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83)
2023(16427)
2022(14087)
2021(13509)
2020(11315)
2019(26223)
2018(25647)
2017(49961)
2016(26373)
2015(29822)
2014(29569)
2013(29100)
2012(26523)
2011(23777)
2010(23356)
2009(21481)
2008(20828)
2007(17699)
2006(15197)
2005(13323)
作者
(72981)
(60571)
(60009)
(57273)
(38598)
(28811)
(27595)
(23952)
(23242)
(21319)
(20693)
(20493)
(18923)
(18921)
(18818)
(18574)
(18179)
(17637)
(17305)
(17231)
(14735)
(14704)
(14532)
(13733)
(13586)
(13484)
(13250)
(13116)
(12005)
(11766)
学科
(103625)
经济(103513)
管理(73582)
(71678)
(58011)
企业(58011)
方法(51404)
数学(45525)
数学方法(44981)
中国(31014)
(26751)
(26379)
(24989)
银行(24842)
(24213)
(23375)
业经(22377)
(21098)
贸易(21084)
(20603)
(20011)
(19598)
金融(19596)
地方(18129)
农业(17770)
(17033)
财务(16964)
财务管理(16926)
理论(16740)
企业财务(16017)
机构
大学(367603)
学院(363576)
(152318)
经济(149299)
管理(148674)
理学(129036)
理学院(127709)
管理学(125576)
管理学院(124928)
研究(119805)
中国(100639)
(77487)
科学(71172)
(69686)
(57466)
财经(56926)
中心(56592)
(55505)
研究所(52752)
(52202)
业大(51848)
(50245)
北京(49049)
经济学(47374)
(45783)
师范(45377)
(43645)
农业(43567)
财经大学(43051)
经济学院(42918)
基金
项目(254690)
科学(202053)
基金(188717)
研究(186881)
(163512)
国家(162217)
科学基金(140889)
社会(120143)
社会科(113980)
社会科学(113952)
基金项目(99907)
(95581)
自然(91348)
自然科(89289)
自然科学(89268)
自然科学基金(87675)
教育(85542)
(81271)
资助(78226)
编号(75095)
成果(59681)
(57576)
重点(56296)
(53132)
(52897)
国家社会(50416)
课题(50389)
教育部(50151)
创新(49386)
科研(48923)
期刊
(154724)
经济(154724)
研究(111597)
中国(65403)
学报(53804)
管理(52272)
(51684)
科学(51365)
(49486)
(47457)
金融(47457)
大学(42091)
学学(39709)
教育(35501)
农业(33003)
技术(30770)
财经(27535)
经济研究(25987)
业经(24145)
(23467)
问题(19964)
理论(18883)
(17197)
实践(17173)
(17173)
技术经济(17127)
图书(16901)
(16811)
科技(16425)
(15806)
共检索到528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意  郑子文  颜茹云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3)基于银行风险形成机理,本文发现货币政策比汇率政策治理银行风险的效果更好。此外,危机时期应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银行风险的自我放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意  郑子文  颜茹云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意  
本文在传统网络模型中加入去杠杆—降价抛售机制,研究以下两类宏观经济冲击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从房地产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房地产贷款违约引起的传染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传染损失比重和去杠杆次数结果则表明,2007年我国银行面临的传染风险最高,之后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网络模型中去杠杆、降价抛售以及破产对传染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大型商业银行受平台贷款违约的影响小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此外,平台贷款违约概率存在阈值,在阈值之上银行损失和倒闭急剧攀升。基于银行倒闭压力测试,量化出本文的网络模型相对于传统网络模型的优越性。本文还发现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重要性与系统脆弱性指标的"错配"对于维持金融体系稳定非常关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意  
本文在传统网络模型中加入去杠杆—降价抛售机制,研究以下两类宏观经济冲击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从房地产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房地产贷款违约引起的传染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传染损失比重和去杠杆次数结果则表明,2007年我国银行面临的传染风险最高,之后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网络模型中去杠杆、降价抛售以及破产对传染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减。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压力测试看,大型商业银行受平台贷款违约的影响小于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此外,平台贷款违约概率存在阈值,在阈值之上银行损失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树林  
压力测试的背景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房地产贷款在银行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见图1、图2)。房地产贷款在给银行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其蕴含的风险也在随着房价的非理性上涨而不断上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琳  王宝东  廉永辉  
在经济绿色转型和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发展绿色信贷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9年我国47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绿色信贷占比能够降低银行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且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大。考察作用机制发现,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是由于绿色信贷降低了银行的杠杆风险和资产组合风险。进一步分解资产组合风险发现,绿色信贷一方面提升了银行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资产收益波动率。研究还发现,绿色信贷能够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意愿和被动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研究对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唐成千   易卓睿  
欧洲中央银行于2022年7月发布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结果,共有104家重要大型银行参加,测试需要银行提供三个方面的定性和定量材料: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能力、对高碳排放行业收入的依存度、不同时点和不同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一是60%的欧元区银行未建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架构,大多数银行未将气候风险纳入信用风险模型,仅有20%的银行在放贷时考虑气候风险;二是在银行从非金融企业获取的利息收入中,有三分之二来自高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三是物理风险对银行具有异质性影响。此外,对41家银行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分析表明,相较于无序转型或温室世界下不作为的银行,有序转型的银行受到的气候冲击影响最小。本刊编译了此篇论文,以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曹高航   高惺惟   王天琪   田容至  
商业银行支持绿色发展和防范风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64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政策效应存在3年的滞后性;绿色信贷政策可以削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但对非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明显;增加绿色信贷份额可以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创新性,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芳  陈德棉  
信贷集中利弊的理论研究尚缺乏结合中国银行业数据的论证,而近年商业银行实际发放信贷有明显的集中倾向,实证研究信贷集中的风险、收益效应对银行未来信贷决策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根据我国信贷的周期性,选取2005—2009年12家样本银行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信贷集中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但也会带来不良贷款率增加、贷款减值损失增加和贷款质量恶化等负面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曹麟  
三大信用风险模型在国际银行业宏观压力测试实践中被广泛使用,CreditRisk+要求数据较少且计算量较小但难以考虑贷款违约的行业相关性;CreditMetrics很好地考虑了违约行业相关性但要求数据较多且面对较大的贷款组合计算量过大;CreditPortfolioView建模过程中不需额外设计风险传导及情景模型,能直接用于宏观压力测试,但其损失分布计算量较前面2种模型都大。本文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在压力情景生成及风险传导部分采用分行业的CPV模型,信用风险计量部分采用违约概率固定的CreditRisk+计算损失分布。该压力测试方法考虑了贷款违约的行业相关性,数据要求较少且计算量小。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勇   方意  
商业银行从事跨境业务会提升自身风险水平。本文基于直接业务关联与间接业务关联构建网络模型,度量2007—2019年跨境借贷业务给银行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水平。本文发现:首先,资产端冲击会带来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水平,负债端冲击亦不容忽视。其次,从风险生成机理的时间维度来看,间接业务关联性与风险敞口等因素较为重要,杠杆和直接业务关联性等因素影响较弱。从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指标来看,系统重要性程度高的银行排名较为稳定,且需要关注2011—2019年系统性风险错配指数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后,系统性风险与风险敞口之间存在“跨境借贷冲击→系统性风险→跨境借贷冲击”的不利循环机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康亮  
不同行业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程度不同,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压力测试获得前瞻性信息以优化信贷行业结构。本文以某银行2006年至2018年六个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半年度数据为样本,利用SUR模型对银行的行业贷款风险进行了宏观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各具体行业不良贷款率对冲击的敏感性显著不同;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对冲击最为敏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受冲击影响最小。研究可为商业银行信贷行业结构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高嘉璘   王雪标   高西  
完善存贷比监管政策对于防范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2010~2020年6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探究存贷比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存贷比的提高能有效地降低银行风险;存贷比降低银行风险存在资本充足率、同业资产以及影子银行业务的中介效应;当资本充足率为门槛变量时,存贷比降低银行风险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当同业资产、影子银行业务为门槛变量时,存贷比降低银行风险呈“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影响。鉴于此,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存贷比作为流动性检测指标的监管,鼓励商业银行构建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同业资产以及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控,从而提升金融监管效果,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澄  沈悦  
本文以中国30家商业银行2005—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考察了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以及银行信贷的关系,立足于宏观审慎思想,研判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信贷行为的异质作用。并基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检验在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的冲击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调控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信用风险的降低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相反,会造成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缩。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信贷行为存在异质性。目前中国房价上涨并不会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但信用风险的降低会强化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同时在信用风险约束逐渐减小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将会产生"加速器效应",进一步加重了中国银行的信贷"高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梁世栋  朱良平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经济日趋复杂,金融体系波动性日益增加。金融市场的各类主体——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乃至市场上的监管机构都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运用压力测试技术来评估单个机构承受极端宏观经济、重大金融市场波动冲击的能力。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也将压力测试技术认定为金融机构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重要前提,要求金融机构在构建内部模型时,必须定期进行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