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4)
- 2023(13803)
- 2022(11124)
- 2021(10211)
- 2020(8709)
- 2019(19803)
- 2018(18957)
- 2017(37121)
- 2016(19439)
- 2015(21632)
- 2014(21119)
- 2013(21310)
- 2012(19562)
- 2011(17540)
- 2010(17724)
- 2009(16986)
- 2008(16464)
- 2007(14708)
- 2006(13267)
- 2005(12584)
- 学科
- 济(92594)
- 经济(92508)
- 业(83035)
- 企(75687)
- 企业(75687)
- 管理(66630)
- 方法(40894)
- 银(33558)
- 银行(33413)
- 数学(33007)
- 数学方法(32847)
- 行(31867)
- 业经(30649)
- 融(30236)
- 金融(30235)
- 中国(29908)
- 财(28407)
- 农(27461)
- 制(27234)
- 务(21235)
- 财务(21220)
- 财务管理(21202)
- 农业(20141)
- 企业财务(20140)
- 贸(17505)
- 贸易(17486)
- 技术(17457)
- 易(17102)
- 体(17050)
- 地方(16488)
- 机构
- 学院(280934)
- 大学(276726)
- 济(133937)
- 经济(131781)
- 管理(111740)
- 理学(95179)
- 研究(94929)
- 理学院(94253)
- 管理学(93243)
- 管理学院(92733)
- 中国(88994)
- 财(61679)
- 京(58289)
- 科学(52176)
- 财经(49415)
- 农(47617)
- 所(46893)
- 中心(45273)
- 经(45138)
- 经济学(43376)
- 研究所(42215)
- 江(42040)
- 经济学院(39355)
- 业大(38099)
- 农业(37459)
- 北京(36899)
- 财经大学(36841)
- 银(33742)
- 州(33656)
- 院(33539)
- 基金
- 项目(179660)
- 科学(145193)
- 基金(136098)
- 研究(132058)
- 家(117629)
- 国家(116639)
- 科学基金(102307)
- 社会(89929)
- 社会科(85839)
- 社会科学(85819)
- 基金项目(71574)
- 省(67900)
- 自然(63996)
- 自然科(62646)
- 自然科学(62631)
- 自然科学基金(61659)
- 教育(58298)
- 划(56311)
- 资助(55755)
- 编号(49984)
- 部(41292)
- 创(40882)
- 重点(40378)
- 发(39625)
- 业(39441)
- 国家社会(39184)
- 成果(38717)
- 创新(37497)
- 教育部(36009)
- 人文(35242)
- 期刊
- 济(146377)
- 经济(146377)
- 研究(89399)
- 中国(54831)
- 融(51718)
- 金融(51718)
- 财(50002)
- 管理(46310)
- 农(43792)
- 科学(38703)
- 学报(36613)
- 大学(29152)
- 农业(28910)
- 学学(28139)
- 财经(26194)
- 技术(24563)
- 经济研究(24533)
- 业经(23346)
- 经(22744)
- 问题(19191)
- 业(18610)
- 教育(17685)
- 技术经济(17338)
- 贸(16919)
- 世界(16514)
- 国际(15966)
- 现代(14707)
- 统计(13523)
- 商业(12979)
- 财会(12899)
共检索到438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虹仪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效率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本文阐明了距离、密度、分割三要素通过竞争效应、本地化效应以及多元化效应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理论机制。基于成本视角引入金融发展中的空间因素,拓展新经济地理学经典“中心-外围”模型,揭示出优化空间效率是推动金融与工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以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实证考察我国银行业空间结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工业企业邻近范围内商业银行数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国有银行主导的。机制分析表明,我国市场化进程下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显著提升了企业负债规模,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与企业投资效率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制度门槛效应,在人均收入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超越第二门槛值之后,企业邻近范围内商业银行数量增长会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增长。中小、民营以及较少获得政府补助的企业,其生产率更容易受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变动的负面影响,而提升地区市场化水平能够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本文为破解我国金融发展结构性矛盾、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朱宁 刘伟其 于之倩 王兵
在深化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价银行业的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早期针对个体样本的技术性TFP增长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并分解加总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对我国银行业以及不同类型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及来源进行有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我国银行业的结构性TFP增长表现良好,其中,整体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进一步分解发现,制度创新改善和加总的个体技术进步推动了银行业结构性TFP增长。在整体效率变化方面,加总的个体技术效率变化和结构效率变化都有待提高,其中,范围效率变化是抑制结构效率改善的主要因素。考虑不同类型银行,制度创新变化对所有类型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都影响显著,加总的个体技术变化对股份制和地区性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贡献更突出;加总的个体技术效率变化、结构效率变化、范围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结构性TFP增长作用有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柯孔林 冯宗宪
本文构建了投入产出导向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跨期动态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为了减少计算偏差,我们引入了不良贷款和资本要素。分析表明,2000~2005年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4.8%,其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国有商业银行生产率改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强。同时我们发现,如果不考虑不良贷款,则会高估中国银行业生产率增长。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静 彭飞 毛德凤
运用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采取Hsieh等的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源错配及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有、集体企业的资源错配较为严重,港澳台、外商企业则较低;中西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高于东部,中部高于西部;重工业企业资源错配高于轻工业。从企业TFP发展潜力来看,如果有效消除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错配,全部工业企业的总量TFP可提高51%以上,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总量TFP有望分别提高45%和18%以上。
关键词:
要素错配 资源错配 TFP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蔡卫星
本文在充分考虑中国信贷市场本地竞争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手工收集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独特数据构造了城市层面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指标,并将其与2002-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合并构造基础数据库,考察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一个更具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这支持了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市场力量假说";其次,从影响机制来看,一个更具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最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那些面临更多融资约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新企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从银行业竞争中获益更大。
关键词:
银行业 市场结构 企业生产率 融资约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和东
文章以1997~2007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进一步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前瞻性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静文 谭静 蔡晓慧
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房价经历了快速增长,房地产部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却在下滑。作为供给面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35个大中城市宏观数据,本文探究了高房价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尝试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分析高房价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发现,首先,高房价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房价收入比提高10%,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56%,这说明高房价并没有通过流动性效应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反而导致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加大;其次,高房价通过拉高房地产投资收益,挤出了企业研发部门的资源投入,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进而制约潜在经济增长。本文研究结果为房地产过度繁荣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朱宁
本文运用共同边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4—2009年中国27家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表示偏离共同边界的技术落差比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呈"V"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平稳,城市商业银行逐步上升;总体上,中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纯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动力,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进步都不明显,技术规模变化显示中国银行业趋向CRS边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纯技术赶超最优,而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表现较弱;外资银行进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银...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白俊红 王林东
本文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地区工业企业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政府科技资助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科技资助显著地促进了工业企业TFP的提升,且其提升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政府科技资助的技术进步效应来实现的,对效率改善的作用并不明显;企业R&D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政府科技资助技术进步效应的发挥,而企业规模则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中国科学制定与政府科技资助的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鲁晓东 连玉君
当前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正逐步由宏观层面转向微观企业层面,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机理。针对企业TFP估计中出现的同时性偏差和样本选择性偏差,一系列的最新修正方案被提出,并形成了很多前沿的估计方法。本文对这些新方法的逻辑进行了梳理,旨在廓清当前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本文进一步应用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方法、OP法和LP法等参数和半参数方法核算了我国主要工业企业的TFP,在横向对比之后,发现半参数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计量方法中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天华 张少华
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估计,由于生产函数模型、样本范围与数据处理各不相同,估计结果差异较大。为此,本文研究了生产函数模型、样本范围和价格因子三种因素对不同估计方法的影响,并在统一的处理方式下对比了不同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研究表明:(1)生产函数模型设定对估计结果影响最大,样本范围次之,价格因子影响相对较小。(2)不同的估计方法估计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意味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仍然存在大量干扰因素有待消除。(3)除非数据存在严重的测量误差,否则指数法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一致精确估计。本文的价值在于清楚厘定了估计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影响性质与影响大小,确定了不同估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璇 王凯丽 司海涛
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挤占扭曲了资源配置,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改进后的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考察僵尸企业对城市行业层面TFP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市行业层面的TFP水平。在进行变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和TFP度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样本进行估计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的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越大,城市行业层面上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损失就越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僵尸企业对资源的挤占降低了要素边际报酬,导致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僵尸企业占比的增加降低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导致其投入要素边际成本增加。因此,积极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徐远华
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为了检验企业家精神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T F P的影响,本文讨论企业家精神的成长对中国工业T F P的非线性传导机制,还考察了行业特征对企业家精神的生产率促进效应所产生的行业异质性影响,并基于中国工业2000-2014年3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克服考察期间工业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的偏差,本文使用从业人员数和主营业务收入两种指标将相关变量统一调整到全部工业口径。本文的主要发现是:(1)在考察期间,中国工业的T F P整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在整个考察期间,企业家精神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中国工业的T F P;(3)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工业的T F P之间存在"U"型关系,并且位于"U"曲线的右侧,意味着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正在加速提高中国工业的T F P;(4)20 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企业家精神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意味着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不仅抵消而且大大超过了金融海啸等外部条件对中国工业T F P的负面冲击;(5)企业家精神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在国有产权比重较高、平均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密集度较高的细分行业,企业家精神对中国工业TFP的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涂正革 肖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融资约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
环境规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
资源配置扭曲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再测算
高铁开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库数据的研究
企业间存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考察
OFDI、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工业企业的证据
知识资本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外资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贸易自由化、全要素生产率与就业——基于2003—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
融资约束、融资渠道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GPSM方法对中国工业企业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