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74)
- 2023(14404)
- 2022(12253)
- 2021(11860)
- 2020(9921)
- 2019(23184)
- 2018(22719)
- 2017(43681)
- 2016(22965)
- 2015(25944)
- 2014(25298)
- 2013(24680)
- 2012(22655)
- 2011(19854)
- 2010(19705)
- 2009(18073)
- 2008(17327)
- 2007(14818)
- 2006(12949)
- 2005(11398)
- 学科
- 济(96374)
- 经济(96257)
- 业(62527)
- 管理(61735)
- 企(48402)
- 企业(48402)
- 方法(46778)
- 数学(42441)
- 数学方法(41777)
- 财(29147)
- 农(27775)
- 中国(27567)
- 税(22222)
- 税收(20764)
- 收(20589)
- 农业(19314)
- 业经(19169)
- 贸(18505)
- 贸易(18494)
- 易(18124)
- 学(17210)
- 制(16243)
- 地方(16139)
- 收入(15085)
- 务(14854)
- 财务(14795)
- 财务管理(14760)
- 企业财务(13976)
- 银(13825)
- 理论(13822)
- 机构
- 大学(312173)
- 学院(309949)
- 济(137621)
- 经济(135337)
- 管理(122198)
- 理学(106165)
- 理学院(105071)
- 研究(104733)
- 管理学(103104)
- 管理学院(102529)
- 中国(82379)
- 财(66936)
- 京(65205)
- 科学(60410)
- 财经(52219)
- 所(50286)
- 中心(48942)
- 经(47953)
- 研究所(45522)
- 农(45442)
- 经济学(44192)
- 江(44020)
- 业大(42093)
- 北京(41395)
- 经济学院(40009)
- 财经大学(39075)
- 范(38611)
- 师范(38228)
- 院(38002)
- 农业(34928)
- 基金
- 项目(213509)
- 科学(170421)
- 基金(160131)
- 研究(156760)
- 家(140335)
- 国家(138965)
- 科学基金(120100)
- 社会(103334)
- 社会科(98186)
- 社会科学(98159)
- 基金项目(83086)
- 省(78679)
- 自然(76223)
- 自然科(74586)
- 自然科学(74564)
- 自然科学基金(73262)
- 教育(72131)
- 划(67345)
- 资助(66626)
- 编号(62258)
- 成果(50635)
- 部(48675)
- 重点(47815)
- 国家社会(45201)
- 发(45043)
- 创(44375)
- 教育部(42658)
- 课题(41681)
- 创新(41637)
- 科研(41221)
共检索到461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志安 付正淦 邱国庆
文章重点关注间接税减缓相对贫困效果,并基于CFPS2012年与2018年微观数据测算模拟表明:匿名评价下中国间接税整体K指数为负值,具有逆向调节的收入再分配与减贫效应,加剧了总体贫困广度、深度以及强度,但现阶段结构性减税使间接税归宿的累退性、平均税率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减小了城乡相对贫困倍差;非匿名评价下居民家庭税前收入位置与间接税负担率呈现“U”型关系,且低收入群体位于拐点左侧,这使部分家庭收入减损流入相对贫困阶层。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自发推动“益贫式增长”收入再分配格局。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许先普
在人地关系调整大背景下,"谁来种地"的现实命题备受关注,土地的权利设置及制度约束固然重要,然而经营主体认识才是土地经营方式决定的第一重要变量。本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既有承包制度设计框架下解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家庭一般性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收入结构和劳动力内部分工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体现为"富农"行动特征,低收入家庭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成为约束条件,决定着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目标。由此得到的政策含义为:土地流转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业劳动参与的结果,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土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关键词:
土地流转决策 农村收入差距 家庭收入结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邓涛涛 胡玉坤 杨胜运 马木兰
中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其农村家庭蕴藏着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在收入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家庭旅游消费却远未达到与其收入匹配的预期水平,这可能与家庭收入结构有关。文章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理论,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检验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家庭旅游消费需求的差异化影响,从理论和经验上验证农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心理账户效应。结果表明:农村家庭针对不同来源的收入采用不同的旅游消费预算和处理规则,表现为不同类别收入存在差异化的边际旅游消费倾向,即存在心理账户效应,并且农村家庭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心理账户效应比城镇家庭更显著。同时,文章发现,典型的农村家庭特征对边际旅游消费倾向以及心理账户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村家庭,其边际旅游消费倾向总体更高,且心理账户效应更显著。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家庭在旅游消费上的心理账户效应也越显著。对于子女年龄处于中学阶段的农村家庭,其旅游消费的心理账户效应比较明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茜萌 倪红福
随着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和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整体税收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引起理论研究的关注。本文利用引入增值税抵扣机制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间接税税收负担,并结合直接税税负,分析整体税收负担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增值税的累退性显著高于营业税,因此与征收营业税相比,征收增值税的模式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我国整体税制呈累退性,并且总税收(间接税和直接税)整体而言加重了社会收入不平等现象,税后不平等程度逐年上升。与城市相比,间接税在整体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会愈发加重该地区内部的贫富差距;虽然在农村地区税收仍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加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特性有所缓解。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税收负担 收入分配 增值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昭 吴丹萍
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分析框架和多重剥夺的福利损失,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和2014年的数据,考察农村地区贫困的识别、追踪和分解。研究表明:从健康、教育、生活状况、卫生条件、食物支出与收入水平六个维度综合来看,考察期内农村地区的多维贫困有所改善;相比一维视角的收入贫困,多维视角下可以借助更多信息对贫困户进行有效地识别和追踪;对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发现,一些特定维度(如教育、生活状况和卫生状况等)的变化对于多维贫困指数变化的影响较大。得出政策启示:对贫困的识别应当借助多维视角的福利剥夺,以便尽可能"识真贫"和"扶真贫";对于贫困的改善应当致力于贫困户福利水平和脱贫能力的改善;扶贫过程中,应注重一些特定维度对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影响,将这些维度作为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柳钦 亢延锟
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一直以来被视为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高速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深远。本文基于2010—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高速公路建设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速公路的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对土地和收入禀赋较差家庭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显著。这主要在于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当地村庄工资水平的上升,进而显著提升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速公路对居民消费支出并无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服务性消费比重显著上升,说明居民消费结构有所优化。此外,我们还发现,高速公路会使得家庭储蓄上升,这可能是家庭房贷支出上升的结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宝玉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社会地位、收入差距与地位性消费支出的关系。首先,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消费支出存在积极影响,同时自我社会地位认知对地位性消费也存在积极影响,从影响系数来看,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低于地位性消费的影响。其次,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区域,主观社会地位与地位性消费的关系得到了强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政策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第一,应当关注社会舆论导向,避免过度物质化的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第二,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第三,推动国家的遗产税征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晓倩 韩青
本文基于CFPS2014微观调研数据,在综合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和异质性的基础上,使用内生转换模型估计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使用互联网的居民相比,使用互联网居民的年收入提高3911. 63元;互联网使用扩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其贡献率为12. 6%;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来源的收入均有提高,尤其对农业收入的影响明显。通过对其收入影响机理的验证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居民就业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创业机会增加经营性收入。互联网使用打破了年龄对收入增长的局限,但是也加大了性别、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解决由于老龄化等问题带来的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的同时,也要警惕互联网使用导致的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成明 孙博文 董志勇
农地流转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较为丰富,但既有文献大都关注其平均效应,忽视了农户个体异质性结果。基于2010年和2014两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下的"反事实"检验思想,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农户异质性。进一步,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相关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无论是转入户还是转出户,农地流转的收入效应都比较显著;但是,农地流转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效应高于低收入群体,农地流转市场的出现扩大了农村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农地流转政策面临着"效率"与"平等"两者的权衡。政策启示是重点关注并帮扶低收入农户,在乡村振兴中做好精准扶贫,发挥好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农户异质性 农村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灿 王辉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6年面板数据分别进行OB分解和FFL分解,从禀赋效应和回报效应两个方面探讨社会网络对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6年家庭净财产差异主要是由回报差异造成,且回报差异在总体上是显著的;2016年社会网络对各分位点上的家庭财产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与家庭财产水平呈U型变化。另外,采用夏普利值分解考察社会网络对家庭财产差距的贡献率发现,社会网络对家庭财产差距的贡献度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0.66%上升到2016年的1.18%。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洋 刘雪瑾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数据,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了认知能力对中国家庭创业意愿和创业收入的影响。通过运用字词识记能力和数学能力两个维度来衡量认知能力,本文发现字词识记能力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创业意愿并增加了创业收入,这一正向影响在纠正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存在。对子样本的分析显示,字词识记能力对城乡居民和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创业决策和创业收入有显著正影响,而数学能力对40岁以上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字词识记能力和数学能力对创业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社会资本效应和信息效应。
关键词:
认知能力 创业决策 创业收入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周洋 刘雪瑾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的数据,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了认知能力对中国家庭创业意愿和创业收入的影响。通过运用字词识记能力和数学能力两个维度来衡量认知能力,本文发现字词识记能力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创业意愿并增加了创业收入,这一正向影响在纠正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存在。对子样本的分析显示,字词识记能力对城乡居民和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创业决策和创业收入有显著正影响,而数学能力对40岁以上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字词识记能力和数学能力对创业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社会资本效应和信息效应。
关键词:
认知能力 创业决策 创业收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明超 吴淑媛
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结合地区层面数据研究要素市场扭曲对家庭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显著抑制家庭创业活动的开展。但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家庭创业产生的影响因城乡差异而不同,对于城镇家庭来说,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对家庭创业决策不存在显著影响;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显著降低了家庭创业的概率。该研究结论为中国鼓励大众创业提供了思路,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创业帮扶政策,提高家庭创业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创业 要素市场扭曲 资本 劳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武 靳菁华
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影响家庭消费的机理和路径,并区分消费类型和家庭异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家庭消费增长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针对不同消费类型探讨发现,互联网对增加食品类、衣着类和文娱类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类型探讨发现,互联网对农村地区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文章对推进互联网发展、提高消费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继亮 张天祐 辛晓晨 肖庆兰
通过利用多层Logit模型来考察以家庭平均收入作为唯一识别标准的贫困瞄准精确度,同时利用多项Logit模型比较低保户、误保户及漏保户这三类家庭的特征,用以分析瞄准偏差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单维识别的精确度较低,且误保户与低保户在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方面的差异较小,以此证明低保户的实际确定过程中会依据如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患病、住房情况等其他因素,从侧面验证了扶贫工作中"两不愁三保障"原则的正确性,即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同样需要统筹兼顾。另外,结合A-F法和跨期持续时间分析法,构建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得到各指标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将多维贫困的研究拓展到跨期的动态领域,对贫困识别路径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的微观机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城市低保的减贫效应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研究
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健康水平——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
高房价会扭曲公众的价值观吗?——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
中国家庭慈善捐赠意愿的生命周期之谜——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的微观证据
家庭资产、财富效应与居民消费升级——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证据
互联网保险发展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证据
负债如何影响家庭福利?——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新发现
农户数字素养能否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验证
数字经济能否驱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