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14)
2023(13751)
2022(11255)
2021(10555)
2020(8694)
2019(19693)
2018(19355)
2017(36705)
2016(19911)
2015(22059)
2014(21779)
2013(21515)
2012(20326)
2011(18863)
2010(18773)
2009(17705)
2008(17289)
2007(15548)
2006(14106)
2005(12897)
作者
(60573)
(50617)
(50497)
(47954)
(32372)
(24039)
(22690)
(19679)
(19573)
(17972)
(17925)
(16826)
(16564)
(16324)
(16242)
(15605)
(15017)
(14689)
(14612)
(14393)
(12806)
(12567)
(12424)
(11707)
(11546)
(11417)
(11207)
(10724)
(10275)
(10179)
学科
(97664)
经济(97563)
管理(50224)
(44464)
方法(36891)
(34022)
企业(34022)
数学(33105)
数学方法(32879)
中国(26515)
(23923)
银行(23776)
(23709)
(22485)
(22002)
(20742)
地方(20226)
(19063)
(18440)
金融(18432)
(18424)
贸易(18412)
(17938)
业经(17642)
(14775)
农业(14442)
环境(13724)
地方经济(13384)
(13128)
制度(13117)
机构
大学(292329)
学院(287782)
(133191)
经济(130889)
研究(110913)
管理(102912)
中国(92146)
理学(87958)
理学院(86891)
管理学(85410)
管理学院(84910)
科学(66402)
(62564)
(59116)
(58951)
(57757)
研究所(52935)
中心(49861)
财经(47423)
农业(46778)
业大(44992)
经济学(44009)
(43583)
(43345)
北京(39703)
经济学院(39545)
(39070)
(36017)
师范(35507)
财经大学(35463)
基金
项目(190657)
科学(149447)
基金(141760)
研究(132493)
(127408)
国家(126421)
科学基金(105451)
社会(88437)
社会科(83970)
社会科学(83949)
基金项目(73958)
(71076)
自然(67558)
自然科(66044)
自然科学(66012)
自然科学基金(64894)
(61515)
教育(59708)
资助(58609)
编号(49084)
重点(43966)
(43281)
(41681)
成果(40271)
(39186)
国家社会(38757)
创新(37019)
科研(36760)
教育部(36724)
中国(36140)
期刊
(147529)
经济(147529)
研究(92969)
中国(60011)
学报(53701)
(53035)
科学(47439)
(44885)
金融(44885)
(43590)
大学(39709)
学学(38097)
管理(37992)
农业(33482)
经济研究(26211)
财经(25402)
教育(23737)
(21963)
技术(21530)
业经(20299)
问题(19687)
(18239)
(17846)
国际(17088)
世界(16624)
技术经济(14786)
(14557)
统计(14108)
业大(13504)
理论(13240)
共检索到452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组  
本文使用 1 985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和 1 994年以来的银行间横断面数据 ,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和纵横数据 (PANEL)模型 ,对中国的货币、信贷供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 ,贷款增长对经济的解释能力强于货币供应量 ;1 996年以来中国实际贷款增长率年均低于理想值 6个百分点 ,存在惜贷现象 ;不良贷款是制约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良贷款比率每下降 1 0个百分点 ,贷款增长率提高 1 4个百分点 ;我国银行体系对利差已经相当敏感 ,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条件下 ,贷款利率向均衡水平每移动一个百分点 ,贷款投放将变动 3个百分点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雪兰  何德旭  李睿  
本文在回顾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1978—2009年的经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业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际利率、汇率的变化率和资本产出比的三期滞后值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有显著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要维护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必须要重视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卢盛荣  郭学能  游云星  
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考虑现阶段中国企业产权异质性,将中间品厂商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构建一个反映转型期中国经济"二元"结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使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的结构参数,模拟出影子银行对信贷资源错配及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由民营企业融资受阻所反映出的信贷资源错配问题,使得我国信贷投放的使用效率低下,而影子银行尽管部分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却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同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光林  王海军  王雪标  
本文选取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在理论阐述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互影响的机理上,构建PVAR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变动会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短暂的正向冲击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产能过剩会给经济波动带来正向冲击效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自身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由此表明,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不具有持续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光林  王海军  王雪标  
本文选取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在理论阐述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互影响的机理上,构建PVAR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变动会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短暂的正向冲击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产能过剩会给经济波动带来正向冲击效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自身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由此表明,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不具有持续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鹏  鄢莉莉  
本文运用新凯恩斯的DSGE模型研究金融效率、经济结构变化对技术冲击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印证了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即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刺激产出、消费和投资,还可以降低社会总体价格水平,而金融中介效率、资本收入份额和折旧率的高低都不会影响技术冲击的传导路径。同时,本文的研究还显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体系效率越高,技术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越小。该结论意味着,在当前阶段我国应着力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效率,以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商立平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时段:一是80—90年代初,二是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三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施企业破产兼并改制。这三个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各占今天不良贷款总数的1/3。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 (一) 不良贷款是中国银行体系交易成本的集中体现。 广义地说,交易成本就是制度运行的成本。长期以来,由于中国转轨时期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使得中国银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宪  熊启跃  
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减少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效应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理论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波动下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调整行为特征、资本缓冲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传导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2000-2010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该问题分析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银行资本缓冲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有别于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资本缓冲与经济波动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①(2)我国银行业资本缓冲在经济周期上升期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金②或权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盛洪  
一、增量改革、国企亏损及其政治后果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主要采取了所谓"增量改革"的方式,即在现有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经济存量之外,允许非国有的、遵循市场规则的经济部门发展。这种改革方式的优势在于,由于避开了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存量部分,因而:(1)避开了由旧体制的惯性所带来的阻力,(2)也不存在一个即定的利益格局(这个利益格局可能会因改革而被打破,那些在改革中受损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麟  索彦峰  
在全球经济变动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波动的信贷周期及银行亲周期性的双重特征极易触发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本文以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的关系为切入点,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上述问题并证明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研究、评估经济波动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审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实施差别化的调控政策、推进银行战略转型等政策建议,以有效预防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利锋  
通过信贷市场搜寻与匹配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影子银行的NKDSGE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考察了影子银行对于我国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外生冲击的动态响应表明,影子银行通过信贷渠道扩大了积极的技术冲击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降低了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在此基础上,社会福利分析的结果指出,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宏观经济波动增大,进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恶化。因此,基于社会福利的角度,政府应该积极对影子银行的发展进行科学的监管和有效的规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陈彦达  丁韦娜  
利用2004—2016年季度数据,采用VAR模型检验经济波动、货币供给与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给的变化是引起不良贷款变化的主要原因,货币供给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是正向的;经济波动是引起不良贷款变化的次要原因,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的影响短期是负向的,长期是正向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潘敏  缪海斌  
基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现实环境,通过构建反映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内在联系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检验2003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信贷规模资金的投放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趋弱;另一方面,短期来看,信贷资金的大规模投放不会对物价水平的攀升产生影响,但由于其是物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在长期内,必须合理估计中国将来在物价水平调控方面可能面临的较大压力。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谭之博  赵岳  
本文运用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银行集中度对于宏观经济和三次产业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外在冲击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越弱;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控制银行集中度后,金融发展因素不再显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银行集中度越高,企业的长短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小。高银行集中度对于企业信贷的抑制提供了银行集中度减缓外在冲击对于经济波动影响的微观基础。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健  秦云鹏  
试论经济波动中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孙健,秦云鹏一、经济繁荣阶段信贷风险的管理银行业的经营与宏观经济条件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状况的好坏左右着金融形势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主要依靠增加储蓄负债(存款)来增加资产(贷款)的。因为企业还款的软约束和储蓄的流动性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