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79)
- 2023(11246)
- 2022(9678)
- 2021(9043)
- 2020(7851)
- 2019(18662)
- 2018(18313)
- 2017(35566)
- 2016(19036)
- 2015(22156)
- 2014(22010)
- 2013(22309)
- 2012(21038)
- 2011(19138)
- 2010(19042)
- 2009(18014)
- 2008(18278)
- 2007(16406)
- 2006(14390)
- 2005(13277)
- 学科
- 济(83537)
- 经济(83445)
- 管理(52937)
- 业(50097)
- 企(40310)
- 企业(40310)
- 方法(38535)
- 数学(34646)
- 数学方法(34379)
- 中国(24607)
- 制(23622)
- 银(23173)
- 银行(23027)
- 财(21683)
- 行(21645)
- 农(20811)
- 贸(18428)
- 贸易(18415)
- 易(17960)
- 融(17169)
- 金融(17167)
- 学(16635)
- 业经(15364)
- 地方(14470)
- 体(13723)
- 度(13628)
- 制度(13619)
- 农业(13516)
- 务(13300)
- 财务(13278)
- 机构
- 大学(279870)
- 学院(274848)
- 济(123206)
- 经济(120799)
- 管理(103005)
- 研究(102129)
- 理学(87266)
- 理学院(86294)
- 中国(85971)
- 管理学(84986)
- 管理学院(84493)
- 京(60871)
- 科学(60350)
- 财(56915)
- 所(53280)
- 农(52447)
- 研究所(48289)
- 中心(47256)
- 财经(44905)
- 江(41889)
- 农业(41712)
- 业大(41399)
- 经(40950)
- 经济学(39463)
- 北京(39216)
- 院(36220)
- 经济学院(35666)
- 财经大学(33596)
- 范(33471)
- 州(33080)
- 基金
- 项目(178460)
- 科学(139601)
- 基金(131963)
- 研究(126903)
- 家(116809)
- 国家(115945)
- 科学基金(97391)
- 社会(81640)
- 社会科(77480)
- 社会科学(77458)
- 基金项目(68708)
- 省(66392)
- 自然(63026)
- 自然科(61584)
- 自然科学(61559)
- 自然科学基金(60541)
- 教育(57888)
- 划(57833)
- 资助(56143)
- 编号(49076)
- 部(41543)
- 重点(40993)
- 成果(40912)
- 发(38684)
- 创(36520)
- 教育部(35315)
- 科研(35006)
- 国家社会(34962)
- 课题(34685)
- 创新(34458)
- 期刊
- 济(132390)
- 经济(132390)
- 研究(86462)
- 中国(58086)
- 农(47028)
- 学报(46366)
- 财(45474)
- 科学(42006)
- 融(40160)
- 金融(40160)
- 管理(36946)
- 大学(34546)
- 学学(32624)
- 农业(30422)
- 教育(24339)
- 财经(23348)
- 技术(22444)
- 经济研究(22318)
- 经(20040)
- 业经(18432)
- 问题(17864)
- 业(17810)
- 贸(17377)
- 国际(16781)
- 世界(15166)
- 技术经济(14372)
- 理论(13739)
- 版(13447)
- 统计(13183)
- 实践(12096)
共检索到430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春松
本文引入了成本收益分析和博弈分析工具,对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对银行监管不同主体的协调与合作意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寻求监管主体协调与合作的均衡点和中国银行监管当局政策的着力点。笔者认为,各监管主体为了争取监管协调主动权,扩大影响力,都存在加大协调力度的倾向。在银监会与国外监管当局的博弈分析中,笔者引入合作溢价概念,并就两国监管当局在完全信息下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若干不同的结论。最后,笔者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优化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银行业监管 成本收益分析 博弈分析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毅 文珊
近年来,通过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的不断创新,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现状得以改善,但由于我国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毕竟短暂,因此在监管理念、监管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本文从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成本-收益有效性的角度,提出了优化监管的路径选择:转变监管理念,从规则导向监管逐步向原则导向监管演进;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现场检查有效性,促进非现场监管系统升级改造,提高监管效率;强化市场力量,完善监管外部问责制;通过引入预先承诺制,建立起有效的市场退出新机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春松
随着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国界更加方便快捷,单个银行监管当局已难以独当一面,从而需要加强银行监管主体的协调与合作。为了衡量银行监管当局监管协调与合作的适度性,本文试图设计一套评价适度性的指标体系。在设计时,笔者把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国内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两部分,并通过对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值的测算,提出具体的监管行动建议。
关键词:
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 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凯风
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改革有着提高监管工作效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等较实际的作用。本文将先对2003年银行业监管改革的一些较根本的动因进行回顾,然后依据这些动因,对此次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成效与不足进行适当的分析。
关键词:
银行业监管 改革 动因 成效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式"将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这一实践问题内化为监管部门平衡政策效果,强化沟通搭配的制度问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魏巍
传统监管经济学关于"监管分权"和"机构分立"的理论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监管变革的要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协调的"职能分立"造成不同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危机发生后的一系列金融改革与调整,显示出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变化新趋势:两类政策间关系将更加互补,更加高效和更加协调完整。与传统改革主要探讨监管机构的职能应分权还是应集中不同,新一轮监管理论变革与监管制度改革转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如何有效协调的制度探讨。围绕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三个理论支柱梳理文献,以"支柱形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菲
本文通过对银行监管目标进行理论分析,归纳出当前银行监管目标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发展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四个方面。通过深度分析我国现行监管目标发现:银行监管目标的政策设计中缺少效率性目标,对公平性目标体现不充分。另外,认为我国关于防止金融犯罪和提高消费者对金融知识了解等目标在监管目标价值序列中不适于作为核心目标安排,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银行监管运行的理想轨道。
关键词:
银行监管 监管目标 价值取向 政策分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敏聪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监管演进的新阶段,它将促进央行的独立决策和银行业监管的进一步专业化、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加快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并加强监管。但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充分发挥银监会的作用,继续完善监管体制,应大力完善金融法规、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解决原监管体制的遗留问题。
关键词:
银监会 银行业 监管 演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婧 王光明
巴塞尔协议Ⅲ是当前最受瞩目的金融监管改革。基于巴塞尔Ⅲ,中国银监会和央行也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本文在分析巴塞尔Ⅲ实施背景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境内银行业的特征,分别考察了主要监管措施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适用性。本文认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主要是顺应国际监管趋势的结果,而在境内银行业特殊性的考量方面尚存一定局限性。本文基于分析提出建议,"规则监管"应向"原则监管"过渡,使监管措施做到因地制宜,更符合中国银行业的需要,从而为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谢平
本文首先从资本充足率监管改革、流动性监管改革、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以及宏观经济影响和参数标准等方面,全方位地评述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基础,本文报告了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影响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高冬民 赵爽
银行业监管当局良好的治理安排,有助于通过内部“X”效率的改进,促进银行业监管效率的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需要引进先进的监管理念、监管技术,也同样需要基于国际经验,结合国情构建银行业监管的良好治理。后者甚至可能更具基础意义。本文在就两套监管治理评价标准介绍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进行了初步分析。总体结论是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治理已具备了良好监管治理的形式,实施良好监管治理前提条件的缺失或不足抑制着良好监管治理的实施,成立独立银行业监管机构只是完善银行业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个良好开始。推动良好治理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是银行监管机构能力之外的事,国家仍需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银行业监管 监管治理
[期刊] 预测
[作者]
梁艳 原毅军 杨乾坤
2007年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都更加突显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本文通过构建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二者动态博弈与相互学习作用,推导出在资本监管约束下,银行业采取低风险策略的理想区域和向理想区域转化的有效途径,得到资本监管约束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激励的条件是存在破产风险、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和市场约束作用,有效地论证资本监管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动态作用机理,并提出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本监管约束 演化博弈 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文峰
文章基于90年代以来大量监管文件和数据,对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资本定义、风险权重、资本计量方法、资本监管体系和违规惩罚措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过程。揭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动态与脉络,展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从简单的资产负债管理到基于内部评级法的组合管理,从单一风险管理到全面风险管理,从微观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的演变过程。最后,为进一步改进资本监管,文章提出了资本监管的改进建议,如监管当局应重视银行风险行为的异质性,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等。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资本监管 融资成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