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49)
- 2023(14757)
- 2022(12790)
- 2021(12352)
- 2020(10210)
- 2019(23919)
- 2018(23590)
- 2017(45696)
- 2016(24707)
- 2015(27738)
- 2014(27705)
- 2013(27238)
- 2012(24857)
- 2011(22500)
- 2010(22323)
- 2009(20411)
- 2008(19770)
- 2007(16926)
- 2006(14550)
- 2005(12927)
- 学科
- 济(100047)
- 经济(99942)
- 管理(68678)
- 业(65979)
- 企(54014)
- 企业(54014)
- 方法(49941)
- 数学(44314)
- 数学方法(43615)
- 中国(27606)
- 农(26340)
- 财(25843)
- 学(21312)
- 业经(20851)
- 贸(19412)
- 贸易(19402)
- 易(18956)
- 制(17930)
- 农业(17519)
- 地方(16870)
- 理论(16409)
- 和(15333)
- 务(15054)
- 财务(14976)
- 财务管理(14946)
- 银(14945)
- 环境(14940)
- 银行(14907)
- 技术(14810)
- 行(14240)
- 机构
- 大学(350018)
- 学院(346616)
- 济(142568)
- 经济(139794)
- 管理(138562)
- 理学(121292)
- 理学院(119971)
- 研究(118230)
- 管理学(117690)
- 管理学院(117079)
- 中国(88087)
- 京(74796)
- 科学(73069)
- 财(63137)
- 所(58792)
- 农(54474)
- 研究所(54117)
- 中心(52310)
- 财经(51645)
- 业大(51251)
- 北京(47611)
- 经(47345)
- 江(46840)
- 范(45182)
- 师范(44772)
- 经济学(43890)
- 院(43053)
- 农业(42697)
- 经济学院(39635)
- 财经大学(38848)
- 基金
- 项目(242458)
- 科学(191329)
- 基金(178428)
- 研究(175485)
- 家(156422)
- 国家(155203)
- 科学基金(133180)
- 社会(111779)
- 社会科(106027)
- 社会科学(105999)
- 基金项目(93601)
- 省(91476)
- 自然(87094)
- 自然科(85157)
- 自然科学(85137)
- 自然科学基金(83613)
- 教育(80864)
- 划(78204)
- 资助(75063)
- 编号(69855)
- 成果(56720)
- 部(54507)
- 重点(54085)
- 发(50477)
- 创(50044)
- 课题(48055)
- 教育部(46976)
- 国家社会(46790)
- 创新(46777)
- 科研(46651)
- 期刊
- 济(146943)
- 经济(146943)
- 研究(101462)
- 中国(62113)
- 学报(55783)
- 科学(52313)
- 管理(49875)
- 农(49171)
- 财(46271)
- 大学(42489)
- 学学(40035)
- 教育(37459)
- 农业(34816)
- 技术(29464)
- 融(27094)
- 金融(27094)
- 经济研究(25317)
- 财经(25055)
- 业经(22572)
- 经(21471)
- 问题(19144)
- 业(18702)
- 图书(17119)
- 技术经济(16858)
- 统计(16524)
- 科技(16472)
- 版(16069)
- 理论(16008)
- 贸(15694)
- 世界(15003)
共检索到492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群力 陈海林
隐性收入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对收入差距、税收流失甚至国家财政安全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DGE模型法,构建一个包含正规经济部门与隐性经济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隐性收入规模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1978~2015年,我国隐性收入规模从36.69%下降到13.25%,历年平均规模为21.71%,隐性收入总体规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其绝对规模仍然较大。资本冲击和税收政策冲击是影响隐性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资本存量扩大但未能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时,将导致过剩的资本和劳动力向隐性经济部门流动,扩大隐性收入规模;税率越高,资本和劳动力从事隐性经济活动的动力就越强,隐性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为实现对隐性收入的有效治理,需要进一步促进正规经济的发展,降低失业水平;提高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法制化水平,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优化税制结构,降低税收负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和居民的税收遵从意愿;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强化税务稽查力度,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灿明 孙群力
本文采用改进后的货币需求方法,测算了中国1978~2008年全国总的隐性经济规模,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隐性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隐性经济规模在1978~2008年期间介于10.7%~26.73%之间,较重的税收负担和过多的政府管制是隐性经济规模上升的主要原因。隐性经济规模、失业率、对外开放、非国有化程度的提高使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而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加快城市化建设、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则可以缩小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项威,刘向耘
隐性收入研究《隐性收入研究》课题组近些年来,我国的隐性收人问题表现得很突出,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例如,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并不是那么低,而是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重恩 唐燕华 张琼
本文允许所有人群和所有收入来源都可能存在收入瞒报且瞒报比例并不一定为常数,基于居民优化决策行为对消费支出模型的原理和估计函数选取进行了扩展,之后利用2002年至2009年各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估算了我国的隐性收入规模,并重新考察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研究发现:首先,收入瞒报存在"总量效应"和"结构性效应",意即:收入越高,瞒报程度越高;不同收入来源瞒报程度有别,财产收入的瞒报程度最高,工资收入次之,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最低。其次,调整瞒报因素后,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为标准计算的基尼系数从原始数据中的0.31—0.34上升到了0.45—0.51之间。最后,测算出收入瞒报所导致的"隐性收...
关键词:
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隐性收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丹 刘钻石 章娅玲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转轨,现收现付制下形成的隐性债务开始显性化,形成了庞大的统筹资金缺口。而解决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基本前提是要准确测算债务规模。本文在分析隐性债务来源的基础上,将我国参保职工分为五类,采取个体成本法精算出2008年初的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
关键词:
养老金 隐性债务 来源 规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灿明 孙群力
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MIMIC模型度量了1998—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隐性经济规模。在MIMIC模型中,以税收负担、居民收入、失业率、政府管制和自我就业率作为隐性经济的原因变量,以实际GDP增长率、劳动力参与率作为隐性经济的指标变量,研究发现,税收负担、失业率与隐性经济显著正相关,而居民收入、政府管制、自我就业率则与隐性经济显著负相关,它们是影响隐性经济的主要因素。本文还发现,隐性经济对官方经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隐性经济与劳动力参与率显著负相关,即随着隐性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劳动者从官方经济部门进入到隐性经济部门。度量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平均隐性经济规模在1998—2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吉富星
近年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方式多、隐蔽性强、规模大,导致隐性债务底数不清、风险累积较大,造成监管与治理难。隐性债务呈现形态多样化、复杂化趋势,识别要坚持"穿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最终财政资金偿还这一本质及财政预算管理来界定。隐性债务实质是指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约定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或违法提供担保,或以承担救助责任等方式举借的债务或表外负债。基于有息负债及债务矩阵视角的预估表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未来举债空间有限,局部风险、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短期看,关键要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缓释存量债务风险。但长期看,更应关注债务的投资效率、债务可持续及相应制度安排。
关键词:
政府债务 隐性债务 财政风险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欧阳胜银 蔡美玲
通过构建一个3-1-2的MIMIC模型对我国地方隐性债务进行规模测度,结果发现:显性债务约束力度是我国出现地方隐性债务的主要成因,也是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突破口;2003—2018年我国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呈现出明显的双倒"U"型特征,在2007年和2015年左右分别达到历史高位,2016年开始出现趋势性下降;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我国隐性债务风险得到较好的管控。
关键词:
地方隐性债务 MIMIC模型 统计测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林辉
本文综合运用直接测算法与间接测算法,对我国1982-2006年的隐性资本流动规模进行了测算,并使用测算值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隐性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开放度和汇率变动是影响我国隐性资本流动的显著因素,利差和外汇政策的影响也较大,经济增长、消费物价和国际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关键词:
外汇管理 隐性资本流动 资本项目管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洪涛 肖功为
本文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视角,将世界乡村治理行为从个性的层面将划分为平行模式与两栖模式两种主流模式,从共性的层面将其划分为重整机制与综合机制两种隐性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乡村治理现状,明确了"田园性"的应有边界,增强了人们对"田园性"乡村发展目标的自信;为乡村建设"田园性"这个目标的顺利达成,拓展了一条隐性通道,并将其融入了新的"田园综合体"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载体;提出走以"田园性"为取向的"规模化"和"生态化"乡村治理之路。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任刚
一、养老金隐性债务介绍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给我国的养老金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推动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改革。现收现付制下,政府所积累的向已退休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已经参加养老金计划的职工发放养老金的承诺形成了公共养老金的隐性债务。在制度改革过程中,原来隐藏在现收现付制下的隐性债务逐渐显现出来,测算其规模以及确定如何偿还已成为制度转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静
一国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政府统计的质量,其规模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隐性就业规模。传统的C-D函数模型估测隐性就业规模,一般采用回归分析法去估测参数。但是,回归分析法亦有其自身的缺陷。相比于传统方法,灰色理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动态测算方法,它可以较准确地测算各个不同时期的C-D函数待估系数。本文应用灰色理论的方法测算我国1982-2003年间的隐性就业规模,并基于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奔 卢彦瑾 欧阳胜银 马守荣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界定地方隐性债务的内涵与核算边界,采用核算法分别测度2007—2018年狭义地方隐性债务和广义地方隐性债务的规模,结果发现其量巨大且年增速分别为4.44%和5.66%;在样本期内,狭义地方隐性债务呈现平缓上升的特征,广义地方隐性债务则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对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及成因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政策性补贴是狭义地方隐性债务的重点构成部分,PPP和狭义隐性债务是广义地方隐性债务较大的主要内部原因,而公益项目投资力度、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则是诱发变相举债的重要外部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乔雪 陈济冬
本文试图运用经典的搜寻努力模型来考察当隐性就业现象存在时,失业保险政策如何影响失业工人的搜寻努力、就业分布和社会产出。研究发现:(1)提高失业保险税有可能扭曲工人的搜寻努力,加重隐性就业现象和降低社会产出;(2)失业保险金和就业规模(或失业保险税)之间具有拉弗曲线(Laffer Curve)的特征,因此,当政策目标为给定的失业保险金水平时,应当采用较低的失业保险税来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产出的扭曲;(3)当经济处于很低(很高)的隐性就业规模时,政府进行监督(降低失业保险税)能够消除(减少)隐性就业现象并同时提高社会产出。
关键词:
隐性就业 失业保险税 拉弗曲线 社会产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程侃 杨斌
目前流行的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指标存在缺陷,它只考虑现期收入而未考虑持久所得,且将其运用于中国时忽视了隐性收入因素。通过设计一个新型的房价收入比指标,计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发现目前中国房价仍是合理的,中国人民的房价负担能力被低估。政府不应当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而是应当合理处置"土地财政"带来的巨额收入,并且通过政策优化使高价商品房更多地成为"廉租房",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成为无痛苦调节收入分配的渠道,实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持久所得 隐性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