)
社会科(62963)
社会科学(62945)
基金项目(54480)
(51398)
自然(47325)
教育(46330)
自然科(46149)
自然科学(46132)
自然科学基金(45329)
(45005)
资助(43177)
编号(40380)
成果(33462)
(32931)
重点(32403)
(31358)
国家社会(28787)
中国(28641)
(28439)
教育部(28031)
课题(27972)
科研(27102)
期刊
(104899)
经济(104899)
研究(64933)
中国(40842)
(35340)
学报(34648)
科学(32683)
(32141)
管理(25849)
大学(25738)
学学(24264)
农业(23912)
(19574)
金融(19574)
教育(19419)
经济研究(17929)
财经(17373)
技术(16584)
业经(15248)
(15070)
问题(14896)
(14352)
(13909)
世界(12431)
国际(12405)
技术经济(11124)
资源(10628)
(10599)
统计(10436)
理论(9535)
共检索到318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园  蒋轩  王铮  
区域性贫困是我国突出的发展难题,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在地理学基础上可能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指标体系,使用灰色关联法建模计算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剖析了我国区域性贫困形成的层次性原因。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与信息化水平更多制约了当前中国东部山区,如大别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的发展;中部山区如罗霄山区、吕梁山区、武陵山区主要受交通-经济区位落后及部分自然禀赋欠缺的影响较大;西部山区如西藏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滇西边境山区的首要致贫因素还是集中在自然禀赋方面,但具体成因各异。最后,针对不同地理成因引发的贫困,文中讨论了相关的政策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研究目的: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多维减贫指标体系,测度2000—2020年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动态变化,系统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综合扩张指数和脱钩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成效显著,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县域单元多维减贫指数均值分别为0.134和0.186,经济减贫指数明显高于社会和生态减贫指数;(2)集中连片特困区建设用地扩张先缓后快,局部区域扩张迅速,但整体以相对稳定型扩张为主,2010—2020年扩张明显加快,缓变型和快变型呈现组团化分布;(3)研究期间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指数与建设用地扩张指数以较理想型的弱脱钩为主,强脱钩县域单元数量由2000—2010年的131个减少为2010—2020年的10个,与之对应的弱脱钩县域单元数量则由369个增加到486个,有效体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方式的转变。研究结论:特困区减贫动态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存在密切关联,县域土地城镇化有助于增强特困区内生发展动力,后扶贫时期特困区需推进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调整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宝  高峰  李恒吉  
基于国家最新颁布的2 300元扶贫标准,以国家扶贫攻坚确定的11个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11个片区地形地貌、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致贫因子以及分布特征、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连片特困区主要集中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连片特困区远离区域经济中心,从区域中心向贫困地区经济辐射整体呈现地理衰减趋势,且连片特困区多位于数个经济中心的"三角地带"。基于资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层面指标,将连片特困区划分为6种致贫类型,并逐类进行致贫机理分析,探讨提出精准扶贫发展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  刘兆征  
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扶贫脱贫面临农民进取意识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公共服务相对落后、农产品销售难、扶贫脱贫合作缺乏等困难,建议开展和推进思想文化专项扶贫、功能农业脱贫、金融和电商扶贫、省级扶贫统筹、合作扶贫脱贫等行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芳  
选取2005—2013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435个国定贫困县的样本数据,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服务程度不同维度,运用PVAR模型测度金融发展水平与贫困程度之间动态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存在先抑后扬的"非线性关系",在短期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呈现负向冲击,而长期则具有正向激励。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制与机制缺陷,将制约金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深层结合,抑制甚至负向影响金融减贫的实践效果。通过贫困地区内在机制与体制创新,才能驱动农村金融作用于贫困减缓的行为轨迹,扩张金融减贫的正向作用路径与空间,实现金融减贫的阈值跨越。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芳  
选取2005—2013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435个国定贫困县的样本数据,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服务程度不同维度,运用PVAR模型测度金融发展水平与贫困程度之间动态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存在先抑后扬的"非线性关系",在短期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呈现负向冲击,而长期则具有正向激励。现阶段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制与机制缺陷,将制约金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深层结合,抑制甚至负向影响金融减贫的实践效果。通过贫困地区内在机制与体制创新,才能驱动农村金融作用于贫困减缓的行为轨迹,扩张金融减贫的正向作用路径与空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常香荷  
近年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问题依然严峻: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与其他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经济总量增速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下一步,扶贫脱贫工作需从多个方面抓起。一是加速推进农民素质全面提升;二是加快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常香荷  
近年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问题依然严峻: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整体收入水平偏低,与其他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经济总量增速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下一步,扶贫脱贫工作需从多个方面抓起。一是加速推进农民素质全面提升;二是加快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胜  丁忠兵  吕指臣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亟待攻克的堡垒,也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现状,提出了信息贫困锁定假说:第一,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存在严重的信息贫困问题;第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信息贫困与当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等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路径依赖,陷入贫困锁定状态。基于信息贫困锁定假说,分析了互联网对于破解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信息贫困锁定的内在机理和实现形式,并针对我国互联网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倩  陈佳  吴孔森  杨新军  
中国扶贫瞄准单位已下沉到农户单元,发展和完善农户尺度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是精准配置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率的关键。通过借鉴"人""地"和"业"关系理论构建了"能力—资本—环境"多维贫困综合评估框架,以秦巴山特困区商洛为例,通过多维贫困测度体系对农户进行综合测度,识别样本区多维贫困户,进而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多维贫困发生的主要影响机理,最后依据多维贫困户剥夺维度的组合划分不同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有245户被识别为多维贫困户,239户被识别为非多维贫困户,多维贫困户与非多维贫困户在能力维度、资本维度和环境维度均存在较大差异;②有84.08%的多维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相重叠,多维贫困户在综合维度和单维度的贫困程度均较深;③多维贫困发生主要受"人"的发展能力和生产能力、"业"的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以及"地"的地理条件和区位的弱势或剥夺的影响;④多维贫困户划分为发展缺失型、复合贫困型、生存环境恶劣型和综合贫困型4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丽  匡远配  
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是中国新一轮减贫的重点,片区扶贫是把片区作为主战场,以片区的形式组织扶贫开发。选取武陵山片区有代表性的41个县为样本,采用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的相关数据,基于密度、距离和整合的3D框架分析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经济中心距离越远、基于面积的经济密度越高、扶贫资金越多的县,贫困发生率越高,反映出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不同步、偏远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及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精准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应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密度和减贫绩效"双赢";加快基础设施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邹波  张彬  柴盈  
该文将我国14个连片特困区分为绿色丰富型贫困、绿色缺乏型贫困和混合型绿色贫困等三大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连片特困区51%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森林覆盖率大于44.7%的绿色丰富型贫困区,28.1%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森林覆盖率低于21.63%的绿色缺乏型贫困区。14个连片特困区具有线与带状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和我国二、三阶梯分界线周围以及西部边疆地带。14个连片特困区面临同样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且产业体系相似;连片特困区大多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此外,农村贫困人口还呈现出大集中和大分散等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谭雪兰  蒋凌霄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乡村贫困一直是困扰中国的现实难题之一,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一直以来,乡村贫困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高度重视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日趋增多,但对乡村贫困空间表达较弱。地理学具有空间格局研究的优势,近年来其对乡村贫困的研究较为活跃,重点关注乡村贫困的源起、空间分布、地理特征等内容,与其他学科有极强的互补性。论文梳理了地理学乡村贫困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内涵与标准、测度与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反贫困策略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与综合评述,探讨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为深入开展本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庆红  夏咏  
[目的]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深入剖析该区域少数民族农户致贫因素,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环境特征等3个方面对新疆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户主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中熟练说国语人口所占比重、兼业情况、是否参与农业合作组织、家庭成员是否残疾或重大疾病、人均耕地面积、是否通公共交通车均对贫困产生了重要影响,与预期一致;户主年龄、农户家庭中劳动力所占比重、未成年人口所占比重、离县城的距离、有无自然灾害对贫困的影响均没有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与预期假设不符,主要是"一户一策"的精准脱贫政策及惠农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未来应从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现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两个方面提高片区的脱贫成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力  孙杰  
文章基于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1986年至2009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农户资产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连片特困区不存在多均衡状态贫困陷阱;(2)就连片特困区农户而言,极端天气(或降雨)增加导致其减少各类资产投资,而气温上升则促使其增加生产及固定型资产投资,但对消费型资产投资不产生影响;(3)与"片区外"农户相比,连片特困区农户应对风险能力较弱,资产动态敏感性更高,且"片区内"农户村与村之间的贫困差异程度较大。研究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连片特困区保险、信贷支持力度,且需在其教育、培训方面加大投入,提高连片特困区农户风险应对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