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30)
2023(5733)
2022(4766)
2021(4830)
2020(3991)
2019(9599)
2018(9493)
2017(17848)
2016(9321)
2015(10764)
2014(10639)
2013(10434)
2012(9677)
2011(9104)
2010(8969)
2009(8612)
2008(8594)
2007(7339)
2006(7021)
2005(6723)
作者
(25812)
(21669)
(21556)
(20946)
(13838)
(10323)
(9967)
(8398)
(8323)
(7661)
(7657)
(7323)
(7291)
(7245)
(7085)
(6897)
(6448)
(6382)
(6058)
(5680)
(5588)
(5301)
(5094)
(5044)
(4906)
(4865)
(4851)
(4502)
(4335)
(4295)
学科
(39798)
经济(39752)
管理(20710)
(18706)
银行(18561)
(18232)
(17821)
方法(17605)
(17382)
数学(16150)
数学方法(16058)
中国(15321)
(14262)
企业(14262)
(11545)
金融(11545)
(10891)
制度(10888)
(9800)
贸易(9788)
(9677)
业务(9453)
(9048)
(8779)
(8695)
银行制(8219)
体制(7975)
业经(7228)
(6533)
关系(6096)
机构
大学(133884)
学院(128340)
(65620)
经济(64615)
研究(53867)
中国(50621)
管理(46019)
理学(37978)
理学院(37544)
管理学(37115)
管理学院(36862)
(31374)
(30705)
科学(28178)
(27061)
研究所(24518)
中心(24185)
财经(24131)
经济学(22731)
(22371)
(21070)
(20921)
北京(20828)
经济学院(20377)
银行(20176)
(18957)
(18734)
(18727)
财经大学(18358)
(16489)
基金
项目(80277)
科学(63804)
基金(61575)
研究(59424)
(54314)
国家(53958)
科学基金(45288)
社会(40237)
社会科(38390)
社会科学(38383)
基金项目(31025)
教育(27417)
自然(27258)
自然科(26616)
自然科学(26608)
资助(26589)
自然科学基金(26190)
(25838)
(23754)
编号(21428)
(20304)
中国(20243)
成果(18745)
国家社会(18731)
重点(18705)
教育部(17848)
(17171)
(16310)
大学(15998)
人文(15842)
期刊
(70362)
经济(70362)
研究(50486)
中国(31278)
(30064)
金融(30064)
(22964)
管理(18787)
学报(18404)
科学(18385)
(18165)
大学(14780)
教育(14057)
学学(13584)
财经(13325)
经济研究(12894)
(11568)
国际(10966)
(10912)
农业(10733)
技术(10629)
世界(9814)
问题(9645)
业经(7530)
(6824)
理论(6724)
技术经济(6294)
农村(5991)
(5991)
统计(5947)
共检索到220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波  沈利生  
本文研究银行系统改革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银行系统改革用利率控制、最小准备金要求和直接信贷计划等金融抑制政策来度量。本文用4×4向量自回归(VAR)系统直接考察银行系统发展、股票市场发展、经济增长和银行系统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系统改革(金融抑制的减弱)、银行系统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链。银行系统改革与直接信贷计划通过扩大银行系统发展的规模来促进银行系统的发展,银行系统的发展又通过提高银行系统金融中介的活动强度来促进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银行系统的发展、银行系统改革之间都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至多是非常弱的。不同的金...
[期刊] 改革  [作者] 青木昌彦  钱颖一  
一、金融体制的分类与外部融资的形式在二战后,每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即留利和折旧费,而并非银行贷款或各种证券等外部融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随着改革步骤的逐步推进,涉及中国银行制度改革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是选择新的分析角度,阐述公有制经济中银行制度改革的实质。 一、对银行制度改革既有过程的考察 (一)公有金融产权:概念的简要说明。 在改革前的公有制经济框架中,存在着单一的国有银行制度。如果我们认定那一块公有权是由不同类型的公有权“子块”组成,那么,与国有银行制度相对应的便是公有金融产权。无疑地,中国银行制度改革就主要针对于此而展开。 (二)对公有金融产权的简单分解:变革过程及其绩效。 概括地说,在既有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作过的事情是对那一块公有金融产权进行了简单分解,具体表现为,从独此一家的中...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义奇  
本文提出了银行改革的三种推动力量假说。我国银行改革的实质是中央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决定了国有金融制度安排。在地方政府和民间部门的共同作用下 ,中央政府控制金融的成本上升导致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伴随着经济转型 ,三种推动力量的此消彼长将最终推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下的银行体系的出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一新  
中国银行体制改革的理论争鸣赵一新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90年代进行经济体...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廖芙秀  颜芳  
我国银行体系的构成中,国有银行起着主导性的地位,在国有银行的改革当中,产权问题处于核心地位。本文对中国银行后产权改革阶段进行评价,认为国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与经济、政治制度条件相匹配的产权结构才是最有利于一国银行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国有控股的产权结构对银行体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银行业产权改革的总体思路应是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区别对待,最终目标是促进金融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刚  王文霞  
本文以台湾金融自由化中的银行民营化改革的经验谈起,首先论证了台湾银行业在民营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中国在当前不宜过早地将银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的原因,并找出了关于中国银行业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为将来的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施华强  彭兴韵  
本文利用软预算约束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的表现、形成的一般机理和中国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形成的特殊原因,以及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的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应利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的时机对中国银行业进行全面的设汁,在推进商业银行产权和治理结构改革的同时,应在制度设计上适度超前地着眼于商业银行的软预算约束问题,采取全面的配套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初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峰  
次贷危机发生前,许多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风向标,纷纷放松金融监管。在"最少的监管是最好的监管"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指导下,国际金融市场创新日益加快,金融产品日益复杂。但由于对复杂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监管远远落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缓慢恢复期;我国经济也处在"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同时开始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针对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新特点与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布局,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银光  
本文在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银行业的经营行为和绩效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要优化市场结构,以利于银行业绩效优化和竞争力提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建华  杨明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周瑜  陈少炜  
文章采用中国14家上市银行1999—2015年的日收盘价数据估计出相应的beta系数,使用简单面板OLS模型、固定个体或时间效应模型以及随机个体或时间效应模型,对中国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银行系统风险与金融杠杆、贷款资产率以及盈利能力有正相关关系,与银行规模和流动性比率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高倩倩  范宏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银行系统实行审慎监管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共识。但目前银行系统的监管研究多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缺乏,尤其是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动态建模并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定量研究未见。本文首先利用中国2008至2015年16家上市银行的实际数据构建动态的中国银行网络系统模型,然后使用Component VaR、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ΔCoVaR四种风险分配机制研究中国银行网络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方法。研究表明: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提升其稳定性,并且四种机制相比之下,ΔCoVaR的监管效果最为显著,而Incremental VaR则相对较差。此外,通过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Component VaR机制下的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的总资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时宏观审慎资本可以根据银行的总资产来设置;而ΔCoVaR机制下则不相关,因此宏观审慎资本可以依据各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大小来设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