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98)
2023(7565)
2022(5969)
2021(5596)
2020(4559)
2019(10371)
2018(10283)
2017(19621)
2016(10516)
2015(12286)
2014(12246)
2013(11962)
2012(11024)
2011(10147)
2010(9785)
2009(9257)
2008(9284)
2007(8233)
2006(7540)
2005(7384)
作者
(29997)
(24942)
(24896)
(24090)
(16138)
(11823)
(11463)
(9821)
(9683)
(8891)
(8848)
(8379)
(8292)
(8085)
(8046)
(7914)
(7488)
(7269)
(7210)
(6876)
(6438)
(6161)
(5915)
(5752)
(5668)
(5639)
(5618)
(5406)
(5118)
(5072)
学科
(46610)
经济(46571)
管理(23433)
(22846)
中国(18697)
(18474)
银行(18328)
方法(18075)
(17110)
数学(16346)
(16294)
数学方法(16285)
(16252)
企业(16252)
(13184)
(11682)
贸易(11670)
(11555)
金融(11554)
(11480)
业经(9988)
(9986)
制度(9980)
业务(9322)
(8807)
农业(8522)
(8148)
银行制(8119)
(8074)
(7711)
机构
大学(151608)
学院(148123)
(72745)
经济(71578)
研究(60552)
中国(54050)
管理(52520)
理学(43856)
理学院(43342)
管理学(42775)
管理学院(42506)
(33905)
科学(33070)
(32229)
(30845)
研究所(28200)
中心(27206)
(26176)
财经(25765)
经济学(25067)
(23813)
经济学院(22627)
北京(22341)
(21667)
(21342)
(20974)
农业(20625)
银行(20082)
财经大学(19440)
(19269)
基金
项目(95496)
科学(75884)
基金(71962)
研究(71094)
(63457)
国家(62989)
科学基金(52807)
社会(48094)
社会科(45684)
社会科学(45676)
基金项目(36577)
(32750)
教育(31845)
自然(31408)
自然科(30750)
自然科学(30743)
自然科学基金(30261)
资助(29907)
(29230)
编号(26776)
(23149)
成果(22733)
中国(22402)
重点(22161)
国家社会(21843)
(21633)
教育部(19982)
(19473)
课题(19219)
(18627)
期刊
(78904)
经济(78904)
研究(52832)
中国(32833)
(30079)
金融(30079)
(25036)
(22740)
学报(22688)
科学(22024)
管理(20612)
大学(17450)
学学(16229)
农业(16022)
教育(14735)
经济研究(14235)
财经(13653)
国际(12012)
(11872)
(11782)
世界(11141)
问题(11022)
技术(10839)
业经(10176)
(9723)
(6957)
论坛(6957)
技术经济(6911)
现代(6799)
理论(6670)
共检索到243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米运生  谭莹  
金融自由化是经济改革的高级和深化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中国银行部门的自由化改革已经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文从存、贷款利率,信贷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对1992-2006年间中国银行部门自由化进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在15年的改革历程中,银行业先后实现了从基本管制、部分管制、部分自由和基本自由的连续转变。银行改革已经获得实质性突破。总体看,虽然起步较晚,但战略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使银行部门自由化水平达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陶雄华  
本文通过构建指数量化测度了1979—2009年中国银行部门市场化进程,剖析了其历程特征。中国银行部门市场化经历了五大阶段的曲折演进,2009年的市场化程度为66%;年度进程的平缓性、阶段进程的波动性赋予了市场化进程总体渐进、局部激进的悖论特征。1997年以来,我国银行部门市场化进程遵循的基本次序是利率、信贷市场化领先,外资银行准入和业务自由度其次,产权多元化略显滞后。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瑶  张明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守住银行体系稳定的底线。近年来,中国银行部门账面杠杆率的"向好"与宏观经济杠杆率的"堪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表面上,中国银行部门杠杆率各项指标稳中向好: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资本质量显著提升,权益资本比重有所增加,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基本达标,国内四大行杠杆率监管指标优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质上,中国银行部门真实杠杆水平可能被低估,表外理财产品的剧增、信贷质量的下降、金融机构杠杆率的联动成为商业银行背后的重要风险点;银行部门难以持续维持杠杆率稳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变化显著增加了监管难度。当前银行披露的现有指标未能充分反映其风险,监管规则亦未能实现多重、穿透式监管。商业银行"去杠杆"并非一再降低负债率,而是对银行风险全面重新审视。未来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杠杆率的校准成为银行业监管的新方向;监管部门需同时关注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和中长期信用风险,避免去杠杆过急造成新一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2007年第18卷第1期35~53页刊登了澳门大学FU.Xiaoqing与英国城市大学Shelagh.HEFFERNAN合作的一篇题为"中国银行部门成本的X效率"(Cost X—efficiency in China’s Banking Sector)的论文。作者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利用中国银行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10家合资银行在1985~2002年的数据测度了我国银行业的X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肖文东  荆新  
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史来看,商业银行经历了从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的模式演进过程。围绕综合经营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动因分析;二是综合经营的微观绩效分析;三是综合经营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我国"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以来,以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二五"期间按照三步走的路径设计,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文进  苏帆  
极端金融事件往往因为发生概率极小而被主流研究所忽略,而且基于平稳随机过程的传统理论和模型难以刻画和分析风险突然全面爆发的现象。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从理论上将风险激增的非线性机制纳入考量,改进已有模型使之更贴近极端金融事件的实际;从方法上探索利用改进后模型预警系统性风险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先进性。以中国银行部门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跳跃未定权益分析模型将传统模型的连续扩散假设放松为跳跃扩散假设,能更好地刻画极端金融事件的风险激增特征,并可比传统研究提前大约3—6个月预警其系统性风险;而如果进一步纳入本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文进  苏帆  
极端金融事件往往因为发生概率极小而被主流研究所忽略,而且基于平稳随机过程的传统理论和模型难以刻画和分析风险突然全面爆发的现象。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从理论上将风险激增的非线性机制纳入考量,改进已有模型使之更贴近极端金融事件的实际;从方法上探索利用改进后模型预警系统性风险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先进性。以中国银行部门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跳跃未定权益分析模型将传统模型的连续扩散假设放松为跳跃扩散假设,能更好地刻画极端金融事件的风险激增特征,并可比传统研究提前大约3—6个月预警其系统性风险;而如果进一步纳入本文创造性地综合利用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信息构建的混频宏观动态因子作为风险信息源,就还可提前识别金融市场噪声信号并降低其影响,即使在噪声条件下也能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2—3个月的政策反应时间。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胡其伟  
本文研究了美国和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历程并对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美国和日本银行业发展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美日两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监管的特征以及经验和教训出发,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对中国银行业从特定时点出发进行特定制度层面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谷慎  吴国平  
基于我国103家商业银行2003年至2015年的数据,系统考察了业务自由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效果看,业务自由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趋势,适度业务自由化有助于减弱银行风险承担,过度业务自由化反而会加重银行风险承担;从作用机制看,业务自由化通过对银行资产收益率和经营风险的非线性影响,以及对资本充足率和杠杠风险的不利冲击,对银行破产风险产生影响;部分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尤其是交易投资性业务发展过快,已加重了自身的风险承担,存在业务过度自由化的迹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荆中博  李雪萌  方意  
本文从周期角度出发,构建结构模型和双重ΔCoVaR模型,探究跨境负债和资产的扩张或收缩对银行部门的风险溢出机制。结果显示:第一,跨境资本周期性波动对银行部门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跨境负债波动的溢出效应强于跨境资产。第二,跨境资本周期性波动通过影响中小银行风险承担和风险实现以及大型银行的风险放大作用影响银行部门。特别地,股份制银行在受冲击和风险放大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跨境资本扩张带来的风险承担会显著提高未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实现水平。本文为提高跨境资本管理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米运生  刘仁和  易秋霖  
与质量效应不同,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存在于水平方向,它主要表现为对私人储蓄率、宏观投资率的提升和(尤其是对私人部门)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等方面。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于2005年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个步骤,金融自由化应该在水平方向影响着中国的私人储蓄和投资,但鲜有文献涉及此问题。作为一种尝试,以国内金融部门(银行)为代表,本文计算了一个金融自由化指数。利用这个指数,我们就银行自由化对私人储蓄和投资的水平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是显著的:自由化指数每提高1,私人储蓄率提高16%,信贷可获得性提高1%,宏观投资率提高9%。本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简泽  干春晖  余典范  
在一个自然实验的框架下,本文考察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体制的变化对中国工业重构的影响。本文发现,银行部门的市场化促进了企业层面的重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不过,银行体制的变化对盈利能力不同的企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它在推动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的重构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同时,加剧了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分化,进而激发了产业层面的重组和跨企业的资源再配置。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中,产出创造率远远高于产出破坏率,并且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于是,银行部门的市场化推动了中国工业部门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这些结果表明,在中国工业部门面临产能过剩和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薛莹  
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机制及其影响,在违约风险基于会计账户传染的马尔科夫过程假设下,运用投入产出法构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模型,以2007~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业务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信托公司部门是主要的风险源,银行部门是系统性风险最主要的承担者,观测期内影子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防控系统性风险应从影子银行业务风险隔离机制、资本与杠杆率监管、信息透明度、宏观审慎框架和风险应急机制等建设着手。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邵海燕  卢进勇  
一、国际投资自由化现状国际投资自由化反映在各国的国际投资政策中,各国的国际投资政策总体上朝着自由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世界投资报告2015》,从2000年至2014年,世界各国每年新颁布或新修订的国际投资政策中,自由化/促进类措施的数量大大多于限制/监管类措施的数量,其中在2003—2006年每年新增的自由化/促进类措施都超过100项,其他年份虽然有所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