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4)
2023(7607)
2022(6443)
2021(6037)
2020(4985)
2019(11361)
2018(11166)
2017(20983)
2016(11287)
2015(12907)
2014(12648)
2013(12760)
2012(11834)
2011(10832)
2010(10749)
2009(10317)
2008(10315)
2007(9070)
2006(8109)
2005(7688)
作者
(31108)
(26257)
(26103)
(24980)
(16808)
(12405)
(11776)
(10071)
(10042)
(9240)
(9166)
(8699)
(8579)
(8532)
(8482)
(8119)
(7827)
(7597)
(7579)
(7246)
(6842)
(6306)
(6235)
(5972)
(5934)
(5861)
(5799)
(5588)
(5245)
(5148)
学科
(48390)
经济(48304)
管理(36883)
(32005)
(26621)
企业(26621)
方法(20220)
数学(18097)
数学方法(17967)
中国(17029)
(15352)
(15149)
(12308)
(11403)
贸易(11392)
(11249)
(10524)
业经(10321)
(9900)
银行(9894)
(9545)
体制(9011)
(8877)
金融(8875)
(8388)
财务(8370)
财务管理(8349)
环境(8164)
(8013)
企业财务(7964)
机构
大学(168522)
学院(163777)
(80277)
经济(79011)
研究(62080)
管理(61183)
理学(52261)
理学院(51687)
管理学(51089)
管理学院(50763)
中国(50287)
(38927)
(36082)
科学(32324)
财经(30365)
(30330)
(27843)
中心(27421)
研究所(27173)
经济学(27000)
经济学院(24152)
北京(23435)
(23405)
(22950)
财经大学(22755)
(22269)
(19758)
业大(19754)
师范(19596)
研究中心(18070)
基金
项目(106438)
科学(86182)
基金(82083)
研究(79771)
(71366)
国家(70853)
科学基金(60850)
社会(55321)
社会科(52603)
社会科学(52593)
基金项目(42062)
自然(36622)
教育(36452)
(36450)
自然科(35808)
自然科学(35798)
自然科学基金(35228)
资助(33863)
(32180)
编号(29437)
(26648)
(26266)
成果(25477)
国家社会(24966)
重点(24412)
中国(24144)
教育部(23603)
(22453)
(22164)
人文(21818)
期刊
(87969)
经济(87969)
研究(55839)
中国(36631)
(31002)
管理(25055)
科学(23405)
学报(23106)
(21749)
大学(18982)
(18410)
金融(18410)
学学(17828)
财经(16574)
教育(15516)
经济研究(15217)
农业(14568)
(14345)
技术(12495)
(12145)
问题(11872)
世界(11167)
业经(11016)
国际(10857)
(8242)
技术经济(7850)
(7256)
理论(7105)
经济问题(7089)
现代(6987)
共检索到258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翼  
文章通过对夫妇职业地位和教育获得状况的分时段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婚姻安排过程中存在的“门当户对”式阶层内婚制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然继续延展。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虽然一度消解了基于财产占有关系而产生的阶级差别,但基于职业和教育等级而新生的阶层地位等级,却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选择。绝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都在自己所属的阶层或与自己所属阶层等级地位临近的阶层。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锋  
阶层外婚指来自不同阶层的男女之间的婚姻。西周时期的绝大多数婚姻是阶层内婚,但也存在少量阶层外婚。后者包括丈夫地位高于妻子和妻子地位高于丈夫两种情况。在这些阶层外婚中,夫妻双方精诚合作、共同拼搏是实现进一步向上流动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地位高的一方会有意无意、偶然必然地提带另一方,使后者地位提升。当时有些女子因婚姻使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了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还有一些男子通过婚姻使自己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都阳  蔡昉  屈小博  程杰  
由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在促进了城镇化的同时,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综合利用多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库,实证分析了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对资本产出比和工作时间有负面影响,但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净收益非常可观。根据本研究的回归结果,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在未来几年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收益。这也就意味着,在推进全面户籍制度改革中仅仅考量户籍制度改革所要付出的成本,而忽略其带来的巨大收益,可能会在实践中制约改革的进程。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贾冀南  张琦  高素英  
对员工离职阶段进行细化解读,将冲突期、离职期、离职后期纳入"后劳动关系"阶段。基于员工个性特点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把握每个阶段员工的偏好需求,找出一种既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又符合员工个性成长需求的离职员工管理理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贾冀南  张琦  高素英  
对员工离职阶段进行细化解读,将冲突期、离职期、离职后期纳入"后劳动关系"阶段。基于员工个性特点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把握每个阶段员工的偏好需求,找出一种既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又符合员工个性成长需求的离职员工管理理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汪玲漂  
离职员工也是企业的人力"资产",具有重要的"剩余价值"。离职员工管理现状企业进行员工管理的一般做法是"着重招聘,忽视离职",导致这种"虎头蛇尾"的管理现状源于企业对离职员工价值认知的偏差,没有意识到员工价值并非局限于任职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离职员工也是企业的人力"资产",具有重要的"剩余价值",图1是离职员工延续管理的价值几何图。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汪玲漂  
离职员工也是企业的人力"资产",具有重要的"剩余价值"。离职员工管理现状企业进行员工管理的一般做法是"着重招聘,忽视离职",导致这种"虎头蛇尾"的管理现状源于企业对离职员工价值认知的偏差,没有意识到员工价值并非局限于任职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离职员工也是企业的人力"资产",具有重要的"剩余价值",图1是离职员工延续管理的价值几何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应宜逊  
“过度投机”为何长期延续应宜逊在邓小理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证券市场稳步成长,已初具规模。1990年冬,上海、深圳两地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时,只有13家上市公司;今年8月末,上市公司已有708家,总股本1597亿元,市价总值16400亿元,相当于GDP的2...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芬华  
各种初始条件的制约 ,使渐进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唯一选择 ,该模式保证了中国经济改革效率与社会稳定运行之间的均衡 ,因而取得了显著绩效。但渐进改革在当前遇到了体制性“硬核” ,其效率处于边际递减之中 ;而激进改革成本的瞬间支付特征决定了激进改革依然超乎国家财政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因此 ,渐进改革道路将在中国适度延伸。现阶段应继续促进非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在条件成熟时推动中国经济变革的局部跃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法辉  
一、问題的提出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历史,远较西欧封建社会延绵时间长。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们的广泛兴趣。不同立场、不同派别乃至不同国度,特别是日本和俄国的学者们展开了持久、热烈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对此问题的讨论几乎成了贯穿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红线。可以说,金观涛和他的合作者是这个问题研究走在最前面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的“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摆脱了以往历史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被众多的因果环所套住,无法寻找到终极原因的困境,给了我们较为满意的回答。所谓“社会结构调节原理”,就是说: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皮海洲  
过去的十年,留给中国股市广大投资者的显然是一场噩梦。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创下2245点的高点,而历经10年之后,截至12月16日,又回到了2170点,股指再次从终点回到起点。这是中国股市广大投资者的一个悲剧。过去的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文治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在1983年我曾写过一篇《地主制经济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纲》在《中国史研究》发表。后来感到该文仍需再行发挥,曾多次与严中平同志讨论。1990年12月31日,我到严府看望,他还提了不少意见。未满一月,不意中平同志遽然于1991年1月24日病逝,这是我国学术界一重大损失。《再论》初稿已成,其间凝聚着中平同志的宝贵心血,谨以此作为对他的怀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