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8)
- 2023(6165)
- 2022(5246)
- 2021(5346)
- 2020(4299)
- 2019(10298)
- 2018(9777)
- 2017(17536)
- 2016(9085)
- 2015(10426)
- 2014(10164)
- 2013(10241)
- 2012(9816)
- 2011(9250)
- 2010(9175)
- 2009(8373)
- 2008(8356)
- 2007(7076)
- 2006(6287)
- 2005(5993)
- 学科
- 济(41803)
- 经济(41762)
- 业(26636)
- 管理(24042)
- 企(18934)
- 企业(18934)
- 方法(17005)
- 中国(16442)
- 数学(15304)
- 数学方法(15220)
- 农(13595)
- 贸(11456)
- 贸易(11448)
- 易(11276)
- 农业(9774)
- 财(9303)
- 制(8330)
- 业经(7798)
- 银(7476)
- 银行(7471)
- 行(7287)
- 融(6984)
- 金融(6984)
- 策(6856)
- 地方(6747)
- 收入(6685)
- 环境(6637)
- 划(6607)
- 关系(6602)
- 学(6584)
- 机构
- 大学(132983)
- 学院(129724)
- 济(66712)
- 经济(65831)
- 研究(54636)
- 管理(48223)
- 中国(43897)
- 理学(41049)
- 理学院(40507)
- 管理学(40105)
- 管理学院(39814)
- 京(29314)
- 科学(28518)
- 财(28438)
- 所(27101)
- 研究所(24562)
- 中心(23342)
- 财经(22438)
- 经济学(21939)
- 经(20845)
- 经济学院(19655)
- 北京(19548)
- 院(19454)
- 农(19198)
- 范(17485)
- 师范(17381)
- 江(17240)
- 财经大学(16914)
- 科学院(16849)
- 研究中心(15248)
- 基金
- 项目(83468)
- 科学(67390)
- 基金(64530)
- 研究(62641)
- 家(56620)
- 国家(56232)
- 科学基金(47412)
- 社会(43124)
- 社会科(41046)
- 社会科学(41039)
- 基金项目(32525)
- 自然(28362)
- 教育(28287)
- 自然科(27730)
- 自然科学(27721)
- 省(27308)
- 自然科学基金(27307)
- 资助(26921)
- 划(25227)
- 编号(23263)
- 部(20883)
- 中国(20572)
- 成果(19851)
- 国家社会(19597)
- 重点(19390)
- 发(18899)
- 教育部(18388)
- 创(17068)
- 人文(16916)
- 课题(16680)
共检索到212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征学 高国力 滕飞 潘彪 宋建军 李爱民
减贫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永恒的主题。2020年后,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将基本消除,脱贫攻坚阶段性目标将得以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可持续的减贫仍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认为,2020年后的减贫工作将发生五个"转向":减贫目标转向建立高质量的标准体系,减贫方向转向兼顾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减贫重点转向防范"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返贫,减贫动力转向外在帮扶与内生发展并重,减贫财政转向更加突出保底性与靶向性。顺应减贫新趋势,应调整减贫战略思路,构建减贫测算新标准,拓展减贫群体新范围,培育减贫新动能,完善减贫新治理,不断提高财政减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四点促进长期减贫的政策建议:一是过渡期内保持现行政策总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常态化减贫助弱机制;三是完善减贫助弱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机制;四是创新保障性减贫和开发性减贫方式。
关键词:
2020年 脱贫攻坚 减贫战略 城乡统筹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赛玉 张琦
坚持创新是中国脱贫攻坚实现突破和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脱贫攻坚蕴含着清晰的理论逻辑、精神逻辑、实践逻辑,具有深远意义: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弘扬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构建了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战略性、人民性、创新性的脱贫攻坚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世界反贫困注入了中国力量。系统梳理中国脱贫攻坚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把握2020年后的贫困治理走向,将助力新发展阶段的贫困治理实现再创新与再突破,这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秀荣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但实施反贫困政策与是否脱贫不是一回事。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效果不佳,新中国初期30年冀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使农民集体脱贫的效果也不佳,中国的有效脱贫始于农村改革开放。中国脱贫的主要特点是脱贫人口多、脱贫速度快、脱贫地区广、总体脱贫稳定性好。中国成功脱贫的要素是:1993年前的脱贫基本归功于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1993年之后主要归功于政府系统推进的反贫困政策,其中尤其是扶贫组织建立、机制完善、强有力的行政执行能力、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巨量的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脱贫依然还是低水平的,2020年后的反贫困任务主要是提高脱贫标准与缩小相对贫困并行、从一般贫困转向特殊群体、从单维贫困拓展到多维贫困、从农村贫困延伸到城市贫困,尤其要重视的是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把握好城乡扶贫政策侧重点、贫困标准设定与计算等问题。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文胜
中国要在2019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成为全党上下的政治任务和责任担当。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决策从经济基础、政治环境、社会共识和国际环境上均具有难得的战略机遇,主要是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个核心问题。为此,必须从全面顶层设计扶贫机制、全面升级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全面优化产业扶贫投入、全面畅通社会扶贫渠道等创新,构建完善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关键词:
脱贫攻坚 战略机遇 长效机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涛 何静
随着我国步入后扶贫时代,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也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在对相关研究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贫困涵盖了能力、权力与文化等要素,动态性、多维性、长期性等特征凸显。此外,我国城市悬崖效应、农村精英俘获和城乡马太效应明显,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因此,必须遵循“益贫式增长—包容性发展—整体性治理”的制度框架,从经济、发展与生态三个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实践路径。既有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尚不充足,仍需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与贫困成因等方面深入探索,进而推动国家反贫困理论创新,构建整体性治理格局,实现可持续脱贫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叶兴庆 殷浩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农户逐步摆脱绝对贫困。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在推进包容、可持续的发展中取得重大进展,减贫工作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我国即将于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客观看待这一历史性成就,需要对我国减贫历程进行回顾,并对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所能保障的生活水平有准确的认识。消除绝对贫困是历史性的成就,但并不意味着减贫工作已完成,我国的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雍军 魏小英 李珊
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正式进入后脱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新使命。然而,面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专业学习、服务能力、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因此,职业教育要从营造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氛围、深入调整专业建设模式、全面落实乡村地区产教融合、提高扶贫措施针对性、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效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技术、人力支撑。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职业教育 脱贫攻坚成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宁吉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此,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狠抓落实。一、充分肯定扶贫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清醒认识面对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先后实施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解学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从长远来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二者在思路方法、工作要求和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服务脱贫攻坚就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其中担负着重大职责。精准扶贫必须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艳芝
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中央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2011—2015年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98.22亿元,年均增长14.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5575万人,减少了1亿多人;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273元增长到2015年的6828元,翻了一番多。2016年是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艳芝
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中央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投入,2011—2015年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98.22亿元,年均增长14.5%。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5575万人,减少了1亿多人;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273元增长到2015年的6828元,翻了一番多。2016年是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小华 邓红霞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重庆武陵山贫困连片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实地入户了解农民脱贫状况,倾听当地扶贫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这不仅为当前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也为基层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廓清了着力点。确保"金惠工程"落地生根
关键词:
金惠工程 武陵山 中益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万峰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发展普惠金融能够让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及时获得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始于联合国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是指能够全方位、有效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德军 鄢鸿 何爱军
金融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帮助贫困人群重塑良好信用,形成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和提升信用的良性循环。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广元市中心支行针对农村地区失信农户信贷准入资格缺失、无法获贷发展产业的问题,探索构建对非主观恶意失信农户信用
关键词:
救助对象 精准扶贫 贫困户 建档立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