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16)
- 2023(9654)
- 2022(8026)
- 2021(7395)
- 2020(5899)
- 2019(13666)
- 2018(13410)
- 2017(24736)
- 2016(12968)
- 2015(14872)
- 2014(14454)
- 2013(14607)
- 2012(14231)
- 2011(13244)
- 2010(13300)
- 2009(12027)
- 2008(11925)
- 2007(10434)
- 2006(9538)
- 2005(9043)
- 学科
- 济(64639)
- 经济(64577)
- 管理(31194)
- 业(30593)
- 中国(24289)
- 企(21718)
- 企业(21718)
- 方法(20765)
- 地方(18607)
- 数学(18420)
- 数学方法(18300)
- 农(17560)
- 银(14411)
- 银行(14398)
- 贸(14313)
- 贸易(14298)
- 行(14183)
- 业经(14075)
- 制(14008)
- 易(13885)
- 融(13727)
- 金融(13727)
- 财(11924)
- 农业(11918)
- 学(11833)
- 发(11630)
- 地方经济(10546)
- 环境(10444)
- 体(9666)
- 发展(8713)
- 机构
- 大学(188651)
- 学院(188183)
- 济(88074)
- 经济(86520)
- 研究(78052)
- 管理(66168)
- 中国(63413)
- 理学(54938)
- 理学院(54187)
- 管理学(53450)
- 管理学院(53084)
- 科学(44964)
- 京(42681)
- 所(40224)
- 财(39922)
- 研究所(36352)
- 中心(34530)
- 农(31237)
- 财经(30841)
- 经济学(28604)
- 江(28523)
- 北京(28440)
- 院(28430)
- 经(28277)
- 范(26842)
- 师范(26596)
- 经济学院(25643)
- 农业(24158)
- 业大(24155)
- 科学院(24139)
- 基金
- 项目(120853)
- 科学(96227)
- 研究(89948)
- 基金(89022)
- 家(78555)
- 国家(77943)
- 科学基金(65408)
- 社会(59457)
- 社会科(56497)
- 社会科学(56490)
- 基金项目(45986)
- 省(44123)
- 教育(39597)
- 自然(39555)
- 划(38713)
- 自然科(38636)
- 自然科学(38628)
- 自然科学基金(37946)
- 资助(36481)
- 编号(34529)
- 发(32677)
- 成果(28912)
- 重点(28455)
- 部(27988)
- 发展(26665)
- 展(26224)
- 中国(26072)
- 国家社会(26024)
- 课题(25328)
- 创(24841)
共检索到310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宋新宇 吴岩 徐少康
问询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常用监管手段,对我国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和落实具体规划要求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文章从问询函的创始阶段、信息披露改革阶段、试点注册制阶段以及全面实施注册制阶段,分析了中国问询函监管的发展历程及演进特征,并对其背后的演变原因加以探讨。文章通过对问询函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回顾,以期为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提升监管有效性、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问询函 非处罚性监管 监管改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春玲 李思奇 魏晓璠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以2015—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问询函监管对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产权性质与法治水平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问询函的监管作用确实提高了高管变更的概率,且当问询函中涉及资金占用时,高管变更的可能性增大;此外,问询函对高管变更的监管效果在非国有企业及法治水平较高地区的公司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拓展了有关问询函治理后果的研究视角,也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思雨 范合君
本文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件为样本,研究问询函监管对股东并购决策投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全体股东投票参与率、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均显著提升,同时全体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和中小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均显著降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公司并购经验越少或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低,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全体股东投票参与率和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低,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中小股东投票参与率越高,全体股东投赞同票比例和中小股东投赞同票比例越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岩
利用2015—2018年交易所披露的问询函考察了问询函制度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现有文献指出,财务报告问询函会对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而本研究发现,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的上市公司会转而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函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在代理问题严重的企业更明显,但在国有企业、审计师声誉较高以及上市年限较长的企业中却受到抑制。上述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问询函制度尚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改进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问询函 真实盈余管理 信息披露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何慧华 方军雄
近年来,证券交易所推行的问询函监管逐渐成为保障和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机制,其实施效果自然成为监管者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银行的角度研究问询函监管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溢出效应,具体考察问询函监管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司被出具问询函后,银行的贷款利率显著更高,贷款期限显著更短,银行贷款要求提供担保的可能性和比例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公司处于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的情境中,或银行对信息风险和信用风险较为关注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更加显著,不过,贷款期限、担保要求等非价格条款并没有显著差异。同时,问询函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在银企之间存在较强的信息不对称时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发现公司收到问询函以后,分析师预测分歧度显著提高,这表明信息风险是问询函监管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一个可能渠道。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何如桢
本文基于2015―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资本市场创新型监管交易所问询中“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对企业研发操纵偏好的溢出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未收函公司,收到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的公司研发操纵偏好显著下降。机制检验表明,非研发类年报问询函可以通过强化媒体监督,约束收函企业寻租行为,进而抑制企业研发操纵偏好。进一步地,非研发类年报问询的问询次数、问题数量以及企业回函天数越多时,上述治理效果越强;且对于分析师覆盖水平较低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非研发类年报问询的治理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交易所问询溢出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有效抑制企业研发操纵、助力产业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证据与启示。
关键词:
年报问询函 研发操纵 溢出效应 媒体监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炜 李伟健 綦好东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基于不同时期经济体制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要求,国资监管体制的核心要素——政资关系、政企关系及其监管架构几经变革,进而使国资监管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直接管理、商品经济体制时期的两权分离和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授权经营的"管企业""管资产""管资本"五个历史阶段。国资监管体制的演进历程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国资监管制度的若干重要特征:在监管架构上,从阶段改革到顶层设计,逐渐明晰委托代理关系;在监管效率和效益上,从系统谋划到重点突破,循序推进市场化管理方式;在监管内容上,从局部改革到整体推进,统筹构建国资监管新格局。
关键词:
国有资产 监管体制 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郭慧婷 王皓左 吕学振
本文基于监管问询这一创新型监管方式,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监管问询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年报问询函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年报问询函对现金持有水平的降低作用在审计质量较低、分析师关注较少的企业中更显著;年报问询函在降低企业持现水平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价值。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监管问询和现金持有的相关文献,也为监管机构加大问询监管力度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
问询函 现金持有 代理动机 治理环境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聂萍 潘再珍
基于沪深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的重要政策,以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年报问询函数据为样本,考察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式问询函监管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进一步将问询函区分为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和未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发现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上。从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动机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更强。从大股东"掏空"行为实现的客观条件来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在法治水平较低地区更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明富
以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连锁董事对问询函监管的影响。研究发现:连锁董事能有效降低上市公司被交易所发函监管的可能,而且这一关系通过减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企业违规的概率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交易所的问询函监管存在行业内的同群效应,连锁董事能有效降低上市公司连续多年被交易所发函监管的可能;股权集中度削弱了连锁董事与问询函监管的负相关关系;相比西部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中东部地区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连锁董事与问询监管的负向关系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元艺 陈宋生 邵景奎
交易所年报问询监管作为证券市场一线监管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多次问询现象还比较明显。那么企业多次收到年报问询函是“屡教不改”还是“知过必改”?多次问询监管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还是边际递增效应?本文以2017-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上市公司多次收函与问询主题类型的关联性以及多次问询监管的边际效应。结论表明,问询同质主题现象较普遍,问询主题类型对年报问询函收函次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多次问询监管对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公司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对信息披露质量较好的公司存在边际递增效应。本文从问询主题类型及边际效应的视角丰富了年报问询监管收函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
关键词:
年报问询函 多次 边际效应 监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滨
监管当局需要关注金融业经营模式变化、金融行业的关联性、宏观经济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将金融体系视作一个整体,运用宏观审慎理念和方法予以监管作为快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中国的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尽管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着良好的表现,人们对于这一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并非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琳 张敦力 夏鹏
以我国深交所年报问询函及其公司回复函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年报监管函件披露前后的内部人减持规模及其披露产生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1)年报问询函回复期的内部人减持规模显著高于控制期,内部人存在利用回复期的信息优势进行交易的择时行为;(2)年报问询函及其公司回复函披露后均出现了负面股价反应,披露前发生内部人减持的样本负面股价反应更大,表明此类函件揭示了敏感信息,内部人通过提前减持规避未来股价下跌的损失;(3)及时对年报问询函做出回复有助于向投资者澄清问题,不论年报问询函回复期是否发生内部人减持,未逾期回复样本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范合君 王思雨
基于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2015至2018年发放的问询函,研究交易所问询函监管对独立董事发表异议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收到交易所问询函后,独立董事更有可能发表异议。但是,当问询函中明确要求独立董事回复时,没有促使独立董事更倾向于发表异议。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问询函监管效果进行检验发现,独立董事在企业收到关注函和定期报告类问询函后更容易出具异议意见,而收到并购重组类问询函会减少独立董事发表异议的倾向。更进一步研究表明,问询函监管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媒体负面情绪较高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能促使独立董事发表异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运森 邓祎璐 李哲
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出具问询函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监管手段,但这种非处罚性监管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市场是否认可其监管作用?市场反应的强度会受到哪些因素的显著影响?这些都是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研究发现,市场对问询函收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负,对回函公告的反应显著为正,财务报告问询函有信息含量且市场认可财务报告问询函的监管作用,而且上市公司特征以及财务报告问询函特征会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反应强度。结论意味着问询函在信息披露监管方面发挥了作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信息披露 问询函 市场反应 非处罚性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