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12)
2023(7931)
2022(6189)
2021(5779)
2020(4704)
2019(10853)
2018(10629)
2017(20671)
2016(10921)
2015(12862)
2014(12741)
2013(12469)
2012(11575)
2011(10574)
2010(10422)
2009(9868)
2008(9843)
2007(8544)
2006(7933)
2005(7698)
作者
(30121)
(24966)
(24856)
(24116)
(16166)
(11820)
(11485)
(9843)
(9663)
(8851)
(8717)
(8423)
(8276)
(7995)
(7936)
(7913)
(7492)
(7230)
(7219)
(6671)
(6456)
(6176)
(5842)
(5814)
(5653)
(5613)
(5608)
(5352)
(4984)
(4965)
学科
(51205)
经济(51156)
管理(25249)
(23758)
方法(20595)
(19616)
银行(19470)
中国(19270)
数学(18331)
数学方法(18267)
(18233)
(17261)
企业(17261)
(16672)
(13636)
金融(13636)
(13368)
贸易(13356)
(13177)
(12773)
业经(10245)
(9971)
制度(9968)
(9825)
业务(9564)
(8472)
农业(8279)
(8261)
银行制(8229)
(8050)
机构
大学(158517)
学院(154132)
(78886)
经济(77719)
研究(61388)
中国(56247)
管理(55168)
理学(46043)
理学院(45531)
管理学(45029)
管理学院(44742)
(35508)
(35182)
科学(31779)
(30287)
财经(28291)
中心(27626)
经济学(27537)
研究所(27440)
(26164)
经济学院(24916)
(23590)
北京(23214)
(22027)
(21860)
(21699)
财经大学(21438)
银行(21100)
(19621)
(19524)
基金
项目(97256)
科学(78049)
基金(74595)
研究(73131)
(64810)
国家(64372)
科学基金(54737)
社会(50716)
社会科(48313)
社会科学(48303)
基金项目(38008)
教育(32838)
(32373)
自然(32077)
自然科(31405)
自然科学(31399)
资助(31232)
自然科学基金(30902)
(28937)
编号(27224)
(24001)
中国(23446)
成果(23204)
国家社会(23164)
重点(22359)
(21702)
教育部(21182)
人文(19607)
(19510)
(19507)
期刊
(84200)
经济(84200)
研究(56892)
中国(33040)
(32175)
金融(32175)
(25390)
(22144)
科学(21560)
管理(21413)
学报(21185)
大学(16976)
学学(15873)
经济研究(15587)
财经(15198)
国际(15030)
教育(14450)
(13983)
农业(13963)
(13246)
问题(12207)
世界(11966)
技术(11225)
业经(10297)
(8770)
理论(7469)
技术经济(7399)
现代(7070)
(6984)
论坛(6984)
共检索到254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康子冉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将对宏观经济产生诸多正面效应。首先,有利于优化贸易结构和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提升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对海外银行的股权并购及设立分支机构,可以改变当前我国对外投资严重依赖债券、效率低下的困境,实现巨大外汇存量的保值升值。再次,金融机构走出去,将使我国持有的外国资产向私人部门和商业机构转移,对于大规模资本流动冲击和国际突发金融动荡形成屏障。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层面为银行海外经营提供巨大的可开发市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范恒森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范恒森中国银行业要在世纪之交──至少要在下个世纪初期成为世界银行业的一支劲旅,就要从现在起抓住机遇,正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加快步伐。金融改革15年,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迈出可喜的步伐。截止1995年6月底,我国专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已遍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平  邹易  唐柳  
本文从银行功能和内生增长模型出发,定义银行宏观效率为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与资本贡献率的乘积,度量了银行的宏观效率。在1999~2008年10年间,中国银行业的宏观效率均值为1.17,在决定银行宏观效率的储蓄率逐步上升的同时,储蓄投资转化率相应地稳步下降,使得银行宏观效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这对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银行的宏观效率,必须扩大国民在银行的投资渠道,增加银行储蓄,减少政府对银行放贷的干预,提升储蓄投资转化率和资本贡献率,改革银行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范恒森  贾景峰  
关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探讨范恒森,贾景峰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开放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服务贸易以使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要在相应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并享受东道国银行的国民待遇。因此,中国的银行业要增强紧迫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傅江景  
中国银行业务国际化问题研究傅江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全球金融业务的国际化。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能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国际大循环,很关键的一点在于中国金融业务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一、中国银行业务国际化的现状和作用中国银行作为我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齐观义  安红艳  
国际化经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齐观义安红艳一、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环境1.以利率限额被取消为标志,90年代放松或取消了金融管制,取消了利率限额,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1)竞争主体增加,不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银行开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鄂志寰  
1917年中国银行在香港开设分行,掀开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百年发展的序幕。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已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领先水平,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国际银行网络和跨境业务运作体系。开启新的百年征程,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外部运行环境,中国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将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傅江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作为我国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拓展国际金融业务,参与国际金融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但目前尚有一些问题影响着中国银行业务国际化的进程。本文阐述了中国银行业务国际化的现状和作用,列举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丁波  刘蕾蕾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本文在总结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框架,分析中国银行业推进国际化在当前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策略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萌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化问题探讨闫萌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化是指遵循国际惯例,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化、科学化地对中国银行业进行行为监督和业务管制,以使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与国际银行业的监管相接轨,从而更有效地控制银行业风险,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金...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仁和  米运生  
在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代理冲突方面,金融系统有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因此也具备监督经理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功能。但在金融抑制政策体系中,行政力量对金融中介的替代使这一功能基本消失。抑制政策在长期内降低投资效率,不利于经济发展。相应地,金融市场化改革能提高宏观投资效率。以银行部门为主,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逐渐推行金融市场化改革。以1992~2006年为样本区间,就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对宏观投资效率的影响问题,本文提供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银行业市场化显著提高了宏观投资效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志强  
随着人民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在国内成为热点问题,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获得了极大关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外汇储备规模占到三分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越来越牢固。未来,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也必将发展成为主要的国际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沈立君  
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逐步开放走向全方位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对长期高度集中垄断经营的银行业的改革,而入世三年后,我国政府对银行业开放政策的提速,更是呼唤着我们要加快中资银行改革步伐,推动银行业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硕  赵德起  刘承洋  
为减缓银行顺周期行为、防范风险传染,央行于2016年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开展了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实践,而如何对此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是当前面临的前沿问题。本文以MPA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120家商业银行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顺周期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后,中小银行的顺周期行为明显降低。具体地,与国有大型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宏观审慎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顺周期信贷行为,提高了其流动性水平和多元化经营水平。为提高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保持宏观审慎政策的定力,在效率和公平的角度上适度考虑在区域经济上的政策差异,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